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节目是观众的“最爱”?
余顺智
衡量电视节目好坏有很多标准。导向正确、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节目是好节目;声画俱优、专业水准高的节目是好节目;好看的节目也是好节目,甚至可以说收视率高的节目也是好节目。从信息的角度来讲,好的节目一定是信息量大,特别是有效信息量大的节目。为了便于不同长度的节目之间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设立“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的概念。它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节目有效信息总量÷节目长度
综合起来说,好的电视节目是有效信息总量和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多的节目。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电视节目的有效信息呢?首先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量。电视节目说到底是第二性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因此客观事物本身信息的多少决定了电视节目的信息量,也决定了电视有效信息的量。这也是电视节目选题很重要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叙述上的逻辑性。题材确定后,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量就确定了,当电视工作者运用电视语言叙述客观事物的时候,如果逻辑性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观众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观众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少。第三是节目呈现的速度。在信息可以被接收的前提下,节目呈现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有效信息量就越少。因此电视节目一定要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避免拖沓冗长,没话找话说的现象。第四是节目与目标观众的对应程度。每一个电视节目都有它的目标观众,节目的定位越清晰,与目标观众的对应程度越高,相对于该目标观众来说,它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第五是节目的新鲜度。只有被感知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有些电视节目虽然受众理解上没有障碍,但是因为新鲜感不够,观众不愿意去接收,这样的节目尽管客观上有很多信息,但是从有效信息的角度看,其实是不多的。
电视节目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各种样式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规律。电视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两种语言来叙事的。我们可以把电视节目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纪实性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再现,比如纪录片;一类是解说性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表现,比如新闻;第三类是表现、再现相混合的,大部分电视节目属于这一类。再现类的节目画面传递的信息远比声音多,所以画面是第一位的,声音是第二位的。再现类节目的镜头拍摄和剪辑特别强调逻辑性,它要求画面的组合必须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要不然,这类节目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受损。与此相反,表现类的节目声音传递的信息远比画面要多,所以这类节目声音是第一位的,画面是第二位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关掉声音看电视新闻和不看画面听电视新闻的实验,后者接收到的信息远比前者接收到的信息要多和完整。因此增加表现类节目的信息量,强化文稿的逻辑性显得尤为重要。
上面是两种极端类型的分析,分析极端类型有助于厘清思路、说明问题。事实上大部分电视节目介于两者之间,它在信息方面呈现出来的规律也介于两者之间,换句话说,画面和声音都是承载电视节目信息的重要载体,对电视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组合进行叙述是不二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最大化。
观众看电视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电视内容,对这谁都不会有异议,因此提高节目的信息量,主要还得从节目内容上下功夫。说内容重要,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对某些电视节目来说,形式本身也能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别是以审美为重要诉求的节目,好的形式至少能够产生美学层面的信息。一些节目在形式创新以后,观众从节目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大大增加。当新闻节目由“新华体”播报方式向“说”新闻的方式转变后,观众除了接收到新闻本身的信息外,还能接收到主持人语言表情、面部表情、身体表情等多方面的信息;当我们长时间习惯于画面加解说的社教专题后,后来出现的纪实风格的电视片让大家发现,同样的事情在纪实性的电视片中,还有许多弥漫着生活原生态的、原先被忽略的细微信息。
形式最重要的功能是承载内容,理论上每一种内容都有最合适的形式,找到最合适的形式,可以把内容尽可能多地传递给目标观众。换句话说,好的形式可以使内容的有效信息最大化。
观众是“贪得无厌”的非正式群体,节目创新是他们永远的要求。从心理学和信息理论的角度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因为同样的东西不断重复后,人的大脑皮层会倾向于拒绝接收这方面的信息,所以节目再好,如果没有新意,节目信息就不能转化为有效信息。节目的创新有几种,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三是内容和形式全新的整体创新。三种创新都能刺激观众的接收兴趣,提高节目的有效信息量,不过从持续时间来看,形式创新的效果较差,内容创新的效果较好,当然包含新内容与新形式的整体创新,效果最好。
