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
张怡
【摘 要】谈到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看似这个问题非常大,但作为一门一直处于“小三门”状态的音乐课老师,如果不及时地、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那这位老师就会非常容易陷入一种自暴自弃、倦怠的工作状态。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的价值,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10-01
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教师要思考“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思考这一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以下这几个现象:不同年龄的、非音乐工作者的、各种成年人的日常音乐生活是怎样的?会不会都要求像现在日常初中音乐教学那样,把每一首歌曲、乐曲,分析情绪、力度、速度、节奏组合、分段、风格等。结果并不是这样,更多的是把音乐融入生活,是一种常态的休闲娱乐。他们接触的都是融入生活的常态音乐,是生活音乐。而这并不需要把音乐做一个很详细的解剖,更多的是应用音乐、享受音乐、感知音乐,甚至创造自己的生活音乐。由此,面对大部分都要走向上述群体的初中生,是应该思考“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初中学生到底可以从音乐课程中学到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回答。就笔者个人的思考,那就是应该依据教材,精细地分析教材,然后有效地整合教材、拓展教材、优化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充分地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音乐素材的意义。关于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
音乐自身就是美的艺术,是带着生活气息的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发现音乐中透出的美,感受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然后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嫁接,最终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肯定会有重点和要达到的目的,现在很多教师在上初中欣赏课时,有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比如,了解这首作品的作者及作者的来历,然后就是带着学生听出作品用了什么速度、用了什么力度变化?什么音色?什么乐器?把音乐课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分析课,分析音乐要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了解,是不是失去了音乐听觉的意义?在流程中还有一个固定的必问的问题,那就是“请你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有时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小学音乐课上常问的问题,但是在中学也重点围绕辨别乐曲的情绪,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音乐是一个主观听觉的艺术,是一个能够让人置身于美感当中的艺术。个人认为,音乐课应该重听少讲,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应该带领学生听,讲仅仅是一种点拨,贵在少而精。教师围绕一节课的中心,智慧地选择一些相关作品,然后让学生多听,在听觉体验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来源于生活的美。
二、在音乐中学做人
“育才先育人”这句话相信很多老师都耳熟能详,人人德育已经不是一个口号了,的确是一个现实社会的需要。于是,有一段时间部分初中的音乐课就成了一周的“班会课”。那是不是音乐就不能进行道德教育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音乐自身就包含很多很好的育人的材料。在《高山流水》中去感受“知音的珍贵”;用《二泉映月》去感受生活的艰辛与曲折以及生命的可贵;用《命运》去感受生命的价值与人的意志力的强大;用肖邦的《革命》去感受对祖国的关心和爱;用《班德瑞》来感受人们珍惜的生命中的绿色;用《神秘园》感受生命中的呼吸……音乐是完全可以育人的,只不过用的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方式。初中教师不必要强行用文字的语言来描述,就算你用的是优美的文字语言,在音乐课上都是空洞的、无效的。在音乐课上用音乐,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沟通,不必过多地担心初中学生是不是太小,其实音乐的语言有着它自身的魔力,它会让真正听音乐的人都能接受音乐所要传达的信息。
三、在音乐中培养创造的思维
很多国人现在很痛心,说中国这几年就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来,于是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是否有问题。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功能不亚于其他学科。音乐来源于生活,本来就是艺术家们根据生活的体验,加以升华,创造性地加工而成的作品。每部作品都透出曲作者创作思维的睿智。因此,在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灵魂,聆听音乐内涵的创作思维,了解音乐创作的工具,并且尝试让学生去操作运用这些音乐创作的语言,最终将自己的情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融合自己的创作思维谱写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一个传递人类情感和生活感悟的载体,作为一名一线初中音乐教师,笔者认为在课上更多的要让学生去聆听音乐,聆听音乐中的内涵,并学会音乐独有的语言,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用自己的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悟,真正做到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策划[J].教书育人,2015(Z3).
[2]张玉春.如何挖掘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