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引导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坚守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通过引领学习、设疑互动、创设情境等方式,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探究。
关键词:主体作用;引领学习;互动探究;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应该始终是学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要么是认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少,阅读理解、思考探究的能力比较缺乏,还是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要么是认同新课改“教师是平等的首席”理念,但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把学生主体作用理解为以学生为主,而忽视或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于这两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没有得到激发和有效引导,更谈不上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精准引导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持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文本教学中多以串讲为主,学生往往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但是现在不少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学,有的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学生探讨来代替本应由教师主导的文本讲解。其实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讲解并不矛盾。
新课改强调的是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师来引领学生学习。更何况以学生相对浅薄的认知水平,放任学生自学,又怎么会真正实现其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呢?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有效引领,学生的有效学习便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了。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坚守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引领学生共同学习看做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引导方式,并且主动把握这种主导的内容和技巧,实现在教学中的精准引导。
比如,教学《雷雨》一文,由于学生较少接触到戏剧这种文学形式,对如何阅读、把握主旨有一定困难。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介绍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介绍戏剧的种类及阅读方法,利用多媒体形式,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傳递给学生,以实现对戏剧知识的“扫盲”。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对戏剧的认识本来就不多,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学生未能掌握戏剧的特点,更谈不上结合戏剧的特征来学会阅读戏剧文本了。笔者在执教《雷雨》一文时,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自主掌握戏剧知识的相关内容。在预习中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搜集相关材料,对戏剧的语言、情节、体裁特征用尽可能短的词汇或句子来概括;二是简单对比戏剧与小说、戏剧与影视之间的差别,可以举例说明。这样就将戏剧知识普及的内容放到了课堂教学之前,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查询、消化吸收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戏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明白了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阅读起来也就能抓住重点,从个性化的语言、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入手,很快掌握《雷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征。
二、在互动探究中设疑引导
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互动探究不可缺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问答互动,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现行的互动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主动的越来越主动、不主动的越来越不参与”的问题。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喜欢“外现”,有些学生喜欢所谓的“低调”,有些学生则是心中知道不愿说,有些学生不懂却喜欢乱说,这就导致了互动教学有时会陷入到一种无序和低效之中。
当然,互动学习对于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就要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但是在问题设置的方式方法上要作充分考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设疑要有梯度,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另一方面互动模式,可以分组互动,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答疑,在潜移默化中激活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互动中,我就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了几个问题:从剧中看,周朴园这个人物分别有着哪些身份?就这些身份的职责而言,周朴园完成得怎么样?剧中周朴园这些身份职责的表现对其形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结合你的价值观判断,你能有理有据地概括和评价周朴园这个人物吗?这几个问题难度是由浅入深的,前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后两个问题则需要结合具体细节分析,只有思考深入的学生才能回答。同时,我要求学生分组互动,让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带动不爱发言或者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一起思考,然后参与到互动之中,即使不主动发言,只要参与了小组互动探究,也就实现了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在创设情境中激趣引导
由于高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特点,如果一直采用问答式的互动或者讲解,学生会感到无趣和厌烦,就会慢慢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说互动探究是一种侧重于逻辑层次的理解,那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引导,则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感知理解,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特点,找准教学的激趣点,创设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雷雨》一课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周朴园的罪恶,学生也会参与,但是兴趣不大,更多是从文字到文字地照搬式描述,效果不一定明显。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共同创设情境,以“审判”为题,结合剧作内容排演了情景剧,被告人是学生扮演的周朴园,自己辩解;控诉人为公诉,由教师担任,因为这个角色需要对文本有一定的掌控;证人,分别有鲁侍萍、鲁大海、周冲、周萍、繁漪等,都由学生扮演,还有法官等角色,其他学生则是陪审团,可以分组陈述意见。通过这样的形式,公诉人一条条陈述周朴园的罪责,证人分别印证补充,周朴园自己辩解,陪审团思考后陈述意见,而法官最终认定,学生感觉很有趣、很生动,于是在这样的情境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互动中,对文本的理解思考也就在这种直观感知中水到渠成了。
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方式很多,但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语文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认真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教材文本,精心设计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载体,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得到有效激发。
作者简介:杨海凤(1983—),女,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代诗歌、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