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赵佳
【摘 要】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充分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冲突,真实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后现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精神焦虑、痛苦和危机感。《白噪音》是一部以后现代文化为背景的“生态灾难小说”。本文要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危机的成因,进一步探究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白噪音》;生态危机;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52-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浪潮不断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渐形成。唐·德里罗(Don DeLillo)作为社会批判浪潮中的一员,成为美国当代最典型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长短篇小说、剧本及散文。在美国当代社会及后现代文化批判的影响下,德里罗的作品主题多涉及生态批评,他以生态批评的视角真实再现美国当代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危机,文字间展现出作者作为一名后现代作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在德里罗的诸多作品中,《白噪音》(White Noise) 当之无愧是其后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曾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被誉为生态灾难小说的代表,该小说由“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三个部分组成,共计四十个章节。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铁匠镇上的一所山上学院,讲述的是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教授这个美国后现代社会普通大家庭的平凡日常生活:日常固定的超市购物,周五的电视晚餐,轻松惬意的旅游观光,然而突如其来的空中毒雾事件打破了主人公家庭及小镇其他居民的平静生活。这场由工业明引发的化学品泄漏事故使许多人生活在“死亡”恐惧之中。事实上,随着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小镇居民的死亡恐惧危机也日益加深。自然生态发出警示,社会文明无意中加剧危机的产生,最后淤积为当代美国人的精神危机。《白噪音》堪称一部经典的后现代生态文学力作。
一、生态批评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2年,美国学者Meeker出版专著The Comedy of Survival: Literary Ecology《生存的喜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提出“literary ecology” (文学的生态学)这一术语,主张把一切研究生物的方法运用到文学研究中。1978年,William Rueckert(威廉·鲁克特)在其论文Literature and Ecology:An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相继出版。1996年Cheryll Glofelty and Harold Fromm(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生态批评的研究不止局限于论文、专著等,紧随时代发展的生态批评研究成果体现在国际文学会议的研讨中。例如,2000年6月爱尔兰举行了题为“环境的价值”的多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主题体现了学者们对于环境与文学研究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学者司空草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生态批评在我国正式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国内生态批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有王诺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2002 年)、《欧美生态批评研究》(2007 年),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以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和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在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生态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我们应拓展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视野。
生态意识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集中表现为生态批评。王诺在其专著《欧美生态批评》中给出生态批评的定义:“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王诺 2008: 67)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将生态危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鲁枢元,2000:146—147)本文将从生态意识角度分析《白噪音》小说中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的成因。
二、《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危机体现
(一)自然生态危机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起来,人的理性得到重视,科学文化得以提倡。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在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力推动文明社会突飞猛进时,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地位发生了互换,它开始主宰并控制人类,它自身成了无人能控制的异己力量,在后现代社会中横行跋扈,并将这种无形的威胁渗透到人类的意识层面,引发人类的精神危机。
小说《白噪音》中的第二章叙述的空中毒雾事件集中反映了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毒雾事件之前,杰克全家一起观看过壮丽的日落景色,只有海因利希走开了,也许因为他们认为现代的日落包含某种不详的东西。”(德里罗 2013:67)自那次事件以后,“日落就漂亮得让人几乎消受不起”(德里罗 2013:185)日落景观是自然界最壮观最简单也是曾经每个人最容易享受的。然而在后现代社会,在这次化学药品泄露之后,日落不再是以前的日落,而变成了科技的受害者,科技的魔掌伸向自然,自然不再纯净,自然不再平衡。小说中除了描写由化学药品泄漏引发的空中毒气事件以外,还描写了化学药品废料场对土壤、水源潜在的威胁。杰克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刚十四岁却开始秃顶,杰克为此感到奇怪,他想难道海因利希的妈妈在怀他时服用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 他自己在什么地方犯了错? 难道他们抚养孩子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他们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技术的失控发展使自然的各个组成部分受到污染,人类开始怀疑,开始思考技术发展与人类家园的关系。最后,人类只能为自己盲目追求技术进步,而造成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承担后果。
(二) 社会生态危机
自然生态得到关注并且发展要求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自然界的平衡和谐。社会生态除了在自然生态保持和谐的状态下,还要实现全社会、全人类稳定平衡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科技理性的价值观念盛行,科技力量直接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化程度越来越深。商品化意识直接影响个人中心主义及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社会的兴起。社会中一个最基本的群体组成部分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运作方式体现着社会观念,影响着社会生态的发展。
在小说《白噪音》中主人公杰克的家庭是后现代美国社会典型的后核家庭,夫妻感情断裂,新家庭的重组关系变得极其脆弱。杰克有过五次失败的婚姻,每次婚姻下来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和交流阻隔。子女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同伴之间又疏于沟通。家庭关系结构摇摇欲坠,人们的社会关系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作为科技产物的大众传媒在方便人们联系世界及通讯的同时,无形中使人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人们依赖并沉浸在媒介之中,忘记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恰恰是人类自己。社会运行的主体失去自主性,社会生态岌岌可危。
(三)精神生态危机
生态学家把地球系统划分为“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技术圈”等系统。这些生态圈可归结为自然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然而在自然和社会之外,人的精神无形之中也独立为一个生态圈。精神生态学以人的精神存在为主体,研究人的精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精神生态不同于自然和社会生态,它属于意识范畴。然而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生态层次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有着共同的生态标准即在各自不同的层次实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最终使人类获得幸福。
信仰是精神生态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会在茫茫精神世界寻得一块栖息之地,会让人的内心平静而坚定;有信仰的社会会在统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更加团结、有秩序。人的精神生态需要信仰,信仰不能缺失。小说《白噪音》中,杰克向修女请教关于死亡的疑惑,可结果却发现修女们根本不信仰上帝,她们只是在伪装一种信仰的姿态,让世人相信信仰是存在的。信仰的缺失反映了精神生态出现的裂痕。因为小说中关于死亡话题的大量描述,《白噪音》又被称为“死亡之书”。书中对于主人公杰克逃避死亡的恐惧心理描写是非常的典型。作为研究希特勒的首创者,他的内在原因是想借助希特勒的强大精神力量克服自身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一天清晨杰克的岳父弗南带着手枪闯进其后院并拿出手枪欲将其送给杰克时,杰克的第一反应竟是猛地将希特勒那本书放在胸口,他紧张的神态以及潜意识对死亡恐惧的反应表明后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已不再安宁。
三、结语
小说《白噪音》以后现代主义的书写方式真实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生活,作为一部生态灾难小说,书中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及精神生态危机意识。本文旨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出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号召人们关注人类当前生存危机,并最终获得人类幸福。
参考文献:
[1]唐·德里罗.《白噪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
[5]牛莉琴.《白噪音》的生态批评解读[J].湖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
[6]赵宇昕.从《白噪音》看德里罗小说的生态整体主义精神[J].外语学刊,2015(2).
[7]张丽丹.论《白噪音》中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信仰危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8]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J].社会科学辑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