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游戏格物致知
余冬梅 刘茜
摘要:如何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了解孩子的真实游戏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有益于幼儿素质提升的指导是所有一线教师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微格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观察手段,它能把幼儿的每一个游戏行为清楚地记录下来,并通过聚焦、回放开展研讨分析,从而真正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教师的观察解读能力。下面以我园课题中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跟随定格的镜头,用微格观察法探秘镜头下的孩子游戏、教师指導以及游戏材料。
关键词:微格观察法数学区域游戏行为观察教师指导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解读和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审视以往的游戏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大多是直接观察,并以观察记录表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但幼儿的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肉眼的观察很容易遗漏一些幼儿行为的细节,也容易因为观察的不持续、不完整造成获取信息的滞后、片面;而单一的文本呈现虽然使用了白描记录,言语之间也不能保证教师描述得完全客观,不足以反映游戏的真实进程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确保观察的真实客观、解读的准确有效呢?在不断的探索中,微格游戏观察法进入了我们视线:借助于影像设备进行拍摄,通过希沃白板投屏功能聚焦、定格、回放某个有价值的片段或画面,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或教师的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反思自身指导行为。下面结合我园课题研究中的实际案例,简单探讨微格在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中的应用。
一、微镜头下的孩子:关注内在,深入童心
游戏案例:“我想吃海鲜”。
数学区里,源源和墨墨选择了游戏“我想吃海鲜”。墨墨先抽取了一张数字卡片5说:“请你帮我钓五条海鲜。”源源接过卡片开始钓海鲜,完成后,源源将鱼篓交给墨墨,墨墨则点数相应金币给源源,两个孩子相互验证。突然,墨墨叫了起来:“不对,你少钓了一条。”源源没有回应,这时墨墨坚持告诉她:“你数错了,你少钓了一条。”源源还是没有说话,只是站在那里,游戏陷入了僵局。一旁观察的老师开始介入,但是老师也没有注意到源源钓了几条鱼,于是就建议源源:“我们来把海鲜拿出来数一数,看看是不是钓错了。”源源依然不说话,并且快要哭起来了。这时老师为了让游戏能够继续进行,也为了安慰源源,又继续引导她:“我们一起数一数,说不定是墨墨数错了呢。”听完老师的话,源源哇的一声哭出来,游戏也到此结束了。
微格分析:通过视频回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源源只钓了四条海鲜,并且定格游戏画面能细致地观察到当墨墨指出她少钓了一条时,源源悄悄看了墨墨手中的鱼篓,再检查自己的鱼篓。对班级教师进行访谈后我们得知,源源是一个平时表现很优秀的孩子,对游戏玩法也很熟悉,因此,教师在观察指导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指导语中暗示了自己不相信源源会数错。同时,源源也是个性格骄傲、自尊心强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在明知道自己数错的情况下仍不肯承认,而教师的引导让源源内心难过,最终情感爆发。
从微镜头下观察孩子,不仅能了解他们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否完成游戏目标等方面,通过对孩子游戏中微表情、微动作的回放和剖析,我们还能更多地关注到他们的内在发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性格和情感上找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幼儿在学习知识经验、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也收获良好的游戏品质,在游戏中敢于表达、敢于失败、敢于尝试、敢于挑战。
二、微镜头下的教师:聚焦指导,对症下药
游戏案例:“找小鱼”。
晨晨和昕昕在玩“找小鱼”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两人协商想吃几条鱼,然后每人翻一组颜色卡牌(共两组),找到相应数量的同时含有两种卡牌上颜色的小鱼。两个小朋友先是选择颜色卡牌,昕昕几次阻止晨晨翻牌,最后把晨晨的颜色卡牌拿走;接着两人又商量选择装几条鱼的盘子,但又出现了冲突,昕昕一把抢过了晨晨选好的盘子,并放上了自己的盘子。这时晨晨表现得十分难过,游戏过程中都不积极,处于被动状态。而且由于两名幼儿对于颜色卡牌的理解不一致,昕昕找到小鱼的成功率并不高。
