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现状调查与思考

韩乐 喻瑶 李姝
摘 要 从精神健康的视角出发,通过人际交往、情绪体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4个维度20项指标对苏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水平整体较差,个体差异较小;只有社会适应的数据指标表现良好,需要引起重视。本文针对目前留守老人精神健康问题解决力的不足,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对政府、社会组织和留守老人的家庭成员3个主体分别提出建议。
关键词 留守老人 精神健康 社会支持
基金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韩乐、喻瑶、李姝,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89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老龄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人。为积极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问题,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老龄办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关爱服务体系的完善关乎广大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关系到脱贫攻坚的目标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规模日益庞大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安排、身体健康、经济状况上面临巨大困境。与此同时,该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与其他群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了解该群体精神健康状况,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以苏北地区为例,运用描述性分析解释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现状,并提出解决该群体精神健康问题的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特征
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所用数据来源于2017年7月和2018年1月在苏北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苏北地区共包含5个省辖市,分别是:徐州市、连云港市、杜宿迁市、淮安市和盐城市。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9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省辖市发放120份问卷,每层抽样都是概率抽样,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的具体信息如表 1 所示。
(二)指标体系说明
通过前期的文献整理,针对农村老人生活的现实状况,在参考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基础上,本研究把精神健康量表设定为4分量表,包含孤独感、焦虑和抑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社会互动5个维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各个维度之间重合度较小,逻辑性比较强。研究在其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降维后,将原来的5个维度改为4个维度,分别是人际交往、情绪体验、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共20道题目,具体的维度和指标体系如表 2 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个体在生产或生活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建立起一种社会关系的过程。如表3所示,留守老人的人际交往的频率均值都介于“偶尔”和“有时”之间,且标准差大部分都相对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人际交往较少,个体之间差异相对比较小。“感觉到与子女有代沟”这一项目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农村留守老人在“与子女是否有代沟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了家庭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特殊性。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人际交往活动较少,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意愿较弱,与同村人交往有时会找不到共同话题。大部分农村社区属于传统农业社区,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普遍匮乏,一些有组织的活动,特别是对老人的经济条件、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并不能广泛地适用于大部分留守老人,加上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分居,沟通机会少,难免导致留守老人人际交往较能力和意愿较弱。
(二)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个体的主观感受。本次研究主要調查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感知,项目如图4 所示。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情绪体验因子的频率均值大都介于“偶尔”和“有时”之间,表明留守老人情绪体验整体较差。“对现在生活状况不满意”、“遇事易焦虑、烦躁”和“生活中感到孤独、寂寞”三个项目的标准差较小,个体之间差异相对较少,说明农村老人有时会感到焦虑、孤独、寂寞。“感到无聊、无事可做”和“觉得没有人值得你信赖”的标准差较大,个体差异较大,。
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情绪体验不容乐观。独自生活的老人有时会感到无聊、焦虑、孤独寂寞,信任感缺失。独居的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晚辈照顾,加上人际交往能力和意愿较弱,在家庭和社区中都容易被边缘化,很难从家庭成员、村干部及其他社区成员处获得情感支持,进而影响其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对现在生活状况不满意”的项目均值偏低,原因可能是除了情感支持,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还受多方面影响。
(三)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一生中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如表5所示,五个项目的频率均值大都在“从不”和“偶尔”之间,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适应水平不错。但是“兴趣爱好少”一项的值更加偏向“有时”,这可能与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留守老人本身娱乐活动少有关。“感到自己不属于朋友中的一员”一项的标准差较大,个体差异较大。总体来说,苏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适应性不错,表明留守老人大部分可以稳定地接受目前的留守状态。对于这部分老年人来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基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生活方式已形成固定模式,没有在留守独居这一阶段而发生太大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但是留守老人精神健康问题中社会适应方面依然需要持续关注,地方社区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领域,完善基础设施,组织适合留守老人的群体活动,增加人文关怀,避免该群体边缘化。
(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在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从表6可以看出,心理健康4个项目的频率均值都介于“偶尔”和“有时”之间,说明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较差,标准差都较大,个体差异性大。只有“觉得自己生活没有意义”这一项的均值相对较小,偏向于“从不”,且标准差小,个体差异小,说明留守老人虽然有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差等状况,但并没有觉得生活无意义。
这一调查结果受多方面影响,一方面留守老人年龄较高,身体机能下降,必然会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留守老人不仅子女没在身边,一部分还可能会面临配偶、亲友等各种关系丧失的状况,他们的心理因此变得更加容易脆弱,心理健康长期欠佳。
四、结论与讨论
(一)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苏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总体均值为2.75,处于“偶尔”和“有时”之间,标准差为0.894,个体差异化小,精神健康水平总体较差。从细节上看,人际交往、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3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在均值和标准差上表现较差,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乐观的现象,比如,农村留守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度较高,并无放弃生活的想法;另外,社会适应这个维度的具体指标数据表现不错。可以推测,农村留守老人在适应独居的养老环境时表现更为沉着,他们的精神健康问题主要与其个人内心承受能力和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相关。
(二)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途径
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学者都得出社会支持对留守老人精神健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对于某些具体社会支持是其精神健康水平较差的致因的现象则缺乏解释 。社会支持是指为个人通过社会互动关系所获得的减轻其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与帮助 。本文根据供给者的不同,把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的制度性支持——政府、社会组织的支持,和非正式的非制度化支持——家庭支持 ,并从这3个主体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以农村社区为主要承担者的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服务体系。目前,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主要责任主体 ,在这一前提下,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体制,给予留守老人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细化具体的服务内容,完善农村娱乐设施、积极组织娱乐活动,丰富老人文化生活,让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帮助留守老人更好地适应留守生活,养老环境更便捷。
第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帮扶机制。目前中国农村除了各种政府帮扶外,社会力量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还是一个空白。首先,各级志愿团体可以积极开展下乡活动,与留守老人开展面对面地交谈,帮助其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次,可以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根据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性现状积极介入精神健康较差的家庭,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形成长期的帮扶体系。最后,农村社区需要积极联系相关社区医院和社会组织,提供定期的免费體检和心理咨询服务,保障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定时关注老人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变化。
第三,家庭成员应积极给予留守老人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外出务工子女给予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持,能显著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水平,在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的自评健康,缓解其忧郁孤独情绪,甚至对增进其身体机能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 。因此,子女除了工作外,要多关心家人的状况,增加打电话、聊天的频率,也可以利用网络,对留守老人进行科技文化反哺,培养父母更多的兴趣爱好,分散其注意力,增加老人社会活动的内容,其中帮助留守老人缓解不适应带来的焦虑清楚是解决其精神健康问题的主要做法。
注释:
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7(3).50-60.
韦艳、刘旭东、张艳平.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孤独感的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10(4).41-47.
崔丽娟、李虹.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2).123-126+191.
宋月萍.精神赡养还是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养老行为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影响探析.人口与发展.2014(4).37-44.
贺斌.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9).703-706.
相关文章!
  • 建设生态文明与维护环境正义

    徐 春[摘要]随着工业化达到其最高成就,特别是不良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促使I。业文明必将发生转型,走向人与自然相互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中国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路子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这项堪称中国最大的改革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三十多年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人口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