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学生与教师合作
沈丽新
不少教师每天为教学活动做好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然而却又总在课后吐槽:“这节课我白准备了!学生一点也不合作。”“课堂活动根本没法正常开展。”“那个班的学生喜欢捣乱,还动不动发脾气。”……
“学生不愿意跟教师合作”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抱着“今天我要捣乱”的想法去上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在某些时候不愿意跟教师好好合作。因此,教师要学会各种不同的沟通技巧,去引导学生与自己合作。要注意的是,所有沟通技巧的基本前提都是尊重学生。
一、不妨幽默地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室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导并提醒学生按照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行事。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往往教师的“不可以”“不允许”“你必须”“你只能”越多,学生的反抗就越激烈。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陷入一个怪圈:学生觉得教师在束缚自己,總想挣脱,就不断追求“我想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教师觉得自己在向学生教导正确的行为方式,“我是为了你好”,坚持要求学生“你就得按照我说的去做”。
其实,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教师不妨幽默一下,既起到对学生不合适行为的提示作用,又不带明显的“不可以”色彩。而在没有束缚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自动放弃对抗。
有一次,新课讲授结束后,全班学生在安静地写作业。忽然有哼小曲的声音,我随口问:“是谁在哼曲子?”班上孩子纷纷检举:“老师,是秋!”检举的孩子仰起脸看着我,免不了带些幸灾乐祸的表情。要知道秋同学不仅学习能力弱、成绩差,而且平时的学习态度也不好。他上课哼小曲,还真不意外。
我轻声回应:“哦!是秋啊!那肯定是因为他觉得在英语课上特别放松,特别有安全感,喜欢上英语课,所以才会忍不住愉快地哼起小曲儿。”孩子们笑,秋也笑。笑声过后,秋自己住了声,和大家一样安静地写作业了。
“写作业时候不可以哼小曲,这会打扰他人”这个道理,读四年级的秋自然知道。教师如果义正辞严地去教训他“不可以”,秋就会觉得自己又被束缚。即便他暂时接受批评,内心深处的抗拒还是会使他再找时机去破坏各种规则。而小小一个幽默,淡化了孩子当时违规行为的事实,却也可能让孩子去自省。批评远没有自省更有力量去让人改变。自省过后,孩子会更愿意与教师合作。
二、常常去认同学生的感受
孩子们每天在校六个多小时,彼此之间免不了会有各种矛盾。不是自己伤心得抹眼泪,就是无限委屈地找老师来投诉。即便是最微小的事情,我都会耐心倾听,并不断共情:“我知道你很生气。”“我想你肯定很难过。”……受委屈的那个孩子感觉到有人真正在聆听,有人真正认同他内心的伤痛,他的伤痛就有可能减轻,也更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感受与遭遇的问题。
有一次活动课上,二年级男孩风哭哭啼啼来找我:“老师,刚才强同学踢到我了。”我抱住他,说:“很疼吧?而且被踢到了心里也很不高兴。”风点点头,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我再问:“疼得厉害吗?要不要去医务室看一下?”他想了想,说:“这会儿好点了,不用去医务室了。”我叮嘱他:“等会儿如果觉得疼,要立刻来告诉我,我带你去医务室。”他的抽泣声渐渐止住了。
然后,我再问:“你能判断强踢到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吗?”风想了想,说:“我觉得他应该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踢到我的。”我表扬他:“你太了不起啦!你能够实事求是,不因为自己受伤了就说人家是故意伤害你。”然后再教他:“我觉得你可以去找强同学,告诉他:刚才你踢到我了,很疼;虽然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想提醒你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小心点。”风迟疑地看看我,我鼓励他:“你走过去跟他说这些话。你要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你不说出来的话,你的疼痛和不高兴强同学都不知道。你要有礼貌地说,可是也要很坚定地说。我就在这儿看着你、支持你呢!”
风昂首阔步走向强。一会儿他就风驰电掣般冲回我身边:“老师,强说他以后会小心的,还向我道歉了呢!”风那一刻的笑容特别灿烂。有人说:“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一旦他们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
如果长期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会让他们变得不会体察自己的感受,不会相信自己的感受。而如果教师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孩子,听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承认他的感受,孩子自然会感觉好很多,随之就能通情达理地与教师合作了。
三、总是去体谅学生的困难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项智能研究表明,每个人在语言文字、逻辑计算、运动、艺术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学校教育侧重在文字与计算能力方面考核学生,一旦某个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就容易被教师甚至其他学生归置到“学困生”之列。很多学困生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真的是能力问题。他们也许已经花费很大力气了,可就是学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体谅。
我每次组织学生默写单词的时候,总是有几个孩子感到困难。我在报听写的时候,常常安慰他们:“别着急。等会儿同桌会帮你们重新报一遍的。也许多听一遍,你们就可以把单词想起来呢。”教师组织学生默写,不是故意刁难,挖一个陷阱等着学生“摔下去”,然后去批评指责;而是通过默写这个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自然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默写成绩的反馈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我会去体谅他们的能力不足,让他们慢慢去想、慢慢去默。因为教师足够的体谅,这些孩子也不会视默写为恐怖之事。在我的体谅与等待中,他们始终还是愿意去学,默写情况也就慢慢有了进步。
薛瑞萍老师的提醒值得我们铭记:“在我看来,成功的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考高分,而是让所有孩子都不讨厌学习,都愿意待在这个班级……这些弱孩子在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放松和温暖,将成为一种力量,阻止他们成为敌视学校、敌视社会的破坏分子。”我深信,一个在童年时候曾经被温柔相待过的人,一般很少会在成年后对社会充满敌视。曾经被体谅、被善待的孩子,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强烈的对抗情绪,他们一般都乐意跟教师合作。