教师1:先在一旁观察,等待合适的指导时机。当晨晨和昕昕出现冲突时,教师及时介入,请昕昕和晨晨一起商量,并引导昕昕询问晨晨的意见,使游戏正常进行,但是此时晨晨已经获得了不愉快的游戏体验,游戏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昕昕出现了几次找不到对应颜色小鱼的情况,小手一直不停地在动颜色卡牌,教师1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但没有发现问题的关键,采用的引导语为“看这里,你们两个各翻一个”“你看,这是你们两个翻到的颜色吧”“你看晨晨找的小鱼是什么颜色,你跟他的是不是一样”等,效果不明显。
教师2:观察完一轮游戏后,再开始指导。首先,她请两个孩子商量好找几只小鱼,两个宝贝都选择了数字5。接着请孩子明确谁使用哪一组的卡牌,并让他们自己确认一次。两边都翻完卡牌后,再通过提问“你们要找的小鱼身上有几种颜色”“哪两种”,帮助孩子明确小鱼身上的颜色正是两个人的卡牌合在一起的颜色。一句“开始游戏”,增加了游戏的仪式感和紧张感。游戏过程中,教师2不断地用言语、肢体动作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当任务完成后,还引导两个孩子用击掌等互动方式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渐渐地,两名幼儿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对比微视频中的教师1和教师2,我们可以看出,教师2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的心理状态把握得更准确,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句引导语和指导中的细节都透露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并且帮助幼儿掌握了游戏方法并获得了快乐体验,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授之以“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微格观察法使指导教师从当局者转移到旁观者的位置,聚焦问题、对症下药,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三、微镜头下的材料:瞄准核心,寓教于乐
游戏案例:“小鸡成长记”。
“小鸡成长记”的诞生来源于对幼儿游戏视频《小鸡捉虫》的研讨。视频中我们看到原本的游戏由一名幼儿单独完成,按照任务卡喂给小鸡相应数量、形状的虫子,操作性较强,且情节简单,幼儿游戏积极性不高、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通过定格幼儿用手抓虫子这一画面,我们发现幼儿使用勺子捉虫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抓毛根做的弯曲的虫子时虫子总是缠绕在一起,并且游戏缺乏错误控制,孩子在教师提醒下才能完成检验,达成自我反馈。如何让游戏变得更有趣、更好玩,更便于幼儿操作呢?我们聚焦游戏材料展开了研讨。
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体验为立足点,把握游戏的核心经验,几番思索后,游戏调整如下:材料投放上将勺子换成更方便的镊子,改变虫子的弯曲形态,呈现为更加立体的长直形。游戏玩法上将数学游戏与美工活动串珠相结合,把任务卡设计为按数取物和按颜色取物两个维度,从单人操作变成双人合作。游戏情节上我们从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中获得启发,设计了“鸡宝宝比赛吃相应数量虫子”变成“小鸡和母鸡”的故事。
改进后的“小鸡成长记”投放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跃成为数学区最受欢迎的游戏材料。游戏中幼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能力,掌握了五以内的点数及颜色的对应,也因为努力让鸡宝宝长大获得了成就感。《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课题组以微格观法察为基础,以游戏材料的改进为抓手,瞄准小班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以点带面,将教育寓于精心创设的快乐游戏中。
微研游戏,格物致知。通过微格,我们捕捉情境、多维观察、精准记录、深入分析,定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在一秒一秒的定格、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观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记录中,教师既能看到自己观察指导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游戏时存在的细节问题,又能学习观察经验,并灵活运用到其他区角和年龄阶段的观察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标准、手上有技术”,微格让观察更加聚焦,让记录更加真实,让解读更加客观、立体。教师也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过程中,走进孩子们的童真世界,追寻他们成长的轨迹,陪伴幼儿在游戏中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陆晨阳 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