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孙秀娟
[摘 要]医学院校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课程设置条块清晰,重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突出了心理咨询特色。但其没有很好地将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需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0-02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开办时,为了突出医学特色,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医学课程叠加心理学课程的培养模式,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位属性为理学或教育学学位。面对毕业生无法取得医师资格,无法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现状,各专业开始反思并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對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培养目标及反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阶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行有利于学生就业或深造。
在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是主流专业,非医药类专业是辅助性专业,这是总的前提,必须正视。非医药类专业如何借力医药专业的优势资源帮助本专业发展,发挥非医药类专业的作用支撑医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非医药类专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医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及反思
1.课程设置及特点
专业类必修课有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统计等21门课程,共计68学分,1224学时。主要方向类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课程模块(40学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21学分)、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块(16学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模块(13学分)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6学分)五类。专业限选课程学分共计56.5学分,须选择28.5学分以上。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了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医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凝练自身特色,深挖内涵建设,形成以临床心理咨询为主的专业特色。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卫生为主。[3]为避免与传统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应心专业争夺就业岗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询方向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从平台建设及经费保障两方面保障心理咨询类、治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到“中心” 中任兼职咨询师,积累临床经验,代入教学过程。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解决教师经费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及进修。
第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通过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涉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成绩优秀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研究过程,承担基础性工作;设立学生类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培养其科研兴趣,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2.对于部分课程模块的反思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缺乏咨询伦理、督导类课程。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中会涉及多方面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咨询伦理,学习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有助于学生执业素质的提高。督导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本科生接触督导课程,可以让他们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中。该模块与心理学专业的衔接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是通识类课程、素质类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需进行整合。
(三)实践及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方案中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课程实验模块:实验心理学实验、普通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生物反馈实验、心理统计实验、发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要将课程实验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相关实习。
本专业建立了十余家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类、学校类、企业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本专业培养所需。
本专业虽然非常重视实习、实践,但是规范化不够。虽然有实习大纲,但是大纲所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导致实习组织松散,不同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学类实习基地管理比较规范,学生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老师带教,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的实习管理则相对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行政管理,未能达到实习目的。
除此之外,实习大纲对于实习要求的规定过于宽泛,只有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形式,从实践情况看,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都是“优”。这样容易使得毕业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讨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积极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
很多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未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将是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3]对此,我校引进了神经生物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尝试从神经学、生物机制角度对于人类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已成立情绪心理研究所,开设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中医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与“心”是有机整体,“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躯体康健。这种观點为心理学的有效融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我院有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来可作为有效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特色”的尝试。
心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教育发生碰撞,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我院有教师开始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的关系,对比二者相似之处,尝试构建中医临床督导制度。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进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学时较多,学分要求高,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缺失仍是一个问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应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并付诸实践。
现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教师是课程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转变教学主体,让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教师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教学行政部门配合,完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内紧外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现行的“教学日历”制度强调时间、地点、讲授内容需提前报备,一旦报备再行更改的手续非常繁琐,这对于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有一定益处,但是也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部分弹性内容的实施与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强实习管理
对于实习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规范实习文件管理,实习大纲的内容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具体化、细化。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提出不同的实习要求,分类管理。第三,加强考核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时要注意量与质的整合,既要有数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第四,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光成,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1-32.
[2] 马利军,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6-68.
[3] 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9-56.
[责任编辑:刘凤华]
[摘 要]医学院校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课程设置条块清晰,重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突出了心理咨询特色。但其没有很好地将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需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0-02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开办时,为了突出医学特色,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医学课程叠加心理学课程的培养模式,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位属性为理学或教育学学位。面对毕业生无法取得医师资格,无法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现状,各专业开始反思并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對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培养目标及反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阶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行有利于学生就业或深造。
在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是主流专业,非医药类专业是辅助性专业,这是总的前提,必须正视。非医药类专业如何借力医药专业的优势资源帮助本专业发展,发挥非医药类专业的作用支撑医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非医药类专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医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及反思
1.课程设置及特点
专业类必修课有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统计等21门课程,共计68学分,1224学时。主要方向类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课程模块(40学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21学分)、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块(16学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模块(13学分)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6学分)五类。专业限选课程学分共计56.5学分,须选择28.5学分以上。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了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医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凝练自身特色,深挖内涵建设,形成以临床心理咨询为主的专业特色。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卫生为主。[3]为避免与传统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应心专业争夺就业岗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询方向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从平台建设及经费保障两方面保障心理咨询类、治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到“中心” 中任兼职咨询师,积累临床经验,代入教学过程。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解决教师经费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及进修。
第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通过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涉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成绩优秀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研究过程,承担基础性工作;设立学生类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培养其科研兴趣,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2.对于部分课程模块的反思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缺乏咨询伦理、督导类课程。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中会涉及多方面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咨询伦理,学习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有助于学生执业素质的提高。督导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本科生接触督导课程,可以让他们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中。该模块与心理学专业的衔接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是通识类课程、素质类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需进行整合。
(三)实践及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方案中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课程实验模块:实验心理学实验、普通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生物反馈实验、心理统计实验、发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要将课程实验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相关实习。
本专业建立了十余家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类、学校类、企业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本专业培养所需。
本专业虽然非常重视实习、实践,但是规范化不够。虽然有实习大纲,但是大纲所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导致实习组织松散,不同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学类实习基地管理比较规范,学生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老师带教,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的实习管理则相对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行政管理,未能达到实习目的。
除此之外,实习大纲对于实习要求的规定过于宽泛,只有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形式,从实践情况看,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都是“优”。这样容易使得毕业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讨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积极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
很多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未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将是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3]对此,我校引进了神经生物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尝试从神经学、生物机制角度对于人类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已成立情绪心理研究所,开设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中医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与“心”是有机整体,“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躯体康健。这种观點为心理学的有效融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我院有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来可作为有效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特色”的尝试。
心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教育发生碰撞,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我院有教师开始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的关系,对比二者相似之处,尝试构建中医临床督导制度。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进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学时较多,学分要求高,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缺失仍是一个问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应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并付诸实践。
现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教师是课程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转变教学主体,让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教师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教学行政部门配合,完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内紧外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现行的“教学日历”制度强调时间、地点、讲授内容需提前报备,一旦报备再行更改的手续非常繁琐,这对于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有一定益处,但是也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部分弹性内容的实施与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强实习管理
对于实习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规范实习文件管理,实习大纲的内容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具体化、细化。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提出不同的实习要求,分类管理。第三,加强考核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时要注意量与质的整合,既要有数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第四,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光成,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1-32.
[2] 马利军,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6-68.
[3] 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9-5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