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丝路扬琴文化

    摘 要: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国家都使用扬琴这种乐器,关于它的起源也有很多传说。扬琴有效地融合了世界性和民族性,故还可以称之为打琴、蝴蝶琴。扬琴有悠久的历史、繁多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区域,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加上当今社会全面保护民族音乐,使扬琴表现出更明显的文化特征。故本文对丝路扬琴文化进行了分析,从丝路扬琴文化的嬗变入手,探讨了中国扬琴的起源和发展,并探索了丝绸之路的中国扬琴文化。

    关键词:丝绸之路;扬琴;文化

    0 引言

    扬琴,属于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体现出同一性。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其本质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因为扬琴长期根植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土壤中,故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扬琴文化的内涵。我国的扬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进化特点,并且保持无穷的发展潜力。

    1 丝绸之路的扬琴文化嬗变

    1.1 扬琴的西渐

    亞历山大在东征的过程中,将乐器“桑图尔”带入了希腊,由此对欧洲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英国学者认为公元10世纪桑图尔乐器由波斯传入,经证实这个观点缺乏准确性。“桑图尔”从伊朗传入土耳其,再到希腊和意大利,虽然各国不同的语言令其产生了不同的名称,但乐器大同小异。[1]

    欧洲统一称其为德西马。欧洲德西马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并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种乐器在当时非常时髦。古典乐派发展时期,德西马迅速崛起并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景象,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利用德西马创作了奏鸣曲、协奏曲。同时,德西马在东欧民间乐队和吉卜赛乐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乐器。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凭借乐器制作方式的改革、作曲家的专业创作,德西马在民间迅速发展,并呈现出复兴的趋势。此外,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也有利于乐器工业的改革和德西马的制作。

    1.2 扬琴的东渐

    帖木儿王朝的兴起加快了“桑图尔”的东渐。帖木儿王朝将萨马尔罕作为文化中心,其是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城市。帖木儿王朝“桑图尔”的发展日趋完善,故这种乐器在乌兹别克斯坦广泛流传。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依然还有“桑图尔”的演奏痕迹,与古代亚述人的演奏方法十分接近。

    南亚“桑图尔”的历史短暂。伊斯兰教音乐向东方各地广泛的流传,此时印度的古典音乐形成较强的传播力量,加之伊斯兰教音乐的影响,中世纪的印度出现了独立的音乐,直到目前依然将其称为斯坦音乐。该地区的“桑图尔”,根据印度传统的古典音乐旋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种印度音乐的间腔变化更适合固定音高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英国人将德西马带入中国,分别称之为扬琴、铜丝琴、蝴蝶琴等。随着明代工业的发展及海洋运输的四通发达,中外贸易交往更频繁,并逐步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为扬琴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中国扬琴属于西欧二轨双桥德西马的系统,由清代的资料可知,该乐器来源于“大海洋”和“海外”,扬琴经海上丝路由西洋人传入中国。在中国流行后,扬琴利用封贡贸易关系或移民,快速进入蒙古、朝鲜、东南亚等地。虽然中国传统扬琴来自外来的“洋琴”,但中国现代扬琴则是中国人独创,其继承了丝路的扬琴文化,为扬琴今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2]

    2 中国扬琴的起源和发展

    扬琴最早出现在西亚亚述、波斯古国,于1368—1644年流入中国。我国从扬琴出现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形制无明显的改变,主要的功能是伴奏。同时,我国的扬琴出现了各种乐派。比如,广东扬琴的音乐风格华丽而明快,代表作品是扬琴独奏曲《旱天雷》《倒垂帘》等;四川扬琴的音乐风格丰富多变且激昂豪迈;东北扬琴的音乐风格则是沉稳和婉转。新中国成立后,扬琴艺术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时代的变迁推动了传统扬琴的改革。乐器的改革者对传统扬琴进行了创新,初步创造了小转调扬琴、大转调扬琴等,这是中国现代扬琴的形成基础。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创建了一些专业化的音乐院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扬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很多民间优秀扬琴艺人的共同努力,有效扩大了未来扬琴的发展空间。至此,中国扬琴文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点,涌现出一批演奏风格独特、艺术修养深厚的演奏家,继承发扬了我国的扬琴文化。

