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科素养,突出文化传承
摘要: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彰显了语文学科素养,突出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很有特色。主要针对天津卷的这一特色进行比较深入地剖析。
关键词:天津卷;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随着2017年高考大幕的徐徐落下,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以它温和、大气的气质示以众人。稳定而不乏新意的试题考查,彰显了语文学科素养,突出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在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两个显著的亮点,即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依据我国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到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语言和思维的考查自不待言,语言的认知、理解、分析、归纳、运用能力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在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相似的考查。而天津卷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则很有特色。
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考查,在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中,主要体现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赏析题的设计上。2017年的诗歌鉴赏题选择的是王安石的《太湖恬亭》,从诗意理解、艺术手法、思想情感几方面进行考查。这首诗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身处清静之处,“清游”“靜处”,暂时放下身边俗事,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情。诗歌情感细腻,需要学生对诗歌本身进行“细品”,并结合自我人生体会,与诗人“心有戚戚焉”,才能比较深刻准确地理解、领悟作者的情感。
诗歌没有给注释,没有明确写作背景,诗歌本身也并没有表达某种壮大的或深刻的思想情感,有效地防止了考生“贴标签”式的作答。试题的选材和设计避免了考生不深刻领悟诗歌就先用边塞类、羁旅客游类等给诗歌“套面具”,只会用固定思维和“壮志难酬”“游子思乡”等套语去解读诗歌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将博大精深、反映诗人丰富细腻情感的诗歌人为的概念化、模式化进而僵化,从根本上背离了诗歌的鉴赏规律,从而造成了对诗歌的扭曲和误读。
王安石是北宋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文坛的风流人物,他的诗歌题材多样,解读其诗文需要具体分析。学生如果仅仅根据其政治家的身份,生硬结合其政治生活,就极易造成对诗歌的错误解读。其实,诗歌是言情的,它最能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王安石的《太湖恬亭》表达的是作者瞬时间的情感体验。人在某个人生阶段固然有其主流思想,但即使身处悲境的人也会有短暂之喜,身处乐境的人也可能有偶尔之悲,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情绪情感丰富性的体现。因此,鉴赏诗歌必须实事求是,就诗论诗。这首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和鉴赏水平,这对今后的诗歌鉴赏学习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在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中首先体现在试卷结构上。天津卷古诗文及文化常识名句名篇的考查总分达到39分,这一分值高过全国Ⅰ卷的35分,占试卷总分值的26%。除了这一显性指标外,试卷的“文化味道”更蕴含在它内在的试题气质上。天津卷的古诗文阅读历来很有特色(古诗鉴赏已在上面谈及,不再赘述),文言文阅读使天津卷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自2004年天津市高考试卷单独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材从最初的人物传记,到2007年的《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2008年的《墨子·兼爱》(节选)、2009年的《管子·小匡》(节选)连续几年的先秦散文,再到2010年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的唐传奇及至2017年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的文人散文,选材丰富多样。就时间而言,从先秦到清朝的文章都有涉及;就内容而言,文化为先,强调文章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些经典文本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阅读它们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情趣和个人修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亲近中国文化,并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天津卷文言试题对文章字、词、句、段、篇进行综合考查,比较注重对文言语段理解、分析、鉴赏、翻译能力的考查,希望引导学生能从一定高度来阅读富有文学技巧和思想内涵的古代文化作品。但2017年的天津卷文言文测试仍然没有出现像北京、江苏、上海卷那样的主观分析、概括或评价题。其实,传统文化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文言学习的批判探究能力的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会成为今后文言学习和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现代文阅读及作文上。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选材为朱以撒的《挺拔之姿》,赞美的是竹子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争先向上的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的竹文化,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再认识。2017年的作文是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文章。重读长辈这部书,“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 作文引导我们与长辈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一定意义上讲,作文的立意倾向于对文化的理性传承和理解。
当然,2017年的天津高考语文试题中没有出现像2016年20题那样根据古诗写译诗评介类的试题,2016年的20题将文化传承与审美评价融合在一起,并上升到文化批评的层面,综合考查了两大核心素养。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套试卷在任何方面都能兼顾。
总之,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学科素养,突出文化传承。许多地方可圈可点,确实打出了自己的“津门风格”。
作者简介:侯学平(1967—),女,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