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背篓商店”传承人白金海

    张娟娟

    房山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两个“红”即“红色背篓”与“红色邮路”。本文就讲讲“红色背篓”的故事。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是“红色背篓”的发源地。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时间里,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带领6名职工,为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背篓商店”也成为全市和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1965年“背篓商店”的接力棒交到了白金海手中,白金海带领分销店的职工继续将“红色背篓”精神传承下去。从房山区档案馆馆藏的一组“背篓商店”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王砚香、白金海等人当年的身影。近日,我们也采访了“背篓商店”的传承人白金海,今年85岁的白老先生对那段经历仍然念念不忘,他翻看着老照片,为我们讲起那段红色的记忆。

    商店“装进”背篓里

    1958年,房山县黄山店村积极响应中央的“三上山”(人上山、畜牧上山、生产资料上山)战略部署,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建设。黄山店地处深山,7个生产大队的540户社员、2800人,分居在35条山沟里和十几个山坡上,还有十几户牧羊和护林的社员独居在高山上,购物极不方便。“背篓商店”是房山县周口店供销社设在黄山店的一家分销店,作为村里唯一的供销社分销店,社员买东西只能请假下山来买,等买好东西回到家也快日落了,耽误生产建设。有时遇到阴雨天山路湿滑,大雪天看不见道路,社员下山十分困难。

    为解决山区农民“买货难、卖货难”两大问题,背篓送货应运而生。分销店的6名职工在负责人王砚香的带动下,提出“宁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百姓一时为难”,常年坚持身背六七十斤重的篓子,翻山越岭,送货上山,既收购又卖货,使广大社员能够在自己的村里买到日用品和零星的农副产品,极大地方便了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为“背篓商店”。

    “背篓商店”使地头儿变商店、炕头儿变柜台,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商业战线学习的先进典型。1958年以来,这个分销店一直被评为市供销社先进集体,1964年被评为北京市五好先进集体。1965年,背篓商店的事迹在全市广泛传播,北京电影制片厂以“背篓商店”和其创始人王砚香的先进事迹为素材,拍摄了故事片《红色背篓》并在全国放映,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供销社职工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全心服务、一心为民的精神被称为“红色背篓”精神。

    永不消逝的“红色背篓”精神

    白金海从1960年起在周口店供销社分销店工作,与王砚香同属一个供销社,他深深地被王砚香的热情和精神感染着,一直以王砚香为榜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做贡献。1964年,白金海调到了黄山店分销店,成为“背篓商店”的一员,也成了王砚香的左膀右臂。1965年王砚香被提拔到周口店供销社任主任,“背篓商店”由白金海负责。在这座大山里长大的白金海,对这里的山和山上的路十分熟悉,对这里的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14岁就开始去煤窑里背煤,一背就是三四十公斤,从小打下的底子让他并不觉得负重爬山有多么困难。他决心为乡亲们省时省力,总是积极地负责外围工作,带头背着背篓上山送货收货。还兼任着副业指导员和畜牧指导员的他,除了支持社员们农业生产,还去海淀和丰台收购优良兔种,再背上山送到老乡手里,支持山上社员的养殖业。

    贵在经常,贵在坚持,白金海从王砚香手中接过“背篓商店”的接力棒,一年四季带领供销店职工,不分烈日酷暑,不怕雨雪风寒,按照四条路线为当地农民送货,“人人身背一个篓,祖国建设大飞跃”,背上去支援农村建设,背下去支援城市建设。只要对生产和群众有利,哪怕是一分钱的买卖也有意义。

    1965年到1970年期间,分销店有了一头小毛驴,之后增加到两头小毛驴,为店员们上山下山、又购又销带来了极大便利。1976年,黄山店成立了基层社,职工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1986年,白金海调离黄山店,店里人员几经变动,送货的背篓却一直没有放下,重重困难都被供销社职工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所克服。他们没有辜负山区人民的期待,把背背篓上山送货、购销结合的经营方式坚持了下来,也把“红色背篓”精神传承了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社转制,“背篓商店”也成了建设时期的历史符号,岁月在变、技术在变、产品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传承下来的“红色背篓”精神。

