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高妍
[摘 要] 自互联网普及以来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重要介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无不在互联网的浸润下发生了改变且越发融为一体。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此提供政策优惠支撑,而各大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孕育母体首当其冲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以创新创业课程为表现形式的理论支持。在“互联网+”为各实体经济在信息化社会中寻求突破点的背景下,立足“互联网+”,为大学生寻求创业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上的问题,最后,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路径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54-01
在AR、VR、区块链等硬核技术出现的今天,“互联网+”的概念已经不算新奇,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应该有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与能力。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平等、开放、协作、共有等特质,所有“互联网+”产业都应该外在地表现为一种运动过程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互联网+”代表着传统行业的低效率困境有极大可能得到解决,也意味着在这样的境域下各行业对效率和质量即专业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体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上也是一样,高校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对创新创业课程路径有责任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构想。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顾名思义,创新创业教育即是在创业教育中加入创新理念,将创新性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具体来讲,以拥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对象,通过特殊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包括突发状况和创业日常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试着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一个定义:创新创业教育即一种培育目标受众创造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概念。暗含着这样一种操作要求,即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中,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现实需要,都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也就是说融入当今“互联网+”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把创新放在了比创业更高的位置上,创新性依然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当今人才或者说成功人士的竞争在智力上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大,最核心的竞争往往取决于创业者的“金点子”,即创新性。所以在进行创新课程计划时应该将创新性作为重要理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含金量不高
与我国教育创新课程实际需要的高专业性人才要求相悖的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倾向于一些概念性的心理学灌输,这些内容实际上脱离了专业概念,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是立足于各领域专业知识,以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知识型创业为目标,如一些创业沙龙、创新设计项目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抛弃传统的主要依靠教师引导的观念,应激励参与者通過自己的理论学习、创新思维,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层
我国实际的创业课程多以高校讲座、作品比赛等形式出现,虽然有些高校创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辅导中心,实际上并未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任何可行性操作建议与引导,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实质内容且教学框架并未做到与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关于教师的安排上,一方面校方可能出于无奈缺少具备足够创业经验的教师来教授教育课程,也从侧面表明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轻视与缺乏。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更多的是基于提高学校就业率的现实要求,而非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具有潜在创业需求的学生的角度认真开展这样的课程。
三、促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政府带头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应该规范“互联网+”行业的不法行为,针对一些不法商贩,政府应该首先起到规范与教育作用,考虑到学生创业理念缺乏法制规范的现状开展一些教育活动。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培养出注重效率、全面、高素质的创业者为目标,在教学安排、课程保障、教师聘用等方面,立足于时代对互联网的高使用频率现实需求,以顺应时代行业需要为基准,为准创业者分段设置多层次、专领域的包括总体目标、分段目标和个体目标在内的要求,根据不同创业者的不同自身资源设置合适的、高效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比如说,对一些专业技术过硬的创业者应制定一整套“专家型培养方案”;而对一些领导能力较强的创业者,为其制定融资管理计划等。
参考文献:
[1]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6).
[2]刘颖洁.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