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步之旅
摘要
杰克·波蒂(JackBody,1944—2015)是新西兰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民俗音乐家、艺术节策划人。杰克·波蒂的音乐追求简单和自然,他的诸多作品都与民间音乐、民俗文化有联系。在波蒂先生的观念中,“现代并非指狭义的西方先锋派的现代主义,而是广义的指当代创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而传统,则主要指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特别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也包括传统的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等古代音乐”。他认为今天的音乐要在这种对比和并置中找到传承与交融的路向。波蒂先生的音乐理念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后现代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思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领域中相互交融、相互阐释的跨文化现象。本论文针对杰克·波蒂作品中跨步现象与具体手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跨步;杰克·波蒂;改编;引用;民间音乐;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10-04
收稿日期2019-08-05
作者简介(贾悦(1983—),女,博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讲师。(北京100000)
20世纪下半叶,先锋派音乐正风靡于整个欧洲的音乐创作,作曲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音乐中尝试各种创新,一时间标新立异、个性化凸显的音乐语言成为这一时期音乐的主流。留学期间的JackBody学习着当时西方最先锋的音乐技术、语言,那一时期也创作过使用十二音、序列音乐等技术的作品,比如1969年的钢琴作品《四尊固体》(FourStabiles),此曲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一首是以一个固定的十二音音阶来架构全曲的音高关系,并带有点描式的音乐风格,和声的处理也是从这个音阶中选取不协和音程,比如小二度、大七度、大九度等音程,这与当时先锋派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构思上并无太大差别。
谱例1:FourStabiles第一首
然而这些作品只是波蒂先生创作生涯中短暂的过渡,在学习作曲的同时,他也在学习民族音乐,他的“民族音乐学家”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他的审美,波蒂先生音乐中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上,他走的也是一条与欧洲先锋派完全不同的“后现代”音乐路向。这是JackBody的创作观念,也是他的艺术观念,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对其观念做具体论述。
一、人文精神
杰克·波蒂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整个人类,对弱小民族、弱小国家及人群的关爱。这一点在波蒂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清楚地折射:如电子音乐《人类之声》(VoxHumana)是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教堂采录的宗教仪式的现場录音,用来象征人类的和谐和对美好和平的向往;再如他与其他三位作曲家合作的《哦,柬埔寨》(Oh,Cambodia)揭示了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人民所受的痛苦;《萨拉热窝》(Sarajevo)表达了对原南斯拉夫解体后,该地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之同情与关怀。另如本文将重点介绍的作品——剧场音乐《欲望的歌与舞》(SongsandDancesofDesire)反映出为少数备受歧视族群平等权益的呼唤,表达了作曲家冲破社会禁忌的勇气和人文关怀。
其二,从各民族中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是杰克·波蒂的审美,也是他人文精神在艺术方面的体现。波蒂先生绝不是欧洲中心论者,在他身上更没有任何西方优越感及强势的语言,相反,他的音乐中包含有一种普世的爱。每到一个城市,无论地方大小,波蒂先生最热衷的活动就是逛当地的菜市场、关注小商小贩们摆摊时的叫卖吆喝、看街头艺人们的表演,这时录音机也成了所到之处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因为在任何地方只要耳边响起有意思的声音,波蒂先生会立刻“凑”上前去记录下来,而后用复杂的技术手段去分析、分解这些声音,很多声音成为他作品中的素材。如电子音乐——录音带作品《街头音乐》(MusikDariJalan),是以在印尼雅加达街头现场录制的音响资料为素材加以制作而成,这是一种“具体音乐(Concretemusic)样式的、可以称之为‘声音摄影的作品”;上篇中提到的室内乐与录音带音乐《内地》(Interior),是用录制的中国西南贵州地区民间音乐的放送与作曲家创作的乐队音乐的演奏相结合而成;前文提到的2013年为中国紫荆城室内乐团和新西兰弦乐四重奏乐团创作的《打》(Beat),是用提早录制的云南景颇族妇女捣碎大米的响动和弹棉花机器所发出的声响与两个室内乐团现场演奏结合而成,透过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的是作曲家普世的爱,对发掘生活中美好的感知。
二、对于非西方艺术的关注
