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等院校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张洪映++王建安
公共选修课是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类的各门课程。它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已成为我国高校选修课的通病。笔者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200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管理难度大,选课指导不到位
公共选修课开课一般由任课教师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教学大纲,经学院审核同意后报送学校教务处审批。调查此过程的审批环节可以发现,选修课的开课程序过于简单。宏观设计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课程序上要和必修课一样,需要组织专家对该课程是否纳入公共选修课进行评议及组织教师试讲,审查课程的教案、讲稿和课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巡视、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从而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此外,通过选修课开课程序还可以发现,开哪些选修课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有被动选择权,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在学生入学后进行课程体系解析,对学生选课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何加大学生对课程开设的主导权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忽视了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把它“边缘化”“次等化”。具体表现在:
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宏观管理不够重视,对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足。例如,排课表时,把必修课排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时间,而选修课则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和周末,这种“次等化”的排课模式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可能就是:必修课重要,选修课只是在业余时间、精力之外的学习延伸。
其次,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不高,执教不严。部分教师不重视选修课,认为开选修课就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而选修课的学习质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水平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教师盲目开课,备课不充分,课件内容“肤浅”,考试简单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执教不严必然会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缺乏学习积极性。
最后,学生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教师执教不严,使得学生对选修课的定位不正确。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选择选修课的首要标准是考试容易过,然后考虑自己的兴趣,最后才会思考对自己专业的帮助。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选修课的学生出勤率不高,一般会出现上课初期人数多,随后越来越少,临近考试时人数又增多的现象。这种选而不学的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使选修课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对教风学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摆正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实施严格的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勤制度能够改善学生的出勤率,但是教学效果的受益主体是学生,教师给的再多,如果学生不积极获取,那么教学质量还是无法提高。尽管选修课有其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与必修课相比,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还是相对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笔者就自己的经验对选修课教学形式提出几种方法。
(一) 把专家请进课堂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请相关专家学者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自己课题的科研结果、前沿知识以及自己科研探索的过程等,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进而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和图书馆已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伴随他们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手机和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必需品,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拿着手机“学习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谴责外,应该思考一下在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其实,大学生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课程中的一些专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并利用网络和图书信息等资源查阅文献,自己解决问题。
(三) 组织演讲和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师的职责。在实际教学中,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应变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上讲台讲解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或是分组讨论,开展辩论赛,进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