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钱锦彬
〔摘要〕为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关系,随机选取四所中职校16级3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应对方式及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均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多个维度与YSR总分和各综合征出现不同程度相关;多元回归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进入回归方程,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和求助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它们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0-0015-05
家庭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可以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专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其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1-3]。
大量研究也发现,倾向于情绪型应对方式的青少年产生抑郁、焦虑或危害个体健康行为的次数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的学生偏向于选择不成熟、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身体或心理暴力的中学生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较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较少,中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反比,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比,表明应对方式对学生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4-7]。
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识、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健康成长,以较快的步伐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本研究以刚入学的16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前人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职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问题行为的调查了解,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关系,为预防中职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心理学依据,也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闽东四所中职校16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42份,收回有效问卷31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114名,女生205名,平均年龄16.15±1.11岁。
(二)研究工具
1. 应对方式问卷(CSQ)[8]
1996年由肖计划编制,共包括62个题目6个维度,分别是合理化、退避、幻想、求助、自责和解决问题。6个因子分为三类应对方式,即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成熟型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及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此问卷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分别在0.35以上,6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是0.72、0.67、0.72、0.69、0.62、0.7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我国岳冬梅[9]翻译并修订成中文版,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包括父亲、母亲共11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66 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3. 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适用于11~18岁)[10-11]
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为权威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评工具之一,经国内学者引进修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2-13],适用于区别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本研究仅使用1991年版本YSR的问题部分,共计1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最近6个月或现在的情况进行3级评分,即0分:题目提到的情况我没有发生过;1分:有轻度或有时有此项表现;2分:明显或经常有此项表现。除16个社会期望性条目和第2、4条目外,其余条目累计得分为总分,总分最高为202分,分值越高,表示該青少年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Achenbach基于因子分析将YSR归纳为8个因子,分别是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按两维度划分法,退缩、躯体主诉和焦虑/抑郁归为内向性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归为外向性问题。
(三)数据处理
收集整理数据,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中职新生问题行为发生的特点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及应对方式中的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均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s<0.05)。结果详见表1。
(二)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见,YSR总分及各综合征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呈显著相关。
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注意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自责、幻想、合理化均与问题行为的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求助与躯体主诉、退缩、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及总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除了躯体主诉,退避均与其余的问题行为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详见表2。
(三)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结合相关分析结果,以YSR总分及各综合征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以及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和求助均进入回归方程,对中职生问题行为有预测作用。结果详见表3。
三、讨论
(一)中职新生问题行为发生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有问题行为的中职生比没有问题行为的中职生更经常受到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说明父母对子女不良的教养方式易导致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中职新生习惯采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也容易使他们出现行为问题,说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保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亲子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和倾向,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理念、教养行为及对子女的一种特定的情感表现形式的综合体现。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母亲都在扮演家庭教育的主角,孩子也往往更依恋自己的母亲。尽管父亲角色和在社会上承担的职业职能决定了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母亲少,有研究发现,基于中职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工种等原因,中职生的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更少,但这并不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不重要,父亲的智力、情感、性格与处事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本研究发现,父亲的拒绝否认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分别与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及YSR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退缩、焦虑抑郁、注意问题和YSR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偏爱被试思维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与躯体主诉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注意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均与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和YSR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焦虑抑郁、社交问题和注意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均与违纪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母亲的惩罚严厉均与退缩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与思维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中职生尽管在许多方面发展并不如意,但他们同样需要父母的关爱,如果在他们失意时,父母能一如既往地给予中职生更多的温暖和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中职生就会更阳光、开朗,安全感更强,出现害怕退缩、焦虑抑郁、注意问题和躯体主诉等负性情况和问题行为的机率会显著减少。但如果没有把握好施爱的度,再加上一些家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父母的过度偏爱就易使中职生滋生出骄横、自我中心等思想,并且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和纵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生对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交技巧的学习;抑或有些父母走向另一极端,对中职生的言行过分干涉或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则易使中职生内心紧张不安,缺乏安全感,或激发其叛逆的性格,出现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
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只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说明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易使中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出现退缩、焦虑、多动、攻击等情绪行为。為此,中职学校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重视并认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搭建家庭教育平台,通过家委会、网络、亲子活动等渠道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从家庭层面为中职生在校接受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应对方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如果说应对是一种行为或认知过程,那应对方式则是指应对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或方式,它是指个体认为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给其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为减少、最小化或容忍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通常被分为退避、幻想、指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六种类型[14]。有些应对方式会保护个体不受压力生活事件的伤害,而另一些应对方式使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5]。因此,面对各种学习生活情境,中职生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与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与注意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求助与躯体主诉、退缩、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及YSR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自责、幻想、合理化均与YSR各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除了躯体主诉外,退避均与其他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中职生的问题行为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减少注意问题的产生,同时,如果遇到问题善于向他人寻求支持帮助,也能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中职生如果以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问题,如自责、幻想、合理化及退避,则会使问题行为产生的机率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回归分析也表明,自责对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注意问题、思维问题和YSR总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求助对躯体主诉、退缩、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和YSR总分则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幻想对退缩、社交问题、违纪行为和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对注意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经常运用幻想、自责的应对方式易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而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将有助于抑制问题行为的产生。
近年来,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行为问题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有部分中职学生经常采用退避、被动、幻想等方式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为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支持机制,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如重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学生应对方式的教育训练等,以期通过对新生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训练,帮助改善中职学生的应对方式,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平,孙圣涛,李燕. 夫妻冲突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2):108-114.
[2]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287-290.
[3]白凤章,李佩丰.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增刊):15-17.
[4]Dashora P,Erdem G,Slesnick N. Better to bend than to break:coping strategies utilized by substance-abusing homeless youth[J]. Health Psychol,2011,16(1):158-168.
[5]马喻.高中生完美主义、应对方式、与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2011.
[6]周研茹.中学生校园暴力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大学,2012.
[7]李瑾,徐燕.上海市松江区中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91-1392.
[8]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9]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增刊):122-129.
[10]Achenbach T M. Manual for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4-18 and 1991 profile[M]. Burlington,VT: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aychiatry,1991.
[11]Achenbach TM. Manual for theteachers report form and teacher version of the child behavior profile[M]. Burlington VT: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sychiartry,1986.
[12]王克威.青少年自評行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1):56-58.
[13]黄雪竹.青少年自评量表1991版本信度和效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4):580-582.
[14]周欣.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7-49.
[15]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31-34.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职业中专学校,宁德,352100)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