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堡寨式民居模式及其更新研究
王斐 李世芬 赵嘉依
摘要:刘家寨是北方少有的堡寨式村落,如今相当多的民居已破败甚至消亡。当地居民的自发性更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因此,对其更新性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以类型学的方法对整体村落形态进行梳理、归纳,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典型民居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分析其建筑、艺术、营造、经济等各项价值,进而以图解分析等方式对其空间模式与更新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民居发展中的价值认知和有效传承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刘家寨 堡寨式 空间模式 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30-04
引言
冀南地区的传统民居资源十分丰富,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了很多,但是大多为与北京四合院形制相似的传统民居,堡寨式的民居较为罕见。刘家寨坐落于邯郸市的西部山区,栖身太行山脉之中,整体村落保存较为完整且风格鲜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一、古村简况
刘家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北部的偏城村(如表1),较为遗世独立,因而其整体大致保留下来。刘家寨的最终形制是逐步形成的,据《涉县地名志》所载,偏城村原分为三片,东、西两片称东岗、西岗,中间为寨子,有牛、马、王、陈和罗姓等家族居住。约宋末元初,刘姓从山西辽州迁来,渐成旺族,形成如今刘家寨的雏形。罗、刘两姓均居于寨上,后罗姓绝嗣,刘姓便将寨子四周筑墙,并设东、南、北三门,俨然一处小山城,故改名曰“永安寨”,因其主人姓刘,人们又常称其为“刘家寨”。
刘家寨作为移民村寨,在建造之初就考虑了防御功能,从而保存下来的石碑砖刻、雕梁画栋等既有明、清古韵,又有近代的气息,刘家寨建筑十分精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格,如寨中保留的著名的进士府、将军府等即是其鼎盛时期的证明。
二、村落空间模式解析
(一)村落规划及其特征
1.点一门户节点及其序列:笔者首先将门户体系抽象化提炼为“点”要素,继而依据其在整个序列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归纳、分类为起点与转换点等,从而达到详细研究其本质的目的。
“起”——对应于最外层的寨门。主要起到为整个空间序列定下基调的重要作用。作为起点与开端,决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除去一般性的通行性功能外,还具有心理层面界定空间内外的作用。“转”——对应于内层的各个次门。起到丰富内部空间序列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中,整个空间序列共包含6道门户,从南寨门开始,经过巷门、户门、月亮门、院门最终到达屋门(如表2)。主要探讨两方面对于空间序列的影响:一是门户之间的关系,包括距离、尺度、方向等影响因素。二是门户本身,包括尺度、比例、形态、材质等影响因素。此二者最终会影响到此空间序列使用者的精神与心理感受。如各门之间相呼应而形成的建筑中轴线,体现出意欲营造的礼仪与等级秩序感;各个门的装饰细腻,体现了营造者丰富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
2.线一多义性的线性空间:笔者首先将线性空间体系抽象化提炼为“线”要素,为便于研究,依据在整个序列中的重要性将诸多元素进一步归纳、分类为两种类型,其一为道路体系,其二为建筑中的狭长空间。从而达到详细研究其本质的目的。“承”——实际涵义为承上启下。主要起到承接上级序列与引导下级序列的过渡性作用。多义性表现在其具有的连接、缓冲等多重作用。在本案中,类型之一的道路体系,四通八达且等级明确,因而其序列具有较强的丰富性,继而影响到人们对于序列空間的视觉与身心感受。类型之二的狭长空间包括厢房与正房的间隙空间等,探讨围合空间界面的特性对于空间序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宽比(D/H)的大小与空间封闭性强弱的关系,最终体现对于人类活动的社会性与公共性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如表3)。
3.面一多样化边界及其表情:笔者首先将面状的边界体系抽象化提炼为“面”要素,继而依据其在整个序列中的重要性将其进一步归纳、分类为人工式与自然式,从而达到深入其本质的目的。
“合”——体现在整个寨子的边界界面。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收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不能断然截止,而要进行适当的强化甚至升华,因而需要强有力的元素来担当该角色。围合整个寨子的边界面状要素——城墙与自然式的护壁等,将其与外界严酷的大自然及其他敌对力量相隔离,兼具防御、防灾等保卫性功能,因而其对外的表情表现为简洁与冷漠。但是为了增强亲和力和自然感,在选材与建造方面较为考究,多为自然块石的自由堆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表4)。
(二)建筑类型解析
1建筑风格及其特征:本文选取笔者精心调研的两户民居(一号民居、二号民居)进行详述,从类型学1的角度来看,两户民居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笔者在此按类型学方法将刘家寨民居分为以这两户民居为代表的两种类型,从而方便对其进行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
第一类:大致建造时间为20世纪上半叶的清末民国时期。主要代表有格格府、将军府等,表现为西洋、晋商两种风格或这两种风格的折中(如表5),同时此类也是刘家寨中保留较为完整的民居类型。
一号民居概况:由于时间、材料等原因,该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无实质性破损。现为两位老人居住,生活空间大致位置未做改变而继续延用原有格局,只是局部加建辅助空间等。另外加建侧院作为储藏空间(如表6)。
