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理论在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中的应用

    赵轩 刘棠

    摘 要:将“创意写作”的基本理论运用于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在讲授内容上,重点将编劇课程的培养重心从文学素养上转换到创作技能层面;在讲授方式上,以项目驱动模式(明星档期、IP改编、文化宣传项目)代替传统的文学反映论模式;在学生参与方式上,以“写作工坊”模式整合不同特点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考评环节中,以模拟剧本推介会的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考查,充分体现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创意写作”;编剧课程;写作工坊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充斥于各类媒体中的故事文案,对目前高校艺术专业开设的编剧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以及为其提供了现实应用导向。如何在教学环节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凸显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培养模式,是放在高等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论证了“创意写作”理论与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设置对接的实践意义,并探究了相关课程教学的革新手段与改进方式。

    1 “创意写作”理论概述

    20世纪20年代末,“创意写作”理论(Creative Writing)诞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后数十年中逐步得到美国多所大学的肯定与运用,作为新兴学科不断得到欧美国家的确立与推广,成为“包含近20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大学科”。[1]2014年12月,由当代著名作家、上海大学知名学者葛红兵教授领衔的创意写作学科获批,成为首个中文目录外自主创设的专业学科点,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博士生招录也随之开始。翌年6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在沪上召开,[2]标志着“创意写作”学科在华语世界里的真正建立,并预示着这一新兴写作培养范式在教育、文化产业和国家文化事业领域中的广阔前景。

    目前,围绕创意写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葛红兵教授团队对创意写作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定位的相关探讨。针对“创意写作”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也有许多学者做了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然而,因为“创意写作”理论本身源自传统文学专业,对其在中文以外其他学科中的运用讨论明显较少,并且一些文章由于未进行深入的实践,对“创意写作”在艺术专业中的具体运用往往“持理甚正”却又在运用方式和总结上语焉不详。创意写作理论在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中的运用还缺乏详细具体的探讨,尤其是在部分独立学院倡导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这一研究课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实践领域亟待拓展。

    2 “创意写作”运用在艺术类编剧课程中的价值体现

    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对接,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与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然相对缺乏中文专业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沉静的文化气质,但对影视作品以及新兴文化衍生品的感知度却更高,思维更为活跃,运用“创意写作”理论整合既有的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编剧课程的参与度,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特长,为上述教学改革提供现实性基础。

    将“创意写作”理论运用在艺术类专业的编剧课程中,以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合为主要研究方法,探求将上述理论运用于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中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方式。同时,还将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以期实现对教学思路的动态性反思。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理论引入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中已有多年,但是对其适用范围的探讨并未细化到艺术类专业的编剧课程上,尤其是没有与独立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培养模式相结合。因此,研究创意写作理论与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的对接模式具备了理论上的研究意义。同时,在实践意义上,将目前普遍流行的IP改编、写作工坊模式在“创意写作”的理论视阈中加以分析凝练,再应用到当前编剧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无疑在实践层面具有颇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正是在此意义上,上述教学改革方向充分发挥了“创意写作”理论的实践操作特性,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参与性意识,进而具备了理论、实践双重面向上的创新性。

    3 “创意写作”理论在编剧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总体而言,将“创意写作”的基本理论运用到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中,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尝试以学生的团队式参与的方式来提高编剧类课程的互动性和课程创新性,即以项目驱动为导引,以结构主义式叙事为框架,以工坊式团队讨论为组织,以及以模拟剧本推介会为总结。具体而言:

    3.1 项目驱动

    所谓项目驱动即是以剧本所要达成的具体成效为动因,扭转传统编剧过程中因事缘情、有感而发的创作动机论,模拟影视制作公司以旗下明星档期为基本创作前提的驱动模式,同时参照IP改编、文化项目宣传等较为具体的创作背景(具体操作中也可提前引入剧本征集大赛的基本主题),令编剧的前期筹备有的放矢,也为学生实现课堂练习与实习就业的对接提供基本的共同性因素。

    3.2 结构主义的叙事框架

    有选择地引入“CLOSAT”游戏法,指导学生通过随机组合故事的基本结构元素,来练习故事创作能力,整合基本创作思路,以期达成剧本创作方式上的产业性对接。这一游戏教学法是运用六大“故事元”,即Character(角色)、location(地点)、Object(物件)、Situation(情境)、Act(行动)、Theme(主题)的不同组合,以期充分激发练习者的故事创作热情,不断提升叙事结构掌控能力。[3]在课程具体运用过程中,是以五色卡的形式先期进行分类书写,最终随机组合,再由学生进行串联缝合,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

    3.3 “工坊式”团队讨论

    即是以团队写作模式打破个体式训练的僵化模式,一方面整合学生创作方式上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组织层面参照目前文化公司普遍使用的剧本统筹与团队写作式编剧模式,体现编剧课程的现实对接性。美国写作工坊式创意训练原是以住校作家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工坊式讨论的积极性,[4]国内则可尝试以“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的形式开展剧本讨论工作,进而形成相对成熟的团队讨论机制。同时,为了避免课堂反转过程占用太多课程讲授时间,小组讨论将采用课上示范性的头脑风暴与课下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剧作项目的具体展开。

    3.4 模拟剧本推介会

    在考评阶段,充分调动艺术专业学生的表现欲望,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扮演投资公司老总、影视制作公司制片人以及剧本统筹人等角色,以项目PPT展示的形式由编剧组学生进行自我推介,再由其他组别的同学进行评判和模拟投资,一方面切实体会剧本创投计划的真实情景;另一方面以游戏的形式提升课程作业评分的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创意写作”理论的运用研究,是艺术类专业编剧课程教学方法革新方面较为现实性的实践探索,它充分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路径,探寻了更具融合式、参与式的教学思路。基于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一教学改革路径也将会被运用到具体的文化创意项目中,以期形成以赛促学、产学结合的长效教学革新模式。这一课题,无疑值得更多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05):104-108.

    [2] 谷显明.国外创意写作发展及中国本土化实践[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43-47.

    [3] 尹晓丽.“CLOSAT”游戏法与故事创意写作训练模式的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2):123-127.

    [4] 许道军.创意写作课堂“讲故事”实践研究——以《故事工坊》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3-4.

    作者简介:赵轩(1983—),江苏徐州人,电影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影批评。

    刘棠,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从话题性到“现象级”

    张斌+史郁嵘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造了近几年少有的主旋律电视剧收视高峰,成为了广受瞩目的“现象级”电视剧。2009年至今,《蜗居》

  • 唐·德里罗小说《白噪音》中的科

    刘含颖韩静路卿【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单向度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灾难、资源枯竭、战争威胁等,危及人

  • 清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对于它好像不得不话分两头、各表一枝,才能说得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