    3 丝绸之路的中国扬琴文化探索

    3.1 理性把握

    扬琴传入中国后人们很快接受了它,并对其进行科学应用。由很多实例可以发现,人们使用扬琴时更注重理性原则,借扬琴的演绎深化其文化内涵。比如,民族管弦乐队,乐队的中心位置是扬琴,以此为界创作弦乐,右为弹拨乐,后为管乐和打击乐。在整体结构中扬琴的位置安排别有一番用意,绝不是偶然无意之举,就是这种看似无意识的安排凝聚了理性规范。民乐队这样安排扬琴的位置有必然的原因,其一,在封建王朝长期统治之下,人们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阶级,将内心沉淀的东西反映在日常生活与文化交流中。如我国宫殿建筑始终以殿宇为中心,殿宇的结构非常复杂且庞大,并以其为中心,前后左右彼此呼应,进一步彰显了帝王的威严性。民乐队的阵列也表达了这个精神。其二,民乐队的所有民族乐器,仅扬琴达到了要求。古筝与扬琴有很多相似的演奏形式。相较于扬琴,古筝属长条状型制,更加轻巧,当介入演奏时不会产生直观、均匀对称的感觉,并呈现了女性化特点;扬琴则透露出厚重对称的气质,这里指的并不是扬琴的音乐个性鲜明,而是扬琴凭借中庸的个性和音色,实现了“执其两端用其中”。如五岳之首的泰山,并不是因为它清秀和俊俏,也不是因为它曲折多变,而是因为它不清丽,以自身的厚重雄伟称首,这种品性被中国人欣赏和肯定,使扬琴更符合古老民族的心态。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扬琴在整个乐队发挥了领导作用。由此可见,中国扬琴以最朴素的方式,发挥了最特殊的功能。[3]

    3.2 点与线利用

    扬琴的演奏特点关键在于发音点。表面分析,这属于一种表演技术,实际则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因素。中国扬琴的演奏形态包括点和线。线是指通过点的密度形成时间进行。现代中国扬琴拥有丰富且复杂多变的演奏技法,始终存在于点线交织的结构中。扬琴进入中华本土时,只有点的演奏形态,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融合了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发展为表现力极强,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乐器。大多数扬琴作品都是点与线的交流,这种动态的点和线突出了中国扬琴特色。欧洲扬琴和中国扬琴相比较,后者强调了视线状的演奏形态,进而是对扬琴旋律个性和情绪综合的体现。欧洲扬琴以点作为基本的演奏形态,更重视纵结构。中国扬琴不是简单的点组合成线,而是由不同的点构成线,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突出变化状态。扬琴技法的浪竹、滑竹等都与轮竹类似,由于构成方式的不一样,故音色没有任何的变化规律。如此不仅提高了演奏水平,还使音乐的表现力更突出。根据文化价值分析,这样的创新发展加深了扬琴的中国特色。比如在《双星恨》中,横向加花润饰呈现了扬琴的不同民间演奏方法,通过动态时间架构获得独特的韵律。由此可知,中国扬琴的演奏特点更细腻,更注意旋律变化。其中,扬琴点线的表现方法类似于书法有序的节奏线条,客观呈现了扬琴的文化精髓。

    4 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创造都将人作为主体,而人在修正、扬弃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必定创造出一个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全新产物。中国扬琴也是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其在世界扬琴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民族乐器需要发展,扬琴更需要发展,这与继承不冲突。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与学习日本歌舞伎的传承方法,即最传统的东西尽量不要改变,像保存古董一样保留其纯正的韵味;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在不动基因库的基础上,凭借传统基因不断繁衍,继承和发扬扬琴文化。

    参考文献:

    [1] 席悦.文化依托与技术展现——扬琴独奏曲《黄土情》作品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8):97.

    [2] 索帅.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由扬琴曲《古道行》论我国现代扬琴作品创新[J].文化月刊,2017(Z4):136-139.

    [3] 徐治.中国扬琴四大传统流派比较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3):4.

    作者简介:刘明月(1986—),女,黑龙江青冈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扬琴演奏)。

相关文章!
  • “直接电影”基本精神及方法不应

    2017年1月3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科万传法教授在本校新实验空间组织了一场名为“映像:穿过霾时代的童话 ——周洪波最新纪录片‘全展映”的

  • 田横花饽饽的平面视觉传播策略

    【摘 要】田横花饽饽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形态,虽然借助于田横祭海节的举办而得以传播宣传,但是这种宣传是有局限的、小范围内的。因此本文对

  • 金农书法成因窥探

    李函峪摘要:金农生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稽留山民、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