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以不断实现其中国化飞跃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相互促成的必然结果。尽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驱动作用的是那些内生性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即内生性动力机制,但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真正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一刻也离不开那些外生性的动力构造要素及其有机组合即外生性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这些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生性因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形成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根本原因。

    一、外生性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指的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处于决定性的地位,而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居于第二位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由此可知,尽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第二位的原因,但这并非意味着事物完全可以抛弃其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仅仅依赖其内在矛盾实现它的变化发展,事实上,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促生性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离开了外因,事物会延缓甚至无法实现其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就其根本性质来说,指的是那些驱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总的来说,时代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中的重要构造要素;在理论形态上,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等都是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较为重要的外生性理论要素;在实践形态上,国外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譬如计划权威型现代化模式、自由市场型现代化模式以及后现代化模式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就是时代背景同外生性的理论形态以及实践形态结构要素的对立统一。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种对立统一关系:其一,时代背景与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二,时代背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三,时代背景国外现代化模式选择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四,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与国外现代化模式选择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表明,正是这些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二、外生性动力机制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寻求新的生长点,并实现与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不断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过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之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活力”,[2]也就是说,外生性动力机制作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外部条件,事实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实现其新突破的外部条件。

    (一)外生性动力机制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最为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从实践中来、面向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己都承认,其学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教条,即“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3]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品格,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毕竟是二十世纪西欧现代化实践尤其是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反映,其理论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说可能是相当正确的,但并非就此表明,形成于二十世纪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无条件地指导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事实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是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和科学的,而它只有同变化了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只有在新的外在条件作用下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形成新的当代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指导当代现代化建设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生性动力机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条件,在实质上构成了激活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二)外生性动力机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实践性的理论体系,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开放性。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束缚以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过程,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力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外生性动力机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解放思想的实践进程

    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的存在迫使我们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就必须从时代特点出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并坚持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譬如,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即“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4]“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并且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4]事实上,我们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要解放思想,其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等外生性动力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此影响并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及其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外生性动力机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解放思想的实践进程。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

    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的存在迫使我们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别国科学解释并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5]这种“对外交流”就内在地包括了对于其它国家科学解释与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的吸收,并且认为对外开发本身就是改革,即“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都叫改革”。[5]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外开放,与纯粹改革意义上的“对外开放”还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指的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概念,重在历史经验的吸取;而后者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重在对外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是积极学习别国科学解释与成功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的发展过程。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是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具有较为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就止步了,事实上,随着时代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又会形成许多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命题,其本身也面临着一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方式与方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事实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质上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转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就必将实现其当代化进程。所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进程指的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发性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驱动的必然结果。

    (三)外生性动力机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实践性的整体变迁过程。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内在本质属性的外在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逻辑起点”。[6]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够得以展现,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首先,外生性动力机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展开的各种外部条件,也就是说,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只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中国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等逐步具备了中国化的条件;其次,外生性动力机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性”得以展开的各种外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种观点,具有多维的理论内涵即具有内涵或意义上的多元性或多样性,譬如社会发展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将之理解为阶级斗争,而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将之理解为社会现代化、和谐社会等等。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性”的展开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生性动力机制作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有机组合,不仅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而且事实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和整体性,极大地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

    三、外生性动力机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深化的阶段性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最具根本性的特征。从实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深化过程,这符合一般的历史发展逻辑;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逐步生成并实现当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在本质上意味着断裂,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质的飞跃与发展,意味着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式的形成以及旧有马克思主义实践模式的被取代,其本质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模式的问题;其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逐步在中国得以展现、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是有机统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连续性的客观基础上的,在理论形态上它体现为一脉相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实践形态上,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

    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生性动力机制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形成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主题,而不同的实践主题是由时代背景以及其它外生性动力构造要素所共同决定并积极推进的。在迄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伴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与合作新的时代潮流的变迁与发展,相应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也逐步实现由“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建设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由此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革命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国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活力:基本观点的新突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5-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王浩斌,王飞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视野及其学科建设[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孙翼鹏的收藏经

    杜林杰孙翼鹏是个腼腆的人,直到酒过三旬,话才渐渐多了起来,却是三句不离收藏。他说,收藏是少数人的事业,一要有缘分,二要有知识积累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