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凤现象

    张鸣

    

    凤姐是《红楼梦》里的大人物,凡是看过小说的,无不印象深刻。但是,当下中国大大有名的凤姐罗玉凤,其实未必看过《红楼梦》。

    如今凤姐宣称她要做天使投资人,做一个吵架的产品,甚至说要挑战董明珠,在很多人看来,这当然是又一个笑话,又一次“横空出世”。

    其实早几年,凤姐就横空出世了。她的身世,相貌,以及知识状况,不多不少,正好跟她自称的相反,其反差之大,惊世骇俗。至于真实的罗玉凤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除了《故事会》别的都没看过,已经无关紧要。当时包装出她的人们,要的就是这种惊世骇俗,非如此,不足以挣来人们的眼球。毕竟,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眼球已经过于挑剔,不来点狠的,不足以把人们的视线拉过来。

    其实,在那个时候,这样荒唐的人或者事儿很多,差不多隔两天就出来一个。罗玉凤的难能之处在于,她在那个时段几乎不断地抛出吓人又笑人的言语来,不间断地刺激大众麻木的神经,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笑点。那时候,这样营销性的段子手不少,但能成功地如凤姐这样的有名,还真不多。

    无疑,这次包装是成功的,但成功属于凤姐背后的人。这成功似乎还有点残忍,这样一个小人物,硬是以这种小丑的方式,赢得了在网络世界的存在和份额,她的一切,都成为人们开心的要素。所有关注她的人,都通过她的卑微和夸张的自黑,心理得到了安慰。她被抬上网络云端的同时,也被千万只脚踩在了污泥里。

    更可悲的是,罗玉凤自己接受了这种扭曲式的包装,而千千万万个类似的罗玉凤,似乎也向往这样的包装。毕竟,他们得到了从前卑微生活所不能得到的一切,名气和金钱。在这个阶层固化,草根奋斗格外艰难的时代,能得到这样的“机遇”,对于一个卑微的草根来说,似乎是他们所能希冀的最好的了。天上能掉馅饼,至于是不是要把自己的脸涂花了才能得到,已经无所谓了。

    凤姐的故事,在她被送到美国之后,达到了高潮。她背后的人,原本是想把她置于一个更加有反差的环境里,制造更多有反差效果的噱头。可惜,这个策略失败了。凤姐的故事,只属于中国,进入美国,哪怕仅仅是借景,效果也不佳。我原以为,这个故事从此就结束了,没想到,在消停一段时间之后,凤姐又杀回来了。这回,凤姐换了一副头面。

    原来那个小丑式的形象突然消失了,凤姐变得很知性,居然会写诗,而且写得像模像样。此外,凤姐写的评论,也很有逻辑,甚至有些锋芒。我相信,如果不是眼下形势不好,凤姐的言论会更犀利,招更多人的喜欢。

    当然,就跟前一个凤姐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并不清楚一样,现在的知性凤姐,我们也不大明白就里。是不是包装出来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的我不知道,反正第二个反差效果又出来了,让不少的人跌掉了眼镜,第二天不得不去配镜了。

    在很大程度上,凤姐还是某些人的一个工具,无论这个工具有何种的面目,都是要博人眼球的。不能否认,这是一个传播的时代,一个眼球意味着一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名就意味着一切,哪怕是恶名,也意味着荣华富贵。那些在网上靠离谱的恶言恶语出名的几大金刚,好些人完全知道自己做的说的,会遭人骂(我不是指特定的水军),但就是要这样干,只有站在特定立场上这样干,才能挣得网上某个市场的份额,这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这样的利益,靠正常的行事发声,根本得不到。

    客观地说,罗玉凤现象,跟恶无关。罗玉凤和她背后的人,看来还比较的善良。在很多情形下,罗玉凤的发言,相当的正常,相当的有常识。但是不可否认,如果说罗玉凤是一种现象的话,它还是一种博出名的现象,跟今天的时代,跟今天的中国,有特别密切的关系。

    有人特别喜欢套用狄更斯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其实,从社会道德角度,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这都是一个不怎么样的时代,说它不怎么样,主要是因为它不正常。一个小人物的成名,需要靠千万人的嘲笑和践踏,而且是刻意制造的践踏。操盘手们制造出来的凤姐,在我看来,有时就像殖民时代被带到伦敦和纽约表演的华人,男人头上有辫子,女人则有一双三寸金莲。跟当年西方正常人世界的反差,就是他们表演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滥用版权保护行为的规制路径研

    【摘 要】 版权保护需要把握好版权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随着我国版权保护水平的提高,虚假版权声明和版权流氓策略等滥用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