    小背篓,真感情

    白金海曾在1971年调到西庄分销店工作了10个月,之后又调到周口店收购站工作一年,于1973年又调回黄山店分销店,一直工作到1986年调离,在黄山店供销社一共工作了20年零两个月,他也背了20年零两个月的背篓。说起这20余年中最难忘的事情,白老眼中泛着泪光,声音哽咽,采访一度中断,最后他缓缓吐出两个字“老乡”。他说最难忘的就是山上的老乡,老乡忒好,对他们非常热情,想再回去瞧瞧他们。

    当年,他们翻山越岭把满满的货物背到山上,老乡们奔走相告“供销社的同志送货来了!”店员们虽流淌着汗水、伴随着疲乏,但内心无比喜悦,老乡们的欢呼更是对他们的肯定。“小背篓”推平了山上山下的崎岖,拉近了供销社和老乡们的心。供销社职工和老乡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割舍不断的感情。现在路通了,背篓不好找了,“背篓商店”也成了历史符号,但是因“背篓商店”结缘的感情一直在白金海心中无法褪去,弥足珍贵。

    小背篓,真党性

    1965年,“背篓商店”成为北京市财贸战线的一面旗帜,1978年5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大会,命名房山县黄山店供销社(背篓商店)和北京市百货大楼及天桥百货商场同为大庆、大寨式企业,以表彰“背篓商店”在山区建设和为人民生活服务中做出的显著贡献。白金海也在1966年被评为北京市六好职工,1978年和1981年两次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和1986年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当被问到在“背篓商店”工作这20余年最大的收获,答案却不是这些荣誉,他说:“一个是健康的身体,每天背背篓上山下山,锻炼了我的身体;另一个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是最大的幸福,任何时候都想着人民,一想起来就觉得幸福。”白金海告诉我们,有一次送完货,背着空篓子下山,碰见一辆拉煤的马车,车把式没跟着车,马车失控往下溜,急中生智的他把篓子扔出去截住马车,车把式正好也拉住车闸,终于将马车停住,救了牲口和一车煤,车把式赶着马车离开的时候,一步三回头表示感谢。说起这些往事,白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比起他获得荣誉,从白老身上,我们更看到了真党性。

    就像“背篓商店”最初的负责人王砚香说的,“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遍,就免得群众很多人都走一遍”。“红色背篓精神”的实质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白金海二十年如一日,把困难揽在自己肩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浓缩进一个小小的背篓中,这是党性使然,更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红色背篓”精神在传承

    “红色背篓”精神已走过60余载,如今85岁高龄的白金海早已放下背篓,但“背背篓爬大山,一人辛苦万人甜”的“红色背篓”精神却一直在传承,不会因时代变化而褪色。黄山店村党支部将“红色背篓”精神发扬到了新时代。目前,房山区委正在开展“红色使命领航工程”,周口店镇政府正在推进“红色背篓”精神传承系列活动,让党的旗帜在山村高高飘扬。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该如何继承和弘扬“红色背篓”精神呢?白老告诉我们:“‘红色背篓精神是从老王传承下来的,一天两天学不了。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为新时代做贡献。”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朴实的道理,“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当我们驱车准备离开的时候,白老一路小跑追上来再次感谢和欢送我们,小小的举动传递着巨大的能量,其实最该感谢的是他啊,感谢他传递给我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乐观、热情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房山区档案局(馆)

相关文章!
  • 新时代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培

    廖求明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16-02摘 要 党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 土地入了股,不再愁失地

    李自良+吉哲鹏面对土地被征后农民“失去生产生活保障”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云南省玉溪市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变一次性补偿为“土

  • 推广15年的绿色新能源—氢能燃

    我单位专业新能源15年,氢能燃油以成本低,热值高,耐烧 、节能环保的优势淘汰了生物醇油、液体煤气,它是用易购化工原料甲醇+乳化剂科学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