(作者单位:衢州广电总台)
衡量电视节目好坏有很多标准。导向正确、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节目是好节目;声画俱优、专业水准高的节目是好节目;好看的节目也是好节目,甚至可以说收视率高的节目也是好节目。从信息的角度来讲,好的节目一定是信息量大,特别是有效信息量大的节目。为了便于不同长度的节目之间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设立“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的概念。它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节目有效信息总量÷节目长度
综合起来说,好的电视节目是有效信息总量和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多的节目。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电视节目的有效信息呢?首先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量。电视节目说到底是第二性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因此客观事物本身信息的多少决定了电视节目的信息量,也决定了电视有效信息的量。这也是电视节目选题很重要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叙述上的逻辑性。题材确定后,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量就确定了,当电视工作者运用电视语言叙述客观事物的时候,如果逻辑性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观众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观众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少。第三是节目呈现的速度。在信息可以被接收的前提下,节目呈现的速度越快,单位时间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有效信息量就越少。因此电视节目一定要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避免拖沓冗长,没话找话说的现象。第四是节目与目标观众的对应程度。每一个电视节目都有它的目标观众,节目的定位越清晰,与目标观众的对应程度越高,相对于该目标观众来说,它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第五是节目的新鲜度。只有被感知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有些电视节目虽然受众理解上没有障碍,但是因为新鲜感不够,观众不愿意去接收,这样的节目尽管客观上有很多信息,但是从有效信息的角度看,其实是不多的。
电视节目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各种样式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规律。电视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两种语言来叙事的。我们可以把电视节目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纪实性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再现,比如纪录片;一类是解说性的,节目呈现的方式是表现,比如新闻;第三类是表现、再现相混合的,大部分电视节目属于这一类。再现类的节目画面传递的信息远比声音多,所以画面是第一位的,声音是第二位的。再现类节目的镜头拍摄和剪辑特别强调逻辑性,它要求画面的组合必须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要不然,这类节目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受损。与此相反,表现类的节目声音传递的信息远比画面要多,所以这类节目声音是第一位的,画面是第二位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关掉声音看电视新闻和不看画面听电视新闻的实验,后者接收到的信息远比前者接收到的信息要多和完整。因此增加表现类节目的信息量,强化文稿的逻辑性显得尤为重要。
上面是两种极端类型的分析,分析极端类型有助于厘清思路、说明问题。事实上大部分电视节目介于两者之间,它在信息方面呈现出来的规律也介于两者之间,换句话说,画面和声音都是承载电视节目信息的重要载体,对电视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组合进行叙述是不二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最大化。
观众看电视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电视内容,对这谁都不会有异议,因此提高节目的信息量,主要还得从节目内容上下功夫。说内容重要,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对某些电视节目来说,形式本身也能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别是以审美为重要诉求的节目,好的形式至少能够产生美学层面的信息。一些节目在形式创新以后,观众从节目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大大增加。当新闻节目由“新华体”播报方式向“说”新闻的方式转变后,观众除了接收到新闻本身的信息外,还能接收到主持人语言表情、面部表情、身体表情等多方面的信息;当我们长时间习惯于画面加解说的社教专题后,后来出现的纪实风格的电视片让大家发现,同样的事情在纪实性的电视片中,还有许多弥漫着生活原生态的、原先被忽略的细微信息。
形式最重要的功能是承载内容,理论上每一种内容都有最合适的形式,找到最合适的形式,可以把内容尽可能多地传递给目标观众。换句话说,好的形式可以使内容的有效信息最大化。
观众是“贪得无厌”的非正式群体,节目创新是他们永远的要求。从心理学和信息理论的角度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因为同样的东西不断重复后,人的大脑皮层会倾向于拒绝接收这方面的信息,所以节目再好,如果没有新意,节目信息就不能转化为有效信息。节目的创新有几种,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三是内容和形式全新的整体创新。三种创新都能刺激观众的接收兴趣,提高节目的有效信息量,不过从持续时间来看,形式创新的效果较差,内容创新的效果较好,当然包含新内容与新形式的整体创新,效果最好。
(作者单位:衢州广电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