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报道

李秀利
【摘要】媒介所构造的“第二世界”是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行动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构造一个食品安全报道上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成为必然诉求。本文侧重于论述如何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正本清源,以净化食品安全报道的空气。
【关键词】食品安全 记者修养 媒介景观
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介是人们与外界联系、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其所构造的“第二世界”已经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新闻报道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的行动能力与知识视野的局限性,食品安全报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行动的重要依赖点,构造一个食品安全报道上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成为必然诉求。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中一根脆弱的神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食品安全方面频亮红灯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但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几乎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更没有食品添加剂,也就不会有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食品和一些食品添加剂也相继出现。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1]。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其过敏性、毒性,抗生素抗性风险问题,转基因技术还有不少安全上的疑点。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使食品有更好的色泽,能延长保鲜时间的一种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相关法律体系及其监管机制不完备。改革开放之前,物资比较匮乏,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是围绕增加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原料产地、加工过程、运输及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还不太完善。这些问题,是特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三,由于媒体的“放大”效果,在媒介景观中让人产生事件多发的感觉。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迷失的表征
食品安全报道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相关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记者不注重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会对报道对象一知半解,影响报道质量。甚至有些记者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不负责任的报道,过度渲染和炒作,制造“餐桌恐慌”,也对企业表现出了“媒体暴力”。这些使食品安全报道出现了异化现象,迷失了方向,种种乱象如下:
第一,科学素养缺失,误导受众。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要求记者熟知食品加工和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常常涉及到一些科学技术前沿的概念,作为“译码者”,记者需要充分理解与报道对象有关的知识,不能当“门外汉”。
离开量谈毒性,是食品安全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有的记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食品中含有有害物质,那就是不安全的,妄下“致癌”、“不安全”的结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营养和安全研究所吴永宁博士说:“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中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2]因为,食品从生产到加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生产者的影响而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更不要说生产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因此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食品,重要的是控制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在达不到一定剂量时,也不会表现出毒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含有有害成分的食品叫做有毒食品。
误报相关信息,是食品安全报道中记者犯的低级错误。2004年河南“豫花面粉事件”中,以《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为题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内容:“黄石市疾病控制中心抽检化验,昨日作出检测报告表明,这种面粉过氧化苯甲酰(俗称增白剂)每公斤含0.089克,而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超标14倍”。[3]其中,将“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6克”误报成“国家标准含量每公斤不能超过0.006克”。无独有偶,2005年的“啤酒甲醛风波”中, 个别媒体将国家《发酵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甲醛含量每升小于2毫克”误报成“0.2毫克”。
第二,缺乏必要质疑,被表面现象迷惑。受众常常会提供一些新闻线索,记者要去伪存真,用“火眼金睛”判断出新闻线索是否可靠有效。“豫花面粉事件”源于一场个人恩怨。举报人王珍洪和被举报人易永桂是“连襟”关系,曾合伙经营,后发生矛盾,两人分开经营。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意,王珍洪宣称对方店里的面粉质量有问题,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其实整个事件疑团迭出。湖北黄石某家媒体以《拉网式围剿有毒特精粉》的醒目标题刊载了“豫花”面粉惨遭“围剿”的文章。报道说:“10月1日,知情者向工商部门举报,4日,这名知情者干脆花110元钱,买了两袋‘豫花牌特精粉,然后花170元检测费委托卫生部门检测。”知情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自掏腰包进行面粉检测,买了面粉以后有没有调包、掺假?其次,检验报告上既无公章,又无CAL质量检测资格章,检测执行者是否为法定检验机构,检测结果是否合法,检测机构是否有权擅自公布检测结果?对于一系列的可疑点,记者并没有深入调查,短短几天就使一场“毒面粉”事件迅速波及全国,一家资产总值3.5亿元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第三,过度炒作渲染,引发受众恐慌。在“发行量就是生命线”的今天,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利润被奉为媒体生存定律,炒作渲染、虚张声势在食品安全报道中也屡见不鲜。2007年,沸沸扬扬的“香蕉有毒事件”使广大消费者“谈蕉色变”,一时间香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蕉农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在这一事件中,媒体难辞其咎。关于香蕉有毒的系列报道,从版面的安排、标题的处理到行文的措辞,都充满了夸张渲染,煽情成分颇多,编辑、记者的不理性暴露无遗。最早关于此事报道的是广州的《信息时报》,该报头版导读的头条标题“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11个字的标题分三行排列,“染蕉癌”用了绿色以醒目,整个标题黑色背景,旁边还配发香蕉林染病的照片。文章具体内容在A2、A3以跨版的方式推出,主标题“‘巴拿马病蔓延 广州三成香蕉遭毁”以跨版通栏的方式呈现。版心处刊发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染病香蕉林的照片,在标题的制作上突出了“蕉癌”、“灭绝”、“致命”等词汇。这样的版面安排,报道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在行文当中,文章的措辞夸张。“昔日万亩蕉林今日全无踪影”、“幸存的香蕉树几年内将枯亡”、“封锁不及时病毒四处蔓延”、“蕉农为操旧业背井离乡”等小标题甚是煽情,文中“枯亡”、“蕉癌”、“香蕉世界的SARS”等字眼更是渲染了此事的严重性与恐怖性。因而,报道失去了公正和平衡,制造了紧张气氛。
食品安全报道的种种乱象不一而足,其根本原因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发生了畸变。记者为了提高发稿量,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相关专业知识,对新闻中出现的可疑点也少了质疑的敏感与习惯。煽情、夸张倒会为文章挣得不少卖点,在短时间内提高发行量,赚取广告费。其实,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三、科学与理性:当前食品安全报道之路
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因而探求食品安全报道之路迫在眉睫。本文侧重于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来正本清源,以净化食品安全报道的空气,从而构建食品安全报道科学与理性的媒介景观。
第一,提高科学素养。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工程师资格证书;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具有园艺师资格证书;体育记者要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卫生记者要具备医师资格证书。[4]食品安全报道专业性很强,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记者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但是,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案头准备,虚心请教专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记者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并了解其进展情况,清楚新名词、新概念,否则在报道中出现问题,轻则贻笑大方,重则造成虚假新闻,误导受众,伤及无辜。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记者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前提。食品安全报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安全,又常常涉及到一些新的科技知识、精密的数字,记者要严谨求实,不能把想象当事实。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多些质疑与思考,深入调查事实真相,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不辱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圣使命。
第三,建设职业道德。记者掌握着舆论工具,担负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职责。“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前辈的告诫,值得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铭记。在采访及写作过程中,坚持客观中立,用事实说话,不掺杂个人好恶是记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用煽情、夸张来赚取卖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食品安全报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的,是在对新闻事业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出现的。只要新闻工作者能严以律己,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食品安全报道定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于洋,司辉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2)
[2]成功:《食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南方周末,2006年3月16日
[3]《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记者:张斌、石勇,载于《楚天都市报》,2004年10月10日
[4]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 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蕾
相关文章!
  • 全民阅读与阅读推广创新

    【摘要】全民阅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在各地积极的积极推广下,全民阅读的推广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改变,如书香城市、流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

  • 《今晚80后脱口秀》红火的“商业

    阳欣哲<br />
    作为一个深夜档节目,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开播以来,在收视、口碑以及广告吸附上屡获佳绩。正如其名,它吸引了一大批

  •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张国功欧阳吟章【摘要】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全民阅读工程迎来更大的推进契机,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