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安徽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冯晨晰 张育楠

    摘要: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泱泱大国,农业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将脆弱的传统农业改变为一个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源泉,推动农业取得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在2016年经济新常态的走势之下,各地方当局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以安徽省为例,研究新常态下实行供给侧改革政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常态;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农业;农产品市场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生与外生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仅是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法的延续,也是专门针对农业发展问题所提出的战略性举措。政府希望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中,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作为“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

    (二)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由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结构更合理的情形改变。我国是农业大国,由于部分地区经济的落后,大规模使用机械农具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在生产环节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工环节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牺牲一定的生态环境、透支未来。目前安徽省实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制度已经实行,本文通过数据,文字等形式分析政策的实施情况。

    二、农业供给侧理论研究

    (一)精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

    在经济全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市场下,着力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科技产品,从而收获更健康利润更低的农作物。对此,安徽省的“提品质”政策确实有助于提高大部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但是针对于“去库存”這一理念,文章认为当下安徽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平均,仍存在某些生产环节较为恶劣的地区。其次,安徽省的政策中虽然中重视了结构改革,从多方面提高效率,但结合舒尔茨理论,文章认为传统农业已达到较为稳定的生产水平,现更需关注收益率偏低的问题。建议增大物质资本的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二)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

    《实施意见》注重突出安徽特色和问题导向,力求具体措施更加务实。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体系建设,但与此同时文章认为,加大力度推进农村金融综合变革的举措应从“尊重农民自身意愿”出发,实行助推政策的第一步应是密切关注农民切实的需求意愿,单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及市场主体参与改革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就像刘易斯理论中阐述的那样,农业发展应注重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才能提升农民购买力,为工业部门经济增长推波助澜。

    三、安徽省现有农业供给侧改革举措优劣势分析

    201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囊括六大部分31项具体内容,规定了120项重点任务的牵头以及责任单位,主张从发展新理念方向出发解决“三农”所遇难题,以农业现代化为契机,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标,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安徽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扎实进发。

    (一)推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

    在经济全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市场下,高度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突破农业发展问题,推动农业稳定快速发展的肯綮所在。对此,《实施意见》针对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几大方面,提供了诸多全面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1. 调结构

    政策强调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食物、大农业理念。文章认为,该项举措旨在消除安徽省农业现存的结构性问题,要点较为突出,但仍存在加强某些细节的可能性。同时,在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是否可以抓牢原本产业结构的优势所在,推动产品的“国际化”。

    2. 提品质

    敢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在刘易斯理论中认为农民缺乏专业的知识,不能更有效率地使用高科技产品,从而收获更健康利润更低的农作物。对此,安徽省的“提品质”政策确实有助于提高大部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3. 补短板

    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结合舒尔茨理论,文章认为传统农业已达到较为稳定的生产水平,现更需关注收益率偏低的问题。建议增大物质资本的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二)优化农民生产环境相关政策

    《实施意见》注重突出安徽特色和问题导向,力求具体措施更加务实。文章认为在新时期优化农民的生产环境,需着眼于农民本身,在合理适宜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机制。并配以必要的正确绩效评价机制,保证农民劳动的可见性和公平性,进而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转移支付挂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实施意见》提出,实现新型美好乡村建设需要由“以点为主”逐渐向“由点到面”的战略变革。文章认为,城市资源毕竟有限,一味采用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并非上策。而革新就业创业机制,引领劳动力向最需要,最适宜他们的产业方向流动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四、安徽省现有改革政策实施问题

    根据现有的数据: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绝对数为22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14年绝对数为2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在2015年绝对数为2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14年绝对数为23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2015年产量为3538.1万吨,比上年增长3.6%;2014年产量为3415.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菜籽2015年产量为12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014年产量为125.5万吨,比上年增长-3.5%。油菜籽2015年产量为12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014年产量为125.5万吨,比上年增长-3.5%。

    目前,由于国内粮食生产结构分化欠佳,进口增长、库存积累、粮食收购政策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安徽省从2015年开始间歇地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如下问题。

