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悟道 因道识人

    摘要:囿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偏差,致使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題:如教学设计窄化,教学方法陈旧等。新时代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体现学生核心素养, 因此文言文教学更应走在前列。《指南录后序》是抒发九死一生、誓死报国的真挚情感的经典散文,以这篇文章为例来开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言层面;思维层面;审美层面;语文核心素养

    最近,乘着全国上下对语文学科素养讨论的热潮,笔者观摩了一节以《指南录后序》为课题的公开课。通过这节课,笔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及运用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先是简介了作者文天祥;继而组织学生诵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对文本进行翻译;之后,执教者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并划分全文层次;最后,引导学生揣摩文天祥独特、深沉而复杂的爱国情感。乍一看,这种教学流程可谓四平八稳,没有什么缺陷,甚至借用一些评课教师的观点,“这节课充分发动学生对文本理解,利于学生文言基础的厚积”。但是,笔者却要提出不同意见,因为这种“理解”更多建构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根本不能体现“文以载道”的特点。

    下面,笔者结合文天祥的这篇文章,谈谈如何开展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

    一、整体阅读,从语言层面理解文本内容

    对于任何文本教学而言,整体阅读都是必须有的步骤。但是,仅有整体阅读这个概念还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细化阅读的中心任务,明确阅读的具体方略。其实,针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重点。对于文言文来说不能回避高考热点,但绝不能以高考考试答题的方式代替文本内容梳理。

    以《指南录后序》为例,教师不可以逐字逐句梳理的方式,将文本涉及的文言现象全覆盖,而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按照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类别,对文本进行字面的把握,并形成在小组范围内的汇总。到了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小组汇总结果重点呈现疑难的字、词、句或者觉得比较突出的文言现象;之后,学生围绕这些进行思考、讨论、答疑。这些字面问题解决之后,让学生根据文本谈谈各自对本文主要内容的认识,并进行初步交流。这种处理的效益突出,不会在课堂上冲淡教学重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有了前移性质的准备和难点突出的攻破。

    二、逐段梳理,从思维层面把握行文思路

    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完整体,内蕴和寄托了作者系统的想法。这些想法之所以是系统的,就是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以思维为内核的种种逻辑关系。对于以文言方式表达的古代散文而言,由于其受到“起、承、转、合”之类写作手法的制约,往往更是注重思维的清晰处理与表达。无论是对于阅读,还是对于文章写作而言,教师都有必要在超越文言知识梳理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究和借鉴作者的行文思路。

    就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而言,也是如此。虽然它只是一篇诗集的序,但行文脉络清晰,乃至较有特色。于是,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明确一个教学任务——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领受这个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就会超越文本语言表层含义的理解,对文本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一般会碰到一些困难,毕竟这是他们在走出字词教学束缚后的首次学习“远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段梳理文意,之后理顺段落之间的关联,最后形成对行文思路的把握。作为诗序,文天祥先是交代了诗歌创作的生活缘起,接着重点描叙那段特殊岁月的情感经历,继而介绍诗集的由来、编排及分卷情况,最后点明写序的时间及诗集的名称。很明显,这个行文思路类似于作者向读者面对面地介绍,思维清晰,重点突出,对于学生此后的写作行文具有启示作用。

    三、细腻品味,从审美层面认知作者美德

    对于文本的阅读,需要进行多角度的介入,其中从审美层面的品味尤为重要,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众多教育元素,闪现着众多熠熠生辉的思想珍珠。

    认真读完这篇序,整体感受是“丹心永垂,回肠荡气”,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给读者的震撼绝对是令人血脉偾张的。然而,仅仅停留于整体感受自然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可惜的是,在日常教学观摩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和学生就满足于此等整体而模糊的感受。为此,明智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文中众多美的元素细加咀嚼。例如,文天祥在文中对自己十次出生入死场景和感受的描写,绝对值得学生细细品味。那十八个“死”犹如瀑布倾泻而下,重重地压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上,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真可谓九死而不顾啊。而这根源就在于文天祥骨子里的信念——“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虽然自身不断处于死亡边缘,但他心之所系依然是他那个破碎的国,这样的文天祥不应该被我们读出来吗?

    四、深度解构,从文化层面升华主旨理解

    中国历史悠久璀璨,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难落地生根,这是当前教育的现状。特别是作为当代人,我们该怎么对待古代的历史文化现象?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课题。

    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专家可谓用心良苦,广泛搜集和精心编撰了众多经典文言篇章。称之为经典,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文章里面闪现着绚烂多彩的文化现象。比如《指南录后序》这篇诗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这里面激荡的爱国情怀之外,以“忠”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深究。吕孟师叔侄的为逆、贾余庆的献媚皆为不忠,他们的丑恶行径与文天祥的历经千难万险而报君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文天祥形象的高大,也激发读者对当时山河破碎以及不能收复之原因的深究。更有甚者,聪敏的教师还会有深度的解构指令,将这种“忠”与屈原、《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等人物的“忠”进行对比,让学生借助各种新传媒和纸质图书搜索相关资料,形成对“忠”的全面而辩证的认识。然后,再布置以课后的探究题: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尽忠?经由这样的深度解构与拓展之后,学生会对这种文化的形成、意义生发出清晰的认识,同时又会反过来加深对本文主人公形象的深度认知。有了这样的深度解构,自然就会避免前文论及的看似完整实则肤浅的教学现象。

    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可仅仅停留于“文”这个层面,必须借助对文本思维路径的探析,从审美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度解构,真切体味“文”所承载的“道”,并经由对“道”的品析加深对“人”(主要是主人公)的识别。当然,由于行文的需要,笔者所呈现的教学步骤是理想状态的。针对不同文本,执教者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只要我们牢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文言文教学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虹丽.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2):37-40.

    [2]于洋.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3,(8).

    作者简介:陈娜(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

    李桂林摘 要:生物是一门理科的课程,大家总是认为理科的科目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到,其实不然,在生活中有很多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小事情。学生

  • 误会一场

    郑育欣擦擦自己心灵的窗户吧,就像揉揉眼睛,你总能看见更清晰的一切,保留自己最单纯的灵魂。误会,是错误的理解。纵是智者,也难免有“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