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张思++张永军++董晓梅++吴文英
摘 要: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国高校引进外籍教师的人数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因此,解决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经验、个人来华动机、对中国的态度、中国的社会因素以及高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五个方面对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旨在研究影响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关键词: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跨文化管理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一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跨文化经验可能有关;二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可能有关;三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对中国的态度可能有关;四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中国的社会因素可能有关;五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所在高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可能有关。
2.研究样本
一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共收集了来自22个国家130名北京高校外籍教师的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其中女性教师有61人,占46.9%;男性教师有69人,占53.1%。二是受试者的教育背景。在所有受试者中,73人是学士学位,占56.2%;42人是硕士学位,占32.3%;9人为博士学位,占6.9%;6人为其他学位,占4.6%。其中,81人讲授人文科学课程,占62.3%;9人讲授工程课程,占6.9%;26人讲授科学课程,占20%;3人講授医学课程,占2.3%,其他11人,占8.5%。三是受试者的中文水平。在所有受试者中,88人中文为初级水平,占67.7%;29人为中级水平,占22.3%;只有13人中文水平较好,占10%。四是受试者的家人陪伴。在所有外籍教师中,38人在中国有家人的陪伴,占29.2%;92人独自在中国工作,占70.8%。
3.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接触的关系,答案为半开放式,受试者既可以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答案,也可以自己给出答案;第三、四、五、六部分分别是跨文化适应与来华动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机构管理系统的关系,问题的答案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分别为1分~ 5分。对问卷回收的数据,本文利用SPSS 22.0行了分析[1],包括问卷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等。
问卷的可靠性检测结果如下:问卷的整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805,第二部分问题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01,第三部分的系数为0.848,第四部分的系数为0.827,第五部分的系数为0.766,第六部分的系数为0.744,由以上数据可知,问卷的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可靠性极高,分析数据可信。
问卷结果与分析
1.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接触的经验和准备
一是跨文化经验的描述性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显示:Q2.1“是否有出国的经历”的均值为2.3769,说明大多数受试者有过跨文化接触的经验;Q2.2“接触中国文化与否”的均值为1.8692,说明大多数受试者来过中国;Q2.3“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的均值为2.7154,说明大多数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处于中等水平;Q2.4“是否接受过文化培训”的均值为1.9000,说明大多数受试者在中国没有接受过跨文化培训;Q2.5“培训项目是否有必要”的均值为1.4462,说明大多数受试者认为跨文化培训有必要,因此高校应提供给外籍教师跨文化培训课程;Q2.6“是否同意跨文化经验有助于跨文化适应”的均值为1.9651,说明大多数受试者认为跨文化接触的经验和准备对他们在中国工作有益。
二是跨文化经验的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跨文化适应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跨文化适应与先前准备和经验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04,说明跨文化适应和先前的跨文化准备和经验成正相关关系。之前有过跨文化接触准备和经验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外籍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跨文化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三是跨文化经验的推理分析。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对数据进一步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跨文化接触的准备和经验成正相关,而下降的趋势则是因为有些外籍教师在中国没有得到跨文化培训。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跨文化接触的准备和经验呈显著性正相关,有跨文化经验或准备的外籍教师能更好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
2.跨文化适应与来华动机
一是来华动机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第三部分问卷动机均值排前三的分别为Q3.7“我喜欢教书”(3.8462)、Q3.2“经历会对我的事业有利”(3.7385)和Q3.1“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3.6651)。关于第三部分问卷的设计:其中Q3.2、 Q3.4“教书是一次很好的旅游机会”、 Q3.5“想完成一个交换项目”和Q3.6“生活开销小,工资待遇好”旨在调查来华外籍教师工具性动机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3.1、Q3.3“提高适应能力”和Q3.7为调查来华外籍教师融入性动机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结合以上数据可知,外籍教师来华的主要动机为“我喜欢教书”“经历对我的事业发展有益”“提高适应能力”。其中两个为融入性动机,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带着融入性动机来中国,他们想要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
二是来华动机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显示: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来华动机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19,说明跨文化适应和来华动机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拥有融入性动机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来华动机的推理分析。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外籍教师来华动机不同。本研究中,大多数受试者选择融入性动机,如“喜欢教书”或者 “想提高适应能力”;而少数外教选择了工具性动机,如“对事业有益”或者“因为有一个交换项目”。根据相关性分析显示:外籍来华教师的动机的确影响着其跨文化适应,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呈显著性正相关,融入性动机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3.跨文化适应与个人因素
一是个人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第四部分个人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4.2“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3.8615)、Q4.4“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3.6308)和 Q4.5“认为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3.4385),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以上三个观点。关于调查问卷第四部分的设计:Q4.1—Q4.5“认为文化相近,因此适应得很好”“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和“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旨在调查来华外籍教师积极态度对于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4.6—Q4.9“不喜欢中国人处理事情的方式”“认为不必适应中国生活”“只想与本国人交朋友”和“认为在中国不快乐”为调查来华外籍教师消极态度对于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主要个人因素是“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认为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以上三个观点全是积极的态度,表明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在努力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二是个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表明: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个人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34,说明跨文化适应和个人因素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个人因素的推理分析。