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激活物理课堂教学
白小平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这样一句名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寓教于乐,激活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同行们探讨.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和感悟,可以使理性知识感性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条件时,尽管做了分组实验,学生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牢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此后的复习过程中通过两个步骤来引导学生:第一步是采用联想的方法,由照相机成的像想到照相时的情景,即人到镜头的距离(物距U)远,像到镜头的距离(像距V)近,然后追问人有多远?即U>2f;像有多近?即f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创新,尝试创设情景,合理利用肢体语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时,让两个手臂分别充当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让躯干充当法线,引导学生游戏更能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做“导演”又可以做“演员”,一堂有趣的物理课就是一部“微电影”,就看你拍什么、谁拍和如何拍,适时创设情景,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升华.[HJ2mm]
2在生活中发现,在类比中融合
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规律如果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更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笔者作为一个农村人,摩托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农村的“加油站”也很简易,笔者有个学生他大妈是这个“加油站”的主人,有一次笔者在加油的过程中,他大妈提来了一大桶汽油放在秤上一称,然后让笔者往油箱中去加,加完油后又把剩余的油一称,很快算出了油箱中所加的油的多少.笔者顿时感悟到:这不是我们学习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求质量这一环节时不称烧杯的质量而巧妙“除皮”的方法吗?在随后上这一节课时,笔者将这一经历详细地描述了一遍,结合实验进行演示,并把这种“除皮”的方法称之为“他大妈除皮法”,之后发现学生对这种“除皮”的方法印象很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单位的大小和换算的理解和记忆是个难点,尤其对密度的三个单位:g/cm3、kg/dm3、kg/m3大小不分,换算关系不明确,笔者便以我们周围常见的有人个子小,年龄小辈份反而高的例子说明g小cm3小复合而成的单位反而大,有效的区分了密度单位的大小问题;巧记换算关系的办法是笔者以生活中爷、二爷、孙子之间的辈份关系作类比:爷和二爷是平班平辈的关系,而爷孙之间是第一代与第三代的关系,恰好类似于1 g/cm3=1 kg/dm3=103 kg/m3的关系,要么干脆将g/cm3叫“爷”、kg/dm3叫“二爷”、kg/m3叫“孙子”,学生的印象会更深.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融合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强化学生对于理性知识的记忆.
3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习物理的广度
物理学虽然是一门专业课,在教学中如果单纯为学物理而教学是狭隘的,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举措,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大多数学生重文轻理的现状,尝试将文学诗词、典故等应用在教学中,为课堂润色,比如在学习磁现象中磁场周围小磁针的指向问题,用屈原的《哀郢》诗中的“狐死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来加以类比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有指向磁体S极的趋势,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理解,又拓了展知识.数理化不分家,数学和化学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就不用多说了.
在物理教学中,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渗透于德育教育、安全教育,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对于雷电的形成、如何防雷,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如偶尔一次学生的恶作剧:将黑板擦放在教室门框上,教师发现后并没有采取严厉的训斥,而是利用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分析其原理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告诫同学们,一块从高楼上掉下的西瓜皮也可将人砸成重伤,甚至伤害致死,利害关系明确了类似的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局限于“教书匠”的角色,死教书,教死书,在教学中更应该致力于方法的大胆创新,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这样一句名言:“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寓教于乐,激活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同行们探讨.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和感悟,可以使理性知识感性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条件时,尽管做了分组实验,学生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牢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此后的复习过程中通过两个步骤来引导学生:第一步是采用联想的方法,由照相机成的像想到照相时的情景,即人到镜头的距离(物距U)远,像到镜头的距离(像距V)近,然后追问人有多远?即U>2f;像有多近?即f
2在生活中发现,在类比中融合
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规律如果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更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笔者作为一个农村人,摩托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农村的“加油站”也很简易,笔者有个学生他大妈是这个“加油站”的主人,有一次笔者在加油的过程中,他大妈提来了一大桶汽油放在秤上一称,然后让笔者往油箱中去加,加完油后又把剩余的油一称,很快算出了油箱中所加的油的多少.笔者顿时感悟到:这不是我们学习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求质量这一环节时不称烧杯的质量而巧妙“除皮”的方法吗?在随后上这一节课时,笔者将这一经历详细地描述了一遍,结合实验进行演示,并把这种“除皮”的方法称之为“他大妈除皮法”,之后发现学生对这种“除皮”的方法印象很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单位的大小和换算的理解和记忆是个难点,尤其对密度的三个单位:g/cm3、kg/dm3、kg/m3大小不分,换算关系不明确,笔者便以我们周围常见的有人个子小,年龄小辈份反而高的例子说明g小cm3小复合而成的单位反而大,有效的区分了密度单位的大小问题;巧记换算关系的办法是笔者以生活中爷、二爷、孙子之间的辈份关系作类比:爷和二爷是平班平辈的关系,而爷孙之间是第一代与第三代的关系,恰好类似于1 g/cm3=1 kg/dm3=103 kg/m3的关系,要么干脆将g/cm3叫“爷”、kg/dm3叫“二爷”、kg/m3叫“孙子”,学生的印象会更深.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融合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强化学生对于理性知识的记忆.
3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学习物理的广度
物理学虽然是一门专业课,在教学中如果单纯为学物理而教学是狭隘的,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举措,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大多数学生重文轻理的现状,尝试将文学诗词、典故等应用在教学中,为课堂润色,比如在学习磁现象中磁场周围小磁针的指向问题,用屈原的《哀郢》诗中的“狐死首丘”(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来加以类比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有指向磁体S极的趋势,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理解,又拓了展知识.数理化不分家,数学和化学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就不用多说了.
在物理教学中,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渗透于德育教育、安全教育,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对于雷电的形成、如何防雷,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如偶尔一次学生的恶作剧:将黑板擦放在教室门框上,教师发现后并没有采取严厉的训斥,而是利用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分析其原理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告诫同学们,一块从高楼上掉下的西瓜皮也可将人砸成重伤,甚至伤害致死,利害关系明确了类似的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局限于“教书匠”的角色,死教书,教死书,在教学中更应该致力于方法的大胆创新,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