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邓尧+全斌+何清华

    摘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留住乡愁”前提下锦和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最主要的是保留锦和古镇的文化景觀基因,继承锦和古镇的传统民俗,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的情感与精神需求。本研究在分析锦和古镇地方文脉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居民对锦和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保护意识,总体得出锦和古镇的整体格局、街巷特点、民居风格以及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乐观,居民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最后依据锦和古镇当前保护的现状,从政府、居民等方面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保护锦和古镇文化的原真性与乡土记忆。

    关键词:留住乡愁;锦和古镇;文化景观基因;保护意识

    1引言:2013年12月,中央政府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该会首次提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传统村镇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锦和古镇历史悠久,在唐朝中叶就为县治之所,作为湘西的宗教胜地和长寿之乡,修筑的大量古城墙、古书院、古祠堂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是苗乡宗教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十大弄巷更是历史的见证。然而锦和古镇为了发展经济,许多物质文化遗产都出现了物质性的老化和功能性的衰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留住乡愁”就要保护锦和古镇的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而留住锦和古镇的文化原真性和文化景观是留住乡愁的关键[1]。“留住乡愁”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倡导,在对古村镇的探讨中对乡愁的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而且对于传统村镇的保护研究也不够全面,通过本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即可探讨锦和古镇的保护现状,科学评价与分析居民的保护意识,为实现锦和古镇“留住乡愁”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锦和古镇的原真性保护与留得住乡愁记忆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2锦和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

    乡愁是人们对家乡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一种寄托,传统村镇是乡愁的载体,承载了人们对故乡热土的深深眷恋。乡愁的重要情感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重点是保护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和文化景观基因[2]。保护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的整体格局、街巷特点、民居风格以及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传统聚居地的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1]。保护锦和古镇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出锦和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保护锦和古镇的原真性,才能更好地让锦和古镇的居民“留住乡愁”。

    2.1锦和古镇的物质文化特征。锦和古镇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35公里,呈半月形城池,锦江环绕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十分秀丽,作为县治始建于唐朝,有1300年的建城史和880年的县治史,历来都是湘黔边区的要道重镇。为了防御外侵,锦和古镇自明代洪武初年开始修筑土城。孝宗弘治年间,修建一道宽2米、深1米的护城河,并将土城改为砖城。清康熙二十五年,用石板平盖,加宽垛口,在四门各建鼓楼两座,重建古城。古城镇有东、西、南、北、朝阳、下东六座城门,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正街和十大弄巷。辛亥革命后,锦和古镇成为麻阳新民族主义革命根据地。现今,锦和古镇占地0.8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00多人,残存有大量的古城墙、书院、古祠堂、古县衙、古商铺、明清古民宅。

    锦和古镇的古民居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质地坚硬,防腐性强的树种,页岩、白岩石、青岩和粘性极好黄土黑泥,是锦和古镇古苗宅的主要的建筑材料。锦和镇古民居的瓦屋房为木穿斗式结构,小型住宅一般是以堂屋、火塘为轴心的空间组织和生活起居。民族信仰和宗教崇拜使得堂屋成其核心,其主要特征为沟通室内外,祭祀祖宗神明。锦和古镇的苗宅的火塘一般都设在正屋的东侧,但是也会因姓氏不同,分布或左或右。大型的住宅以厅堂为轴心,连接到各个部分,堂屋前设有院落,二层设有吊脚楼。稍大的一些住宅,以天井为中心,门道设在天井前面,敞厅设在天井后面,敞棚设在天井侧面。

    2.2锦和古镇的非物质文化特征

    2.2.1社会生活生产特征。锦和古镇的居民一日两餐,喜酸辣,善饮酒,粑粑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锦和古镇的苗族居民在清代时期均着苗装;锦和古镇的生产习俗包括农耕习俗、养殖习俗、狩猎习俗、手工业习俗。锦和古镇的居民十二个月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气。

    2.2.2精神礼仪特征。“万物有灵”是锦和古镇原始崇敬产生的思想基础。推牛祭祖是一项重大祭祖活动,但在清政府是已严令禁止,但锦和古镇的苗民还在偷偷进行。另一项浩大的活动是“还傩愿”,锦和古镇的苗民会还傩愿,唱傩戏,跳“和霄”舞。锦和古镇苗民祭祀桥、井、碑和古建筑,是对人造物的崇拜的表现,图腾崇拜习俗是盘瓠崇拜,巫术和神怪同样神秘地融入在苗民的生命中。

    2.2.3文化与技艺特征。锦和古镇的古民居中每间房皆镶镂花木窗,木壁雕龙画凤、刻飞禽走兽及花草,属于较典型的湘西木刻[3];这些雕刻出来的物化或虚化图腾都具有锦和古镇苗族人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锦和古镇苗民具有载歌载舞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仪式歌系,包括山歌、龙歌、哭嫁歌、丧堂歌、傩堂戏、花灯戏和舞龙灯等;民间艺术传承中,锦和古镇民间绘画、抽绣、打三棋、打花带和麻阳船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承载着居民深深的乡土记忆。