杰克·波蒂非常着迷于非西方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亚洲文化。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田野采集者和研究家,波蒂先生对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Gamelan)音乐和中国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情有独钟。他曾在印度尼西亚居住,并在一所大学里任教长达3年,回国后,波蒂先生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成立了新西兰第一个加美兰乐队。现在这个乐队已成为维多利亚大学亚洲音乐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年有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家帮助排练,并经常在新西兰各城市演出。波蒂先生与中国的情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波蒂先生就来到中国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且对当地民间音乐的搜集、传播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包括由他参与制作出版的两册云南少数民族器乐音乐的唱片(“SouthofClouds”ODERecord2003),以及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出版的甘肃花儿歌手演唱集的唱片等都是宝贵的资料。这些来自东方的民俗民间音乐深深影响着这位大洋洲作曲家的创作,在波蒂先生的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他力图用西方音乐的形式表达东方的意蕴和内涵,如1988年为美国Kronos(克罗诺)四重奏乐团而作的ThreeTranscriptions(《三首采风曲》)。
《三首采风曲》是波蒂先生以三种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国彝族口弦、非洲马达加斯加“瓦利哈”琴、保加利亚乡村音乐)为元素加以移植改编而成。其中的第一首LongGe的素材就来自波蒂先生早年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时采集到的彝族口弦音调,非常具有独特性。口弦是一种由多个簧片(最少两片,最多可达五六片)组成的少数民族乐器,以手指拨动簧片,利用口腔共鸣发声,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可发出泛音。为更准确地奏出口弦的泛音,作曲家将四重奏中所有乐器的最低一根线全部调低一个大二度,这样以最低音f(小提琴将G弦调低至F)、B(中提琴将C弦调低至B)、B1(中提琴将C弦调低至B1)作为基础音产生的自然泛音与口弦原本的泛音效果一致。
谱例2:LongGe定弦
谱例3:LongGe1—20小节BW(S(S,,)BW)
除了波蒂先生自身创作的作品受到亚洲影响之外,他还负责许多有关新西兰与亚洲之间文化交流的活动。由他创办的“亚太艺术节”迄今已举办了三届,而这个音乐节的鲜明特色是它的亚太视野,除了亚洲(中国等)和大洋洲的国家与地区外,也包括少数太平洋彼岸同属于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和南美洲国家,音乐节的内容包括:现代音乐创作作品演出,各地原生态民间、民俗传统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有时还包括一些戏剧、舞蹈甚至杂耍)的演出,学术研讨,作曲比赛等丰富的形式。“新西兰作为大洋洲国家,它的国民虽以白人为大多数,但在文化方面,除了重视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外,明显有亚洲化的趋势。或许是由于地缘亲近的关系,新西兰文化界许多人认为只有与亚洲文化相融,才能体现或创造出自身的文化特点,才能与纯西方化‘脱轨,这种意向也就构成了音乐节的基本宗旨。因此,音乐节上无论是音乐会或学术研讨的内容,全部是与亚太地区的音乐有关的。而且,在亚太音乐的演出与研讨中,更明确突出一个主题,即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比照,充分体现多元的文化特点。”
三、师承对杰克·波蒂创作的影响
波蒂先生在欧洲留学期间曾得到过两位作曲家的指导,特别是在德国科隆时期的老师卡格尔,他的音乐观念对波蒂先生后来的创作影响较深。卡格尔·莫里乔(Kageauricio,1931—2008)是出生于阿根廷的作曲家、指挥家,1957年迁居德国科隆。早期的音乐与施特克豪斯、布雷茲等作曲家同属于先锋派,卡格尔擅长采用录音带和电子音乐技术作曲,如《弦乐六重奏》(1953)、《塔乐》(Towermusic)、《反题》(Antithese)(1962)都是此类作品,《塔乐》(1953)“采用预先录制的具体音响和24组扬声器夸大的乐器声音,再加投光效果”;此外卡格尔对于视觉和剧场音乐有很多尝试,经常要求演奏员在舞台上做即兴戏剧表演,如《节奏机器》(Rhythm-machines)、《讲解加即兴表演》(KommentarundExtempove)等作品中要求歌唱者在舞台上尖叫、大喊,乐器演奏员演奏时更要做出夸张的动作、表情及手势。70年代之后,卡格尔对现代音乐有了新的想法和定位,并开始关注美洲、非洲的原生态民间音乐,也尝试纪录片音乐、电影音乐的创作。
小结
杰克·波蒂的跨步有一种思想境界,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他的出发点不是猎奇,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以一种普世的爱关注着整个人类、关注着弱势族群及非欧原生态文化。他的音乐追求简单(波蒂先生自己经常会说“verysimple”),这种简单不同于美国的“简约派”,也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新单纯主义”(NewSimplicity),而是追求音乐的单纯和自然,从民间、民俗音乐中获取灵感,避免西欧先锋音乐中纯理性的繁复技法体系,从传统中去创造、创新,这一前瞻性的艺术观念折射在波蒂先生的作品中,并支撑着他与众不同的跨步路向。
(内容选自作者本人2014年博士论文《音乐中的跨文化现象》)
注释:
1(#高为杰.亚太音乐家的盛会——记2007年新西兰举办的亚洲太平洋音乐节J.人民音乐,2007(05):77—80.
2罗忠镕,杨通八.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
3高平.一位关爱东方的音乐家——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其人其乐J.中国音乐,2012(02):206—213.
4瓦利哈琴(Valiha),马达加斯加传统的弹拨乐器。
5同1.
6英肯尼迪,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504.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