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系统分析方法研究
李念锋
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关键在于能否用合适的方法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系统所具备的整体性、要素相关性及动态性等特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本相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对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
(一)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复杂集合。系统分析可被视为由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的一个集合,其方法论源于科学方法论、系统论以及为数众多的涉及选择现象的科学分支。应用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公共的和私营的人类组织系统。系统分析既是一种解释性的,又是一种规定性的方法论。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能达到的效果:决策者能更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选择;稀缺而昂贵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系统性。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方面,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成果系统,由此,科学发展观则成为这一系统的要素之一,这体现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承继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现阶段国际国内深刻变革背景下形成的,其自身又构成一个能反映时代内涵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这体现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性。因此,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大系统之中,同时又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自身作为理论成果系统存在的重要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权变性。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主观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客观的现实世界本身又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社会系统。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形成依赖于两个过程:其一是在社会系统的大背景之下,历史变迁过程、时代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等现实因素成为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其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外在社会系统起到指导作用;其三是随着社会系统各要素的不断变化与重新组合,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也必然会得到完善与充实。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它还通过这一体系而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权变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有其形成和构建的逻辑基础,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理论是作为系统存在的,认清科学发展自身理论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脉络。
二、系统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系统分析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这恰好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处理好社会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协调起来,因此,运用系统观能够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第一,系统观在发展全面性方面的体现。系统所具备的特征有:整体性;组织化的复杂性;相互依存;格式塔现象,即总体大于其各个部分的总和。可以看出,影响系统变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性,才能提高系统整体效果。发展系统实际上是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强调发展必须兼顾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进步,唯有此,发展的总体效果才能得到不断强化。
第二,系统观在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体现。系统各组成部分互感相关,即系统内某一行动会诱发其他动作,而且系统还具备等同性,即不同的初始状态可达到某一相同的最终状态,或者同一初始状态可有多种不同的最终状态。发展系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只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避免系统失调、失衡。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自动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畸重畸轻,而应协调共进,即统筹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与国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发展系统不偏向。
第三,系统观在发展可持续性方面的体现。系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成长、延滞、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或受到外部干扰而动态变化的,包括发展观念、发展客观物质条件、发展历史环境等在内的发展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动态眼光审视发展问题,才能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机制、提升发展质量,才能使发展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系统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系统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问题,运用系统观进行方法论自身剖析,对更好地坚持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有重要意义。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协调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三者之间即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体现着发展系统的不同侧重点,全面性是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和基础,协调性是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保证,可持续性则是全面性和协调性的方向,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运用系统观,将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组成要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系统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运用
学习实践的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好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够避免学习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从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性。
(一)理论学习层面
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并受外在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运用系统观思考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就必须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第一,理清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点,从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习科学发展观不能仅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知识的了解,而应当探究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正真掌握科学发展观生命力之所在。第二,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主观意识,但它又不可能脱离客观世界孤立存在,因此,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应当注重对其现实意义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存在权变性特征,它与外部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把握的同时,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与现实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并非“空中楼阁”,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唯有将理论的全面学习与现实意义的深入领会相结合,才能称之为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实践操作层面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问题,它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可行具体的办法。而系统分析方法所期望的效果之一就是在有关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可见,系统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通过政策目标设定而作用于实践的,政策目标设定全面合理,能提高发展的科学性和促进发展的实效性;政策目标单纯片面,则发展过程必然失衡。可见,系统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首先就在于,要进行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承载力,这些是决定发展轨迹的前提和基础,也成为衡量发展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发展目标的设定,是推动发展的指南,提高发展目标的系统性,注重平衡系统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发展的实效。因此,注重对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成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关键。
2.发展难题破解路径的系统性选择。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发展难题破解路径的选择过程,如果找不到一条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社会全面长远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发展,更何谈发展的科学性。发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和静止的,因此,必须对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进行系统性选择,即避免解决办法成为“单项选择”。当然,确定选项比选择更重要,因为任何选项之间、选项要素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在对发展难题的破解路径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要素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进行最全面的权衡。运用系统观选择出来的发展路径,可能不是“最优”,但一定要“最合理”,这要求决策者进行综合考量和理性决策。
总之,系统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将系统观运用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提升发展理念、提高发展实践的可操作性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