    2.3锦和古镇文化景观基因特征。所谓景观基因,是指控制某种文化景观代代传承而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特征的基本传承单元,反过来它也是这种文化景观特征的主导识别因子[4]。锦和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见表1)大致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5个角度构建其提取指标体系[5]。

    3锦和古镇保护现状分析

    2016年2月3号至5号,在锦和古镇采用访谈式与调查式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93.5%。根据调查问卷可整理出锦和古镇居民对传统建筑及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结果显示表明:56.69%的居民认为锦和古的传统建筑及民族文化得到基本的保护;40.64%的本地居民认为锦和镇遭到毁坏、流失严重。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资金以及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但对于传承人老龄的问题认识不足。

    3.1历史建筑遗址保护现状。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靠近交通便利的怀化,又加上锦和古镇的保护机制和资金力度不够,當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也不强,重修改造不合理,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建筑就越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农民住进了与现代城市高层住宅一样的新民居,而祠堂、寺庙也被拆除,集中重建[6]。锦和古镇现状(见表2)。目前,锦和古镇的东门渡口遗址、正在重建的湘山古寺、下东门、朝阳门、孔庙、望江楼、张家门楼、夏家门楼、孙家祠堂和黄家大院等古建筑和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胜地仍有保存完好,它们都记载着古镇悠久的文化遗迹,承载着古镇居民深深的历史文脉。

    3.2古民居与古街巷保护现状。锦和古镇的古民居、古弄街有着特有的乡土记忆与民族情感。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城镇化建设,苗民得到政府有力资助,大多搬迁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最近10年,大量的古民居已快速消失,只有极少数被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当做旅游开发项目而保留下来,但也是面目全非、失去了当年的辉煌。历史时期,锦和古城镇有十大弄巷,现今残存的有茶巷弄、会馆弄、杨家弄、滕家弄、唐园弄、培德田弄等六大弄。东、西、南、北、朝阳、下东六座城门,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正街,现今只有朝阳门和下东门残存。

    古民居、古弄街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可总结为:1)经济发展落后。2)古民居不合理的使用、改建。 3)锦和镇部分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高。4)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直接影响锦和镇古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5)城镇化建设中的交通设施更加便利,导致锦和镇的古弄街丧失了传统性的功能。

    3.3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锦和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锦和居民长期积淀的精神信仰,是居民生命生存的感情寄托,是居民生命群体的重要精神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可知92.15%的锦和古镇居民强烈呼吁对一些濒临毁灭的传统工艺和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6.95%认为其必要性不大,顺应规律,任由其自生自灭;0.53%认为其应被淘汰。说明现代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非物质文化已逐渐消退。但是同样可以看到,尽管受到现代文化、现代媒体的侵略,锦和古镇仍有居民将民间朴实的艺术、精湛的手艺代代传承,将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流传至今。

    4锦和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锦和古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脉的一部分,与锦和古镇居民共同承载着历史变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将锦和古镇的历史建筑、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留住锦和古镇居民浓厚的乡愁记忆,提出以下几条发展策略。

    4.1合理规划与保护性开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认为当前开发与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政府等管理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应当重视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开发;树立以“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宗旨,合理规划城区交通布局,避免因交通规划造成的古民居与街巷的破坏。

    4.2提高宣传力度与保护意识。锦和镇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与古弄街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对古建筑、古民居与古弄街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呼吁年轻人群记住家乡、回报家乡、留住乡愁。

    4.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锦和镇政府应积极对锦和古镇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工作;同时努力打造好锦和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达到保护与盈利双重效果。

    4.4 发扬民族特色与培养新的继承人。锦和古镇的居民要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保留当地的民族特征与民族风格,传承好民族文化。要将锦和古镇民间朴实的艺术、精湛的手艺代代传承,做到锦和古镇的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让祖孙后代都永存这份乡土记忆。

    结论:“留住乡愁”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值得关注的一点。特别是近来年,传统村镇不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传统村镇始终要以合理的保护为首要任务。“留住乡愁”前提下的传统村镇锦和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就要保护锦和古镇的历史建筑、古民居与古弄街的原始风貌与历史内涵,保留锦和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继承锦和古镇的传统民俗,满足城镇化居民的情感与精神需求。并通过对锦和镇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居民的保护意识的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以致更好地保护锦和古镇有形的历史建筑、街巷空间、古镇形态及无形的文化遗产,使锦和古镇居民及其子孙后代能够永存这份浓郁的乡愁记忆。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05-1212.

    [2]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1):81-88.

    [3] 王淑贞,王文明,王戌英.麻阳盘瓠文化的内涵探析[J].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8-121.

    [4]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4):1-8.

    [5] 曹帅强,邓运员,杨载田等.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J].热带地理,2014,(6):831-841.

    [6] 焦竑. 古村落现状堪忧,保护困境如何突破?[J].中华建设,2011,(3):42-43.

相关文章!
  • “探究温度、光强和CO2浓度对光

    张勤勤[摘? ?要]“探究温度、光强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以教材内容和案例为基础,对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优化,分析了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

  •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中常见的

    马晓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者正以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教育中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可以举一反三.在任何学科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