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冯海林
摘要:历史课程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培养我国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要求,而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也是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开辟新的途径。详细分析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
一方面,家国情怀指的是个人对人民和国家的爱。这是对国家更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具体体现。它属于心理学和文化密码的深层。另一方面,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核心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高中生对历史课程在状态、情感、观念和思维等方面的理解和学习,也是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关键表现。
一、用生活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歷史课程是描述历史事件的课程。对高中生来说,教材中的事件一般发生在相对较远的时间段。此外,古代和现代的特点有显著差异。因此,不利于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准确理解,也不利于历史课程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鉴于这种情况,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优质教育,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正确找出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启发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提高生活化教学效率铺平道路。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第五单元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1975年左右建造的建筑,狭窄的街道和主要的交通工具。再对比2019年我国的主要建筑物,街道宽阔,交通繁忙,私家车、公共汽车、高速火车、地铁甚至飞机等交通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1975年和2019年的社会变化,让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从而使他们接受更深刻的家国情怀教育,激发他们更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用巧妙的问题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巧妙的提问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析典型课程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教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中的典型课例,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分析和探究中都能感受到课例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感情,从而受到家国情怀的教育。例如,在教学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是汉朝统治国家后创造的伟大事业。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有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趋同,而且有东西方文明交流渠道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受到丝绸之路开放所体现的精神和信仰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将丝绸之路开放释放的积极能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促进自身家国情怀的提升。
三、用教科书知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和事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从教科书中升华提炼出一些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并恰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伟大历史人物和英雄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的影响,从而促进他们接受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历史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等内容,都是对高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绝佳材料。
四、用历史故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长期和多层次的工作。仅仅通过课堂的引导和渗透是很难达到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因此,为了显著提高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渗透,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形成历史联想。社团活动作为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高度参与热情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和历史博物馆了解烈士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以及各个历史朝代的伟大发明创造,从而使他们在观看英雄遗迹和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受到名人和伟人的行为和思想的陶冶和感染,从而接受更直接的家国情怀教育。
综上所述,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核心历史素养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展德育的关键举措。因此,教师应明确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运用生活教学、巧妙提问、教材使用、社团活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措施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更加努力学习,最终显著优化高中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