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影响 重要的启示

中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参加高考,所以,中学教学要适应高考,适应大学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尽管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教师抱怨高考题脱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但是下一年还是这样的命题思路。有些教师喜欢给学生划复习重点,甚至猜题、押题,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为高考命题就是要避开全国所有的高考复习资料和形形色色的高考模拟题,防止猜题、押题。正确的备考途径应该是,重视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从高考试题中反思自己的历史教学过程和高考复习方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中学教学和高考复习的误区,引导学生取得好成绩。
在众多的高考试卷中,新课标全国试卷一直起着领军的作用,对中学教学和高考复习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怎样看待这种影响和启示呢?是领会其精神实质,还是追求形式上的一致?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于人教版必修3教材叙述中国画特点的一句话来说明,即应该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要“神似”,而不是“形似”。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应该注重新课标全国试卷的命题原则、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历史素养,而不是仅仅追随新课标全国试题的某些形式。
《历史教学》杂志刊登了几篇谈今年新课标历史试卷I第41题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但是我们新疆高考使用的新课标试卷Ⅱ第41题,给我的启示更多。今年新课标全国试卷两道第41题都是以目录作为材料,这是恢复高考30多年以来第一次以目录作为材料,令人耳目一新。目录简明易懂,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历史教师都重视目录、引言、大事年表的,可以说,目录是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薄弱环节。
Ⅱ卷第41题的两则目录都摘自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其中目录A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7月版)。这套《世界通史》包括上古部分、中古部分、近代部分三个部分,共四本书,其中近代部分分上下两册。目录B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世界史》包括古代史编、近代史编、现代史编三个部分,均分为上下卷,共6册书。这两份目录实质上反映了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两种不同看法。多年以来,由于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学术界一直是以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志,例如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以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历史学界沿用了由苏联引进的学科体系,当时苏联的学科体系就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34年,斯大林等人依照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的观点,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定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1942年,斯大林批准科斯明斯基等人的意见,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推前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80年代,吴于廑在论述世界历史演变大势的一系列文章中,主张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①把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态到16世纪才真正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其具体表现为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及其引起的“商业革命”、宗教改革运动、早期殖民扩张、尼德兰革命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依此而编写的各类版本的教材,都在淡化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提历史分期,当然也就没有涉及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Ⅱ卷第41题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淡化不等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完全不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尽管学术界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涉及的许多历史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历史教师对大多数学者取得比较一致的学术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些分期知识及其理由,还是应该向学生灌输的。最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薄弱环节之一。
应该注意的是,Ⅱ卷第41题的第2问并不是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而是要求考生从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编写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关系上,回答目录A和目录B编写不同的原因,这涉及教材编写史上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只不过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历史教材和历史著作必须按照目录A编写。20世纪80年代以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政治形势逐渐宽松,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才能够按照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即目录B编写,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回答出现这两种不同目录编写的原因。从答案的“示例·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问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中国民主政治方面的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然,考生也可以举出其他不同点,并阐述其原因。题目新颖,答案开放,确实是一道好题目。课程标准、高考命题都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淡化“文化大革命”,这当然符合中国的政治形势。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我们历史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新课标Ⅱ卷第41题“示例”答案却涉及了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始料不及的。该题的示例答案“原因分析”的全文是:“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说这一道题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因为它考查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说它考查的不是主干知识,又是因为它考查了课程中不作为重点的“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由此可以得出,新课标试卷Ⅱ第41题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我们在中学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应该全面、认真地讲授和复习《标准》要求的所有历史知识,不论主干知识,还是非主干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用历史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也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政治形势的不同,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另外,《标准》在《前言》和《课程目标》中4次提到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淡化阶级和阶级斗争,不等于否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更不等于高考的考试内容一定不会涉及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历史唯物主义就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它与我们现在强调的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并不矛盾。我们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给学生讲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曲折发展的内容及影响,并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高度,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标全国试卷的两道41题,评分权限下放,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答案的要求和示例,不要求答案的字数,只强调思维和论述的深度,具有极高的开放度。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可以肯定,明年新课标试卷的开放度只会高于今年,而不会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在灌输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如此,历史知识还重要不重要?还有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知识与高考命题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伟同志曾经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强调:“知识是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建立在坚实的史实之上,而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也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如果说,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怎样把知识‘喂给学生,囫囵吞枣也好,细嚼慢咽也罢,总之进到嘴里胃中就行。那么现在,培养素养就还要再进一步,要关注知识的消化,关注它是不是发生了有益于吸收、转化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把‘死知识变活,把活知识变灵,是知识‘酶化的主要目的。因此,知识+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①长期以来,新课标高考命题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而不是以考察知识的准确点为主。这实际上比以前的要求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以前是掌握了知识就能考好,现在是掌握了知识,不一定能考好。学生必须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分析历史问题,才能形成答案。也就是说,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考察能力,就忽视历史知识的灌输。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要求学生要用历史思维方式来思考历史问题,即历史的时序性,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必须考虑它发生的背景或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同时思考问题时,要重视材料的作用。胡适强调: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绝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这是新课标试卷Ⅱ通过第41题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试卷两套试卷出得很好,命题指导思想正确、形式新颖。其中,试卷注意到各册教材之间的平衡,注意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之间的平衡,将必修和选修教材作为整体加以考察,借用选修教材的思维方式,将选修的内容融合到必修的内容中去。例如,I卷第40题涉及选修4的内容,即对历史人物的评论,Ⅱ卷第40题涉及选修1的内容,即改革,调整政策。试卷的这些特点都会对下一年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张惠民,男,1947年生,江苏秦州市人,新疆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理解“世界史”:“世界近代史开端

    2014年高考尘埃落定,在历史试题中,最令笔者心动的,莫过于全国文综Ⅱ卷第41题。命题者择取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和新世纪中国的两部世界近

  • 谈《抗日战争》教学的价值立意

    马维林张军对于《抗日战争》一课,不少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民族主义情感的“无限激发”,“痛苦、沉重和愤怒”成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

  • 情境化的爱国教育 世界化的学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处处闪动着德性的魅力,但这并不能与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等同视之。很多历史教学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只见结果不见过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