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王艺霏 翟曼宁
摘要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所处的幼儿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开端,更应该得到大众足够的重视。儿童歌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促进幼儿各项发展的重要地位。只有以儿童歌曲为依托,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实现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本文就儿童歌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儿童歌曲;幼儿发展;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77-02
收稿日期2019-07-26
作者简介(王艺霏(1989—),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翟曼宁(1999—),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学生。(长春130117)
儿童歌曲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三方均有所涉及,音乐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儿童歌曲应用范围较广泛的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也逐渐成为一种融入儿童成长各个关键阶段的重要教学手段。儿童歌曲对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水平、语言、思维逻辑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儿童歌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够对其感觉、知觉以及听觉产生直接、正向的刺激和积极的影响。通过儿童歌曲的音乐要素以及歌曲内容的教学,促进幼儿的多项发展是当下幼儿教学实践的实施重点。
一、儿童歌曲的主题及种类
儿歌是以儿童为主体进行创作的,是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也是儿童文学最古老和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也最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众多的儿童歌曲中进行分类和筛选,通过其音乐性特点、内容以及情感表达,进行整理和规划,形成了几种类型的歌曲,下面将以以下三大类儿歌为例进行简要叙述和分析。
(一)地域性儿歌
地域性儿歌旨在通过幼儿与亲人或教师等,能够与幼儿产生亲密接触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儿歌环境,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地域性的习惯规则,形成语言表达等约定俗成的规矩养成,从而自然而然地促使幼儿形成对于该地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了解。通过地域性儿童歌曲来有效反映华夏56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等相关的地域特性,有助于幼儿接受和尊重地区的特有文化。以地域性儿歌《摇篮曲》为例,这是一首辽宁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节奏简单明了、旋律舒缓悠扬,亲人可为幼儿在每晚睡前播放儿歌《摇篮曲》,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中了解该地域文化及生活等各方面特点。另外,家长对幼儿进行地域性儿童歌曲的教授,在情感层面上同样是以儿童歌曲为依托,创设良好的亲子活动机会。在强化幼儿模仿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歌曲歌词的渗透使幼儿明确辽宁的地域文化形式等相关生活特点。对于儿童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在增强幼儿节奏感的同时也可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儿童歌曲,可有效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也可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生活形态类儿歌
生活形态类儿歌旨在通过儿童歌曲帮助幼儿了解节日的日期和由来、所处节日时间背景下的四季特点、二十四节气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特点等。通过儿歌欢快旋律的创编,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设置,让幼儿对于节日、节气、自然等晦涩的知识有所了解,是帮助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以儿歌《我们的节日》为例,这是一首向小朋友们介绍六一兒童节的歌曲,创编者通过儿歌向幼儿传递儿童节的日期等基本信息以及在儿童节的时间背景下,外界正处于阳光红、鲜花艳的自然环境特点。创编者运用愉快的旋律,设置简单易懂的歌词,创编明晰的节奏来帮助幼儿感受儿童节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在体会快乐的同时也巧妙地运用儿歌来激发幼儿参与六一活动的兴趣。学习生活形态类儿歌,一方面为幼儿夯实音乐基础,强化音乐要素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幼儿对于节日特点以及自然环境的认知水平。
(三)德育类儿歌
德育类儿歌旨在通过儿童歌曲来引导幼儿在品德层面做出积极正向的行为,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于学前期的幼儿,学习途径多以游戏为主,儿歌采用欢快的旋律是作为游戏背景音乐的首选。所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播放欢快的德育类儿歌,是在创设良好游戏氛围的同时,以抓住幼儿无意注意的思维特点为基础,从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儿歌《我会说谢谢》为例,这是一首教会幼儿学会感恩父母、感激老师以及感谢同伴的儿童歌曲,在教授儿童歌曲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对儿童歌曲音乐要素的学习,可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儿歌歌词内容的学习,幼儿可在此过程中学会运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简单的想法。幼儿教师可在儿童歌曲《我会说谢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文明礼仪行为。儿童歌曲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幼儿教师应擅于抓住教育契机,并合理利用儿童歌曲的有力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实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德育目标。
二、儿童歌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一)对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
当下部分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语言教育氛围并不浓厚,也并未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在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利用儿童歌曲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加以干预,将儿童歌曲巧妙地应用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是幼儿教师常用的有利手段。儿童歌曲的良好运用可以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加以培养,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和基础作用,而儿童歌曲在发展幼儿语言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提升幼儿语言水平的有利媒介。儿童歌曲旋律欢快、节奏突出、歌词简单,儿歌音乐要素的设置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现有语言水平,那么以儿童歌曲为基础,在幼儿语言敏感期阶段设置简单的儿童歌曲学习或语言游戏可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将儿童歌曲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积极创设良好科学的语言环境也是提升幼儿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对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
在儿歌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儿歌环境,将地域性儿童歌曲巧妙地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效对接,通过重复主题类似的地域性儿歌来加强幼儿对于自己家乡的认知。以儿歌为依托,在幼儿早期建立起初步的归属感以及对家乡的真挚情感。从起初对家乡的了解、熟悉过渡到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从重视本家乡的风俗习惯、地域文化过渡到尊重并认同外来文化,在幼儿的学前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以及清晰的自我概念,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夯实基础。将幼儿的音乐教育贴近幼儿生活,通过集体教学使幼儿感知儿童歌曲,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游戏激发创造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感悟幼儿的阶段性成长,将儿童歌曲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幼儿早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与学习环境。积极利用现有的儿童音乐资源,将儿童歌曲的学习目标设置为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的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利用儿童歌曲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以及促进幼儿的全面身心和谐发展。将儿童歌曲全面应用于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三)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尊重幼儿的天性发展,以充满稚气的儿童歌曲引导出教学活动的道德教育主题,将认知、规则、文化等社会要素通过儿歌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之中,从而有效推动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法律法规的习得。在浸润幼儿身心的同时,将儿歌倡导的优秀道德品质内化成自身的良好道德习惯。在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将道德教育类儿童歌曲所传递出的规则感、秩序感在幼儿的头脑中更加具体化、真实化地构建。当下对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当深化对幼儿现有水平的认识,贴近幼儿的个性品质,更加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结语
通过对儿童歌曲的深入研究,可以从中感受出儿童歌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较为重要的積极引导作用。针对学前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各关键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儿童歌曲,将儿童歌曲与游戏活动、教学活动进行巧妙衔接,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精准抓住幼儿快速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从小对幼儿进行一定的音乐教育干预,增强幼儿的个体认知能力以及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在愉快的教学情景中实现语言的飞跃性提升,完善道德的教育发展以及提高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儿童音乐教育贯穿于学前儿童0~6岁的整个黄金阶段,以儿童歌曲为依托,使教学活动更加教学化、系统化、普及化和生活化。
综上所述,儿童歌曲可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将儿童歌曲与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以及游戏等进行有机融合,该种教学模式在幼儿的学前期具有良好的启蒙性。儿童歌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实际地位,所以幼儿教师应加大对儿童歌曲的学习,创编儿歌的相关人士也应积极投身于儿童歌曲的创作之中,为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注释:
1(#谈思芸.学前儿童特点及歌曲创新相关探究J.艺术评鉴,2019(09):137—138.
2夏云.滋德育法儿歌启蒙——浅谈儿歌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新教师,2019(01):57—58.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