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啊,你慢些走

    摘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把节奏放慢,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慢阅读”教学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一课一得;注重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增长智慧;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含英咀华,在思考探究中体文悟道;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阅读习惯,解读文字背后的信息。

    关键词:初中语文;慢阅读;教学策略

    现在的语文课显得有些急躁,特别是公开课,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讲究大容量、快节奏,各种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微课、音频、视频充斥课堂,导致学生没有深入文本,出现大量假阅读、浅阅读现象。这种快餐式阅读,往往蜻蜓点水,雁过无痕,学生毫无收获。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匹野马,肆意狂奔。笔者不禁要呼吁:语文啊,你慢些走!

    “欲速则不达”。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节奏放慢,进行慢阅读教学。如何开展“慢阅读”教学?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结合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一、有舍才有得

    一篇课文,要教的东西很多。只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确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必然使学生无所适从,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主张“一课一得”,他认为学生在一堂课上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联”,日积月累,则聚沙成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大谈乌台诗案,接着指导划分朗读节奏,然后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学习文章写景的手法,品味文中写景的句子,最后还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课文。课堂容量相当大,教师忙着赶进度,导致很多教学环节无法深入,课堂效率很低。

    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比较浅显,注解也比较详細,并没有把大量时间花在翻译上,而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欣赏描写月景的句子,体会写景的妙处。接着,他话锋一转:“这么美的景色,他是和谁一起欣赏呢!”

    生:跟张怀民。

    师:那他为什么不跟别人一起欣赏呢?

    生:因为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他们两个都是“闲人”,正因为“闲”才有空去欣赏月色。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真的很高兴吗?

    生: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体会到,诗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很开心,而是嫌自己太闲了。作者的心情很矛盾,他是多么希望自己是不闲的!

    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接着老师又拓展到了贬谪文化,如欧阳修、柳宗元的经历和作品等。这样的处理就很好,从文言到文化,放慢了节奏,让学生从枯躁无味的文字中体会到了复杂细腻的情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坐看云起时

    课堂要有预设,但要更注重生成。而生成是最有价值的,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更能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生成能使教学节奏无形中变慢。教师利用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在互动中增长智慧,在碰撞中领略“看天上云卷云舒”的美好语文世界。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窃读记》,学生在了解了“我”两次窃读经历和窃读的方法后,很容易地找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句“人是要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更是在爱中长大”。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第二次窃读经历的确表现了‘在爱中长大的主题,而第一次却只有恨,这不是和主题相矛盾吗?”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教师意识到了这个生成问题的价值,肯定了学生的提问:“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但他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慢慢阅读,深入思考。

    师:既然和主题相矛盾,那第一次窃读经历能不能删去呢?

    生:不能删去。

    师追问:为什么不能删去呢?

    生:第一次经历也是写窃读,体现了自己爱阅读的特点。

    生:这样文章情节显得波澜起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第一次经历表现了老板的势利和冷酷。

    生:前后两次对比,用书店老板的势利和冷酷,反衬出店员的细心和善良,进而表现出“也是在爱中长大”这一主题。

    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第一次窃读经历是为第二次经历做铺垫的。生成的问题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无声胜有声

    课堂阅读教学需要安静的环境,作品的解读与赏析,需要安静的氛围。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它需要在安静的阅读环境中慢慢习得,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细读文本,含英咀华,在安静的思考探究中体文悟道。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又是分角色朗读又是课本剧表演,一节课热热闹闹,但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另一位教师则不然。因为《变色龙》一文比较长,他用默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清变色龙的几次变化。课堂显得很安静,但学生的阅读效率很高,很快掌握了小说的情节。接着让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阅读,着重让学生体会“变”的过程,揣摩每一次变化的神态和语气。他让多位学生模仿变色龙的语气进行朗读。通过比较,深刻体会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对奥楚蔑洛夫“什么在变,什么是不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学生从比较阅读中学到了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四、捻断数茎须

    “捻断数茎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仔细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有很多文章,学生读后往往觉得没什么可读,觉得自己都懂。教师要放慢节奏,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解读文字背后的信息,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种修辞,一种手法,甚至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值得仔细推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文末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作者为什么写用手“走”呢?

    生:因为他腿断了,不能用腿走。

    师:那他的腿为什么断了呢?

    生:因为窃书被丁举人打的。

    师:那用手“走”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生:表现丁举人的残暴。

    生:突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生: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做铺垫。

    一般到此为止,大多数教师也能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信息。但这位老师追问道:“那把‘走换成‘爬字怎么样?”学生一下子愣住了,想了一会儿说:“不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爬”字是四肢着地。

    生:因为那样有辱读书人的面子。

    生:因为“走”可以挺起身子,抬着头。

    生:因为孔乙己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

    师:是呀,即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却仍然要保持读书人的自尊。这就表现了孔乙己的清高、倔强的性格。

    从一个字入手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运用背后的深意。

    张文质教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慢慢地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是需要土壤、阳光、水分和等待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在“慢阅读”教学中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8.

    【本文为三明市级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慢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KT-1657】

    作者简介:罗祥炼(1972— ),男,福建省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

    汪建红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

  • 被拔高的羊

    胡明宝一只公羊在狼的襲击中,利用智慧成功将狼击退,保全了所有的羊,因此,被羊村全体成员奉为英雄。成了英雄的羊,被各羊村请去做巡回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