(责 编 莫 荻)
不少教师每天为教学活动做好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然而却又总在课后吐槽:“这节课我白准备了!学生一点也不合作。”“课堂活动根本没法正常开展。”“那个班的学生喜欢捣乱,还动不动发脾气。”……
“学生不愿意跟教师合作”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抱着“今天我要捣乱”的想法去上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在某些时候不愿意跟教师好好合作。因此,教师要学会各种不同的沟通技巧,去引导学生与自己合作。要注意的是,所有沟通技巧的基本前提都是尊重学生。
一、不妨幽默地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室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导并提醒学生按照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行事。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往往教师的“不可以”“不允许”“你必须”“你只能”越多,学生的反抗就越激烈。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就陷入一个怪圈:学生觉得教师在束缚自己,總想挣脱,就不断追求“我想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教师觉得自己在向学生教导正确的行为方式,“我是为了你好”,坚持要求学生“你就得按照我说的去做”。
其实,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教师不妨幽默一下,既起到对学生不合适行为的提示作用,又不带明显的“不可以”色彩。而在没有束缚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自动放弃对抗。
有一次,新课讲授结束后,全班学生在安静地写作业。忽然有哼小曲的声音,我随口问:“是谁在哼曲子?”班上孩子纷纷检举:“老师,是秋!”检举的孩子仰起脸看着我,免不了带些幸灾乐祸的表情。要知道秋同学不仅学习能力弱、成绩差,而且平时的学习态度也不好。他上课哼小曲,还真不意外。
我轻声回应:“哦!是秋啊!那肯定是因为他觉得在英语课上特别放松,特别有安全感,喜欢上英语课,所以才会忍不住愉快地哼起小曲儿。”孩子们笑,秋也笑。笑声过后,秋自己住了声,和大家一样安静地写作业了。
“写作业时候不可以哼小曲,这会打扰他人”这个道理,读四年级的秋自然知道。教师如果义正辞严地去教训他“不可以”,秋就会觉得自己又被束缚。即便他暂时接受批评,内心深处的抗拒还是会使他再找时机去破坏各种规则。而小小一个幽默,淡化了孩子当时违规行为的事实,却也可能让孩子去自省。批评远没有自省更有力量去让人改变。自省过后,孩子会更愿意与教师合作。
二、常常去认同学生的感受
孩子们每天在校六个多小时,彼此之间免不了会有各种矛盾。不是自己伤心得抹眼泪,就是无限委屈地找老师来投诉。即便是最微小的事情,我都会耐心倾听,并不断共情:“我知道你很生气。”“我想你肯定很难过。”……受委屈的那个孩子感觉到有人真正在聆听,有人真正认同他内心的伤痛,他的伤痛就有可能减轻,也更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感受与遭遇的问题。
有一次活动课上,二年级男孩风哭哭啼啼来找我:“老师,刚才强同学踢到我了。”我抱住他,说:“很疼吧?而且被踢到了心里也很不高兴。”风点点头,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我再问:“疼得厉害吗?要不要去医务室看一下?”他想了想,说:“这会儿好点了,不用去医务室了。”我叮嘱他:“等会儿如果觉得疼,要立刻来告诉我,我带你去医务室。”他的抽泣声渐渐止住了。
然后,我再问:“你能判断强踢到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吗?”风想了想,说:“我觉得他应该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踢到我的。”我表扬他:“你太了不起啦!你能够实事求是,不因为自己受伤了就说人家是故意伤害你。”然后再教他:“我觉得你可以去找强同学,告诉他:刚才你踢到我了,很疼;虽然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想提醒你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小心点。”风迟疑地看看我,我鼓励他:“你走过去跟他说这些话。你要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你不说出来的话,你的疼痛和不高兴强同学都不知道。你要有礼貌地说,可是也要很坚定地说。我就在这儿看着你、支持你呢!”
风昂首阔步走向强。一会儿他就风驰电掣般冲回我身边:“老师,强说他以后会小心的,还向我道歉了呢!”风那一刻的笑容特别灿烂。有人说:“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一旦他们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
如果长期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会让他们变得不会体察自己的感受,不会相信自己的感受。而如果教师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孩子,听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承认他的感受,孩子自然会感觉好很多,随之就能通情达理地与教师合作了。
三、总是去体谅学生的困难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项智能研究表明,每个人在语言文字、逻辑计算、运动、艺术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学校教育侧重在文字与计算能力方面考核学生,一旦某个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就容易被教师甚至其他学生归置到“学困生”之列。很多学困生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真的是能力问题。他们也许已经花费很大力气了,可就是学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体谅。
我每次组织学生默写单词的时候,总是有几个孩子感到困难。我在报听写的时候,常常安慰他们:“别着急。等会儿同桌会帮你们重新报一遍的。也许多听一遍,你们就可以把单词想起来呢。”教师组织学生默写,不是故意刁难,挖一个陷阱等着学生“摔下去”,然后去批评指责;而是通过默写这个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自然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默写成绩的反馈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我会去体谅他们的能力不足,让他们慢慢去想、慢慢去默。因为教师足够的体谅,这些孩子也不会视默写为恐怖之事。在我的体谅与等待中,他们始终还是愿意去学,默写情况也就慢慢有了进步。
薛瑞萍老师的提醒值得我们铭记:“在我看来,成功的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考高分,而是让所有孩子都不讨厌学习,都愿意待在这个班级……这些弱孩子在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放松和温暖,将成为一种力量,阻止他们成为敌视学校、敌视社会的破坏分子。”我深信,一个在童年时候曾经被温柔相待过的人,一般很少会在成年后对社会充满敌视。曾经被体谅、被善待的孩子,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强烈的对抗情绪,他们一般都乐意跟教师合作。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