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二要”“二不要”

    席静静 李恒 洪成旗

    摘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差异显著。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初中地理学科特色,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应该坚持“二要”“二不要”的原则,即教学内容上要实不要虚,教学形式上要活不要死。

    关键词:线上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向校园蔓延,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相关要求,各省市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工作,学生居家学习、教师线上教学一时成为常态。笔者参加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线上教学工作,完成了八年级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课的录制任务。反思这次经历,笔者认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一定差异,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应该坚持“二要”“二不要”的原则,即教学内容上要实不要虚,教学形式上要活不要死。

    一、内容要实,不要虚

    不论线上线下,“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但相比较而言,线上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要慎重,要切实做到科学、精准、适量。

    本次线上教学采用电视台播放和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点播相结合的方式,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如果内容不严谨,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科学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课在备课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问题,如“北方地区都是半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光热资源充足”等,特别严重的是视频《四大地理区域》的中国地图缺少南海诸岛部分……所幸这些问题在后期磨课和审核过程中被发现,否则带来的影响是极坏的。

    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的一节课时长较短,学习的“量”要少而精,指向课程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本课的标准包括: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三条标准既有地域性特征,又有综合性特征,既有整体性联系,又有差异性表达,还有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内涵丰富。线下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是,了解区域划分的方法—描述四大区域的范围、界线—讨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组探究四大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归纳比较四大区域差异。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四个组同步推进,有效分解了学习任务,使教学内容“到边到角”。但线上教学时间短,小组活动无法展开,内容“到边到角”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找出符合课标实质性要求的核心内容。解读标准可以发现三个关键词:意义、差异、影响。逻辑关系:区域是有差异的,因而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有意义的;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也存在差异,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沿着这个逻辑思考,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差异”。线上教学时删繁就简,紧扣“区域差异”主题,以中国地图为背景,设置了“识差异”“辨差异”“论差异”三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指向明确,层次清晰。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该基于学情。八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渴望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对未知问题的探究。如果教学内容难度太小或者没有思维含量,学生是不愿意在线上浪费时间的;如果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材料过于复杂,思维进阶梯度过大,或者需要多人合作、实验探究,那么无论创设的情境多么鲜活,形式多么花哨,学生都无法参与学习过程。

    二、形式要活,不要死

    形式是内容呈现的方式,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线上是“隔屏”教学,互动性差,线下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无法实施,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效果一定不好。“活”的课堂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教师应该摆脱“主播”的身份,既要当好“演员”,也要当好“导演”,引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要当好“演员”。教师要进行“形象包装”:面容干净整洁,衣着大方得体,语言清晰亲切,神态热情自然,举止有度得当,且根据情境和内容富于变化,有现场感、画面感、对话感。教师要克服紧张心理,把屏幕当背景,把自己当演员,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一次精心策划的“演出”,充满情趣,以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师生一起享受愉悦的学习过程。

    要当好“导演”。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线上的“观众”(学生)是“隐形”的,听课状态如何、学习效果如何难以预判,更无法及时调节。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创设鲜活的情境,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本课以“新冠肺炎疫情确诊人数省区市分布图”(后文简称“疫情图”)为背景,依据“识差异”“辨差异”“论差异”三个教学环节,创设了三个各具特色又前后关联的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活动。

    活动一:识差异。以漫画《热干面加油》为情境:热干面生病了,天津煎饼果子、山东大葱、陕西肉夹馍、江苏大闸蟹、上海小笼包都戴着口罩来看望他。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这些美食图片,并把它们贴到对应的省区市里,拼成中国吃货地图,感知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教师发布春节期间黑龙江雪乡、广东花市、新疆沙漠、西藏雪山的景观图片,要求学生把它们贴到对应的省区里,感知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差异。这个活动情境生动,内容简单,容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四大区域差异的认识。

    活动二:辨差异。以视频《四大地理区域》为情境:四大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不同区域自然景观有何差异?其界线在哪里?这些界线有何意义?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推进活动。先描绘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说出区域位置和范围;再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湖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環境或景观的差异;最后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例,归纳区域界线的地理意义。活动中充分发挥“讨论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送图片,发表评论,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从感观印象到理性分析,从辨别差异到归纳意义,掌握描述区域差异和阐述界线地理意义的方法。

    活动三:论差异。以视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情境,展示疫情期间全国各地援助湖北的物资和特产:黑龙江大米、吉林人参/蜂蜜、山东馒头/水饺、青海牛羊肉/虫草、西藏牦牛肉/矿泉水、内蒙古牛羊猪肉/牛奶、新疆核桃/红枣、甘肃马铃薯、安徽中药材……将视频中出现的省区市标注在疫情图上,感知四大区域农产品的差异,引导学生搜索感兴趣的农产品,了解这种农产品的生长习性,分析它主产于某一个区域的自然原因,并在“讨论区”展开讨论,得出结论: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主要农产品就不同。再以视频《中华传统民居服饰》为情境,展示各地传统民居、服饰景观,感知四大区域传统民居、服饰的差异,引导学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民居或服饰,分析它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出结论:传统民居、服饰是人们长期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不同,传统民居、服饰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样的活动形式基于课标要求,更基于学情和线上教学特点,通过创设鲜活的情境,引领学生从感知出发,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激活思维,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在这些活动形式下,学生注意力集中,全程深度参与,学习效果显著。

    随着信息化时代浪潮的推进,线上教学凭借线下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定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广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深入研读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重视技术学习和创新,遵循线上教学的原则,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适宜的选择。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函数学习中

    杨欣摘 要: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函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块,而且在高考数学试卷中有很大的题量,分数自然也很高,函数也是高中生在最

  • 打通学生“作文修改”的任督二脉

    张艳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成了语文教师的共同难题。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