维吾尔族打击乐器在管弦乐中的运用

    

    

    

    摘要

    多民族地区的管弦乐创作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肖克来提·克力木作为维吾尔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和民族音乐传播者,他的作品中表达着民族风格、个性特征和对新疆维吾尔族管弦乐创作发展的思考。他的音乐创作涉及领域广泛,在不同领域均有较为突出的代表作品,如交响音诗《胡杨颂》;歌舞剧《爱的脊梁》;舞蹈音乐《春天来了》;管弦乐《节日序曲》《丝路序曲》《为九件打击乐而作》等等。

    [关键词]管弦乐;打击乐;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22-04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赵晓华(1988—),女,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乌鲁木齐830049)

    《为九件打击乐而作》创作于2003年,是肖克来提·克力木有意识地将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器和西方打击乐器进行融合而作。在继承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技术的同时,也借鉴并糅合了一些西方现代的作曲理念与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创新。这样的创作理念正如他本人所说:“在以往的创作中,我们的作品要么是西洋的,要么是维吾尔族的,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分开的音乐风格,我想要将它们糅合在一起。这个打击乐就是纯新疆风格,但乐器是将两者相结合,中间的节奏也是典型的维吾尔族5/8节奏,从音响上很容易辨别。”

    这部作品,节奏热情奔放,又对乐器音色进行扩展,这是对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演奏与技术的更新,丰富了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的音响,使之对艺术效果有着全新的呈现。作品中所用的打击乐器除了阿兰鼓和西洋打击乐器(铃鼓、军鼓、吊镲、定音鼓、大鼓)以外,加入了三件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分别是:萨巴依(Sapayi)、手鼓(Dap)、纳格拉鼓(Naera)。

    萨巴依(Sapayi),维吾尔族打击乐器。传统的萨巴依是在一对羊角上穿若干铁环而成,现代的萨巴依是在两根并排的硬木棍中部装两个大铁环,每个大铁环上又套有若干个小铁环。演奏时,右手执木棍低端,前后左右摇震或时而上端有节奏地碰击手肩部发声,时而高举一对萨巴依对碰,大铁环敲击在木棒的铁皮上时,发出的是“咔”的声音,而套在大铁环上的小铁环,互相撞击,发出的却是“沙沙”的声响。萨巴依常作为伴奏乐器用于木卡姆和舞蹈中,这个看似简单的乐器,是当年游荡在南疆的阿希克(注:阿希克是游吟者、流浪艺人。他们四处流浪,以荒野和麻扎为家,萨巴依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信赖的伙伴。他们常常摇着萨巴依,边走边唱,无所顾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若是人们觉得他们唱的歌打动了自己,给他们一个馕、一碗水或者一碗抓饭,他们会欣然接受。然后,再走向漫长的下一程2)独有的乐器。萨巴依的声音格外响,沉闷的铁器碰撞中,一种轻灵之声流露着冷漠隐约传来,像是表达着某种渴望,在呐喊,在呼唤。诗人沈苇在《新疆词典》中写道:“手持萨巴依歌唱的通常是苦修者,他们尽情宣泄内心的孤苦,通过身体、手臂传向萨巴依的木柄和铁环,不停地抖动。萨巴依的音乐沙哑而单调,仿佛能将各种痛苦收集和综合起来,简化为一种单纯的表达。”

    手鼓(Dap),维吾尔族打击乐器,维吾尔语称之为“达甫”,意为敲打时发出“达”“甫”的声音,音色清脆铿锵,声音力度变化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手鼓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期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到了清朝之后,手鼓被清朝政府列入宫廷乐队的必用乐器,放在“回部乐”中。在《西域闻见录》卷七写道:“回樂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则”。长期发展以来,手鼓成为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锡伯族庆祝丰收和欢庆节日的常用民间乐器,特别是在维吾尔族的音乐中,手鼓更是不可或缺,比如在维吾尔族原始民歌的演奏中,在木卡姆奇演唱的木卡姆套曲中,在“麦西来甫”的打卖场上都离不开手鼓。除此之外,手鼓也是在维吾尔族音乐中起指挥作用的打击乐器。

    纳格拉(Naera),别名那噶喇、奴古拉,汉语叫“铁鼓”,维吾尔族打击乐器,常与唢呐、冬巴(大铁鼓)一起用于婚庆迎亲的鼓吹乐中。维吾尔族的纳格拉与西洋的定音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同源于西亚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罐鼓,14世纪以前,随丝绸之路传入,后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清代文献《钦定大清会典图》中曾记载:“哪噶喇,铁匡冒革,上大下小,形如行鼓,两鼓相联,左右手各以杖击之。”纳格拉鼓多为两个一对,配置可分为四度纳格拉鼓(a—d1)和五度纳格拉鼓(a—e1)两种,是维吾尔族乐舞音乐的主奏和伴奏乐器。

    一、引子

    《为九件打击乐而作》4小节的引子由军鼓和大鼓的长音引出,此段落为4/4拍,吊镲做了一个两小节的点缀,从力度上进行反差呼应。力度ppp—ff—ppp的转换带着柔缓引出全曲。

    谱例1(截取自总谱第1~4小节):

    二、第一部分

    在大鼓微弱的衬托下,铃鼓的进入与引子完美对接,并逐渐加强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定音鼓和萨巴依。铃鼓、定音鼓和萨巴依都采用了固定节奏音型持续,节奏律动非常稳定。军鼓、吊镲、大鼓则与之对比,以灵动的、不断变换节奏来突显出即兴风格。从乐曲第17小节开始,手鼓打着传统节奏带着浓郁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将第一部分带入了打击乐欢快的氛围中,定音鼓的每一个重拍也都与手鼓的每一个重音拍进行呼应。此处手鼓的节奏重音引用了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的序曲中节奏重音的写法,将重音不断地移位,目的是打破传统,使其无规律可寻,却又在音响效果上和谐统一。

    突然,所有乐器都停止了,只剩下纳格拉简短的五小节华彩乐段,以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与十六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迅速敲击鼓边,像是在静谧的空间里独自酣畅地狂欢,这独自的陶醉正意犹未尽时,铃鼓、萨巴依、阿兰鼓、军鼓、大鼓用ff的力度同时出现,打断了纳格拉的独处时光,并与纳格拉形成“对话”模式,结束了第一部分。

相关文章!
  • 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突围

    刘晓萍肖雪蕾虽然在世界动画史上成人动画的出现较早,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的《可怜的比埃洛》其实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动画。它

  • 连南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王帆【摘 要】瑶族长鼓舞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瑶民把长鼓当作是自己的圣物和灵魂,因此有人曾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以广东省

  • 陆入荣、何和平作品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艺術学院指导老师: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