第二类:大致建造年代为17世纪后半叶的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年代较远,因而多破败,保留较少,大多为一级保护等级,代表民居如进士府等。风格特征表现为:整体结构为抬梁式的中国传统木构架,大挑檐的青瓦屋顶,围护部件薄且透,一般为传统木雕的门扇,装饰为木雕或彩漆喷绘。
二号民居概况: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因此局部破损较为严重,如前院几乎荒废(西侧厢房已完全坍塌),偶作仓储使用。建筑构件如门窗隔扇、木柱等均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场景保存度较高。构件均有破损且住户的保护意识淡薄。现为两位老人居住,儿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回去小住。房屋改扩建规模较大,作为主要生活空间的后院为后期加建。
西洋风格:于1 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此风格。主要是受当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其特征表现为:建筑某些部位具有西洋建筑的特征,如入口门洞为砖拱形式,屋顶山墙有山花,墙体有凸出的壁柱等。细部较为繁复,有多层且细密的线脚,装饰为具有西洋寓意的墙面雕饰。
晋商风格:其形成原因之一是地域性原因——地处晋、冀交界,之二是历史原因一外来迁徙导致的文化交融。其特征表现为:院子的形制与比例与晋地民居相近,墙体质朴、厚重、简洁,砖块尺度大、颜色为土黄。屋顶大多为平顶或小出檐的缓坡瓦顶。装饰大多为晋地风格的砖雕。
2.展居原型及其拓扑演变特征
刘家寨民居整体上是在北方民居的原型——北京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异化,有传承,有发展(如表7)。整体从精神内核上看是延续的,但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如材料来源、建造工艺等而造成了一定的差异性。
三、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寨的一些院落分给偏城村缺屋少房的群众,由于经历了战乱,许多房屋呈破败之势,具体表现为部分民居的厢房或正房只留存下结构框架或完全倒塌、公共建筑废墟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整体风貌:
刘家寨内民居破损严重。界面如墙、地等随着时间而逐渐被侵蚀,石头圆滑而不生硬,具有原生感,不是矫饰、符号化的布景模式,场景保存较好,人为破坏小,如随处可见的练功石、上马石、拴马石、磨盘、石狮子等石刻。这些石刻见证了刘氏一族曾经勤奋练习、勤劳耕作的历程,具有一定的精神寓意(如表8)。
(二)建筑单体:
刘家寨内的建筑不仅在建筑形式、材质及其组合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价值,而且由于历史悠久,多个年代的建筑均有留存,因此堪称北方堡寨式民居的建筑宝库(如表9)。
1.屋顶形式多样。
形式极其多样,不只是简单的坡顶与平顶,而是坡顶还根据不同的起坡坡度或挑檐程度分为多种具体形式。甚至有拱顶,考虑可能受到了當时西洋文化的介入。
2.建筑材质多样
由于材质的颜色多样而形成了丰富的组合,主要色彩有白、灰、黄、蓝四种,材质种类有夯土、土坯砖、黏土砖、蓝砖、规整石块、不规则石块等。并且其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有整齐叠石、乱石堆砌等。
3.多样化装饰
有的利用建筑本身构件的美感形成装饰,如月梁、木柱等直接外露或门洞做成曲线的拱形等。有的利用材料的巧妙组合而形成装饰,如将瓦片堆叠成多种图案或将石头、砖、夯土等不同材质并置而形成丰富的效果。有的利用单独的装饰元素来形成装饰,如设置多种细密的线脚等。
四、更新研究
(一)整体村落更新
现今整体村落经过自主性较强的更新后,呈现出较为随意的状态。一部分民居未考虑到旧有建筑风格,只是跟随建造潮流,简单地满足了住户的功能性与经济性需求,此类多数为红砖结构、水泥抹面、红瓦坡顶等,甚至一些将房屋刷成纯度很高的颜色,缺乏美感。稍微讲究些的民居为白色瓷砖贴面,更新在整体布局上对于文脉的延续性未加考虑,建造均较为粗糙。
(二)民居单体更新模式
由于居民科学更新意识匮乏且单体层面操作较为容易,因此更新状况较为复杂且多样、问题较多。但不乏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1.营造技术更新
从结构与材料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构更新包括局部加固、替换等方式;材料更新包括选用与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修补,如为使构件的整体外观协调统一而用木质杆件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或用新材料进行覆盖式更新,如在老旧的梁柱上喷漆进行修复。
2.空间更新
主要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保留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改、扩建等。笔者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由新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的关系归纳出三种空间更新模式,包括:根据周围空间的空余情况,决定是横向或纵向进行加建;根据功能的分布情况,决定是否加建储物功能区或生活功能区;根据原有建筑的保留情况,决定是否在原来基础上局部修补或大程度的加建等。
3.基础设施更新
据笔者问卷调查得知,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虽已通路、通电,但总体较为陈旧。并且未能全天供应自来水,因此居民只能以水窖储水备用。上下水系统只能通过居民自主装配使用。因此更新应该注重相关设备在外观上与原有建筑的结合,注重整体性与美观性。
结语
刘家寨作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且较为罕见的冀南堡寨式村落,其民居保护与更新并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现状着实令人担忧。笔者基于调研分析,对刘家寨建筑的最本质层面的空间、建构等要素进行了探讨,意在探索住居原型,并为当地居民的建筑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唤起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并呼吁人们加强对乡土建筑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