结果说明:外籍教师个人因素与其跨文化适应呈正相关,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快速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而拥有消极态度的外籍教师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个人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適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4.跨文化适应与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五部分社会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5.6“中国朋友和同事提供很多帮助”(3.7538)、 Q5.1“对中国大学提供生活条件的满足感”(3.4923)和 Q5.2“在中国购物很方便”(3.4769),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以上三个观点。关于第五部分调查问卷的设计:Q5.1—Q5.5“对中国大学提供生活条件的满足感”“在中国购物很方便”“在中国开销低”“医疗系统很方便”和“不适应中国的交通”旨在调查公共场所社会支持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5.6为调查人群社会支持对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主要社会因素是“我在中国适应得很好很快,因为我的中国朋友和中国同事提供了帮助”“我对中国大学提供的生活条件感到满意”“我认为在中国购物很方便”。其中两个为公共场所的社会支持,一个为人群的社会支持,表明外籍教师受到来自公共场所和人群的大量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二是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社会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50,说明跨文化适应和社会因素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支持度越高,越能够有助于外籍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三是社会因素的推理分析。结果说明外籍教师社会因素与其跨文化适应呈正相关,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社会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5.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管理机制
一是管理机制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第六部分高校管理机制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6.6“学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适应”(3.2538)、Q6.7“教学资料和课程设计应该国际化”(3.0308)和 Q6.4“当问及私人信息时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2.8154),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Q6.6和Q6.7的观点,而不同意Q6.4的观点,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已经适应了中国高校的机制。关于第六部分调查问卷的设计:Q6.1—Q6.6“总是错过一些日常的重要消息”“还没习惯中国学生和同事联系我的方式”“很难接受合同中没有包含的工作”“当问及私人信息时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当学校要求同时做两件甚至更多事情时,很难专心做成其中任何一件事”和“学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适应”旨在调查高校管理机制中行政管理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6.7为调查课程管理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高校管理机制因素主要有“学校有涉及外籍教师事务的政策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我与同事和上级讨论过教学资料和课程设计应该国际化,而不是只面向中国学生”“当问及我的私人信息时我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其中,两个为行政管理,一个为课程管理, 这说明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受到高校行政管理和课程管理机制的影响。
二是管理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可知:跨文化适应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20,说明跨文化适应和高校管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国际化的管理机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师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管理机制的推理分析。根据描述性统计,大多数外教都同意“学校有涉及外籍教师事务的政策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然而还有很多外教不能够适应“中国人联系他/她的方式”“做合同中没有包含的额外工作”。又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受到高校管理机制的影响。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法,结果显示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呈显著性正相关,即越国际化的管理机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
结论
1.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跨文化经验有关
有跨文化经历或来华之前有跨文化培训经历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对于外籍教师,能够有机会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中国文化。此外,对于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和来华之后的跨文化培训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也会有积极影响。
2.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有关
融入性动机强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在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应该有明确的来华动机,以快速适应新的文化。
3.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对中国的态度有关
对中国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外籍教师对新的文化和国度应持有积极的态度,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更好适应新的文化和新的环境。
4.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中国的社会因素有关
社会支持度越高,外籍教师能越容易适应中国文化。因此,社会和个人都应当给予外籍教师更多的服务与支持,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双语标志,校医院能给外籍教师提供医疗服务等,这样不仅能够展示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而且能够有助于外籍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国文化。
5.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所在学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有关
学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国际化程度越高,外籍教师能越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要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如对行政管理人员要进行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建立完善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薛薇.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7-102.
(作者单位:张思,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张永军,北方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董晓梅,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吴文英,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责任编辑:陈 栓]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

    赵连栋摘 要:在当代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高中物理的教学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计划安排,还要本着以人为

  • 如何写好心理转变的过程

    张武安描写心理转变过程的片段,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触发点,是感情从无(感)到有(感)的转折点,也是深化文章主题的着力点,是作文中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