    (一)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数据中2015年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增长率4.2%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8.5%比较发现,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安徽省实施了“提品质,补短板”的改革,但农产品市场供求不匹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著,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等发展滞后现象逐渐突出,现存产品水平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相关需求。

    (二)成本与效益发展趋势不对等

    数据中油菜籽,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增长率为负值,可以判断,虽然安徽省提出“降成本”的改革方式,但是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农业产业生产成本急剧攀升。省内农业生产效益日趋下降,陷入了投入增加,产量提升,而亏损扩大的怪圈,政策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

    以上问题表明,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政府出台政策需根据实情及时加以调整,保证政策举措能够高效推动省内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同时全方位宽领域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五、政策改进方向

    (一)弱化省内农业结构性矛盾

    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也得知,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省内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虽然前期政策中已经提及了针对“调结构”所进行的改革举措,但我们认为其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突出,同时更为细节的剖析也较为缺乏。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改革政策,首先要立足于结构矛盾,从优化机制上谋出路。机制调整需源自市场需求。安徽省在市场与商品的衔接,产品分类,质量以及品牌建设较为忽视,致使供给需求相对脱节。安徽省急需根据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品类及产业构成,质量水平,农业内部物资循环机体以及农产品区域性构架。在严格保证粮食数量生产的同时扬长避短,抓好省内特色优势产品行业进步,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产业结构越发适应市场供需特征。

    (二)对等化农业产业成本与效益发展趋势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成本与效益”发展趋势不对等是安徽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们认为在革新“成本与效益”这一点上,单纯依靠安徽省已有政策中关于“去库存”、“降成本”类内容的推行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用以在给予农民机会的同时,真正有效地刺激农民投身到改造先辈的传统农业行动中去。培育知识型新农民,培育以家庭农场、产业聚合体、农民合作社等形式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新生主力军。促进整体体系发展,专注发展专业型农业、社会型服务组织,保证农业规模经营、精细管理。

    (三)引导劳动力区域間转移,拓展转移空间

    虽然安徽省政府出台了“转移支付挂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但应广泛而有序地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广阔而适宜的生产空间,从而高效地缓解人口过度不适流动。因此提出如下建议,结合我省小农户加大市场的市场结构的情况,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提升产业转移层次。安徽省应当瞄准沿江先进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选择有潜力的产业,制定特色产业集群配置规划,并灵活选择产业发展方式,在拉长长三角产业链的同时,扩大产业集群的集聚能量。同时,构筑全民创业体系、社会化服务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融资体系为返乡创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四)专注市场拓展,立足培育优质品牌

    在前篇刘易斯理论中,发展中国家农业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落后的贸易条件,安徽省的较偏僻地区,大规模使用机械农具的现象并非普遍,农业龙头企业产业杂。坚持走小而精、大而强、品牌响、规格高的新型道路。劳抓供给侧改革诸多机遇,从农产品加工品质化、精致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为出发,以大众创业为不竭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促使农业成为人们满足自身生活要求的必要供给产业。优质品牌小而少,品牌不精不响成为安徽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阻碍之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对生产管理、产品认证、证后监管等生产环节加以严格考察。全面发挥安徽省农业产品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巩固顶层设计及制度设置。着力将诸如砀山酥梨、宣城蜜枣、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歙县枇杷等产品打造成世界级别农产品品牌。

    在综合考虑安徽省内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广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改革在抓牢市场供求结构的基础上,更要确立品牌意识,保证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打造规模化生态农业。在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同“群众创新”间关系的同时更要树立以增加优质产品产量为主要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保证改革进程平稳高效。而具体改革情势,仍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开拓创新,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04).

    [2]江小国.洪功翔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3]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J].农村经济,2015(01).

    [4]钟真,孔祥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J].教学与研究,2015(05).

    [5]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

    [6]李国祥.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J].视野,2016(01).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引汉济渭 秦岭山底凿出98公里“

    李杰+徐敏打通巍巍秦岭,让汉水一路流向关中,从工程量和技术难度上说,都将是陕西水利史上的里程碑式工程。第一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主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