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刍议

吕艳华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学生参与为基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实施要坚持提升参与全面性、注重参与层次性和保证参与连续性的原则,并从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参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协同性参与、强化校园文化的熏染性参与、运用网络媒介的辐射性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引导型参与和寓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型参与等多维度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105-0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其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因为大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主动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将难以实现、过程无法展开甚至方法流于形式;没有学生参与,就无法获得理解、达成思想共识。无疑,学生参与理应成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角。
一、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基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语境中的学生参与是指大学生作为主体行动上外显或思维、情感等内隐地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各种活动中,以实现其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建构与发展的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方法的实施、内容的认同、效果的显现都以此为基点。党中央也曾多次强调参与的重要性,习近平曾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2]。刘云山也强调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推动人人参与”,还要“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3]而担负着培育大学生价值观重要职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1.契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理性思维日趋增强、自主与权利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价值追求多样化、更加注重务实的自我理想与追求的实现。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来源的便利多样,打破了政府的信息权威,使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进行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与思考评价,而不再盲目地依附政府、学校和教师权威。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使得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展现出一定的自下而上的参与诉求,期望通过自主选择与参与达到自我提高,诸如在网上论坛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表达自己对时事政策、热点事件等的观点,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精神满足、净化心灵,热衷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关注道德模范评选、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等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的探讨便基于此,旨在立足于大学生特点,使其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并在参与中得到塑造和发展,提高思想品德、思维意识和素质能力。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的合理切入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种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实现更需要微观的视角,将其细化与落实。而从学生参与的视角来审视,是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的合理切入点。这是因为学生参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展开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组织者和教育者需要考量学生参与范围是否能全覆盖、参与积极性如何、参与行为能否持续、参与效果如何评价,也需要考虑一次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使得学生获得的是参与还是非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需求感受,必然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细微处入手、关注细节,根据不同大学生特点细化目标、分类施策,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破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困境的必要选择
相对于有关部门和各高校投入的力度和关注程度来说,学生参与度明显不足,存在着诸多困境。一是参与主动性不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存在诸如考试及格、顺利毕业、考研所需等務实功利的倾向,参与的自主性不够。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有刻板、抽象和枯燥等印象,主动参与的愿望不足。二是参与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而没兴趣或对自身影响不大的活动参与不够;另一方面,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社团干部等参与度高,普通学生参与度低。三是实质性参与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弊端,一些高校更多的关注参与活动的开展、参与人数与参与范围的多广;学生则常常把参与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把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作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结果必然是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收效甚微。因而,以学生参与为基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破除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基本指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则
1.提升参与的全面性
有效参与要求全体大学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参与。第一,全体参与。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是引发共鸣、形成认同的前提条件,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有效实施呈现正相关关系。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覆盖不同目标学生。第二,全过程参与。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阶段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了解教育内容并做出信息选择和认可、接纳,在认知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原有思想认识和品德;[4]外化阶段学生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它需要通过学生行为来直接体现;反馈检验阶段往往被忽视,其实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参与制约所反馈信息的有效程度。第三,全方位参与。全方位的参与要求不仅仅是身体感官等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行为、认知、情感的全部投入,杜威认为:“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5]正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通过课程讲授和各种活动创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让学生在各种感官刺激的参与中获得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内容的感性认识。还应关注学生思维参与的引导和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其在全身心参与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同身受的情感,最终产生较稳固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
2.注重参与的层次性
注重参与的层次性就是要层化分析不同学生个性需求、心理特点以及参与范围,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不同层次的参与方案。一方面大学生特点和需求具有层次性。大学生成长环境、性格爱好、思想素质、价值取向等具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特点。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划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需求。因而,要合理区分大学生不同需求和认知特点,才能有效激发其参与意识、引导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区分大学生范围的层次性。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据此开展工作的学生参与范围也不尽相同,具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面上指个体的参与,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的困惑和思想问题症结采取相对应的参与方式;中观层次上指不同的学生群体,针对某一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内容需要不同群体的参与,例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宏观层次上指全体大学生,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形势政策解读、大政方针等的宣传教育,需要策划全体学生的参与方式。
3.保证参与的连续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学生参与行为形成的动机、规律,在组织活动时整体设计,循序渐进,以保证学生参与是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过程。这是由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累积的渐进过程,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和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也不是一个单循环过程,而是环环相扣的持续循环过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情况做出有所变化的反复引导。一种信仰追求、理想信念或者道德规范能否在大学生心中生长并固定起来,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单方面或者单次教育活动所决定的,必须分步协调多种因素激发大学生内心的选择和确证。[6]因而,持续而渐进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并确保大学生的持续参与,方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养获得渐进式发展,并形成深层面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三、路径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的途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状态与效度都非单一因子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参与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会受到各异的条件制约,因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的路径理应从多方位、多角度着力。
1.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强化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必然要求学生的全程参与。第一,课中参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功利性参与需求,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的课程参与,但难免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识记和理论教条上,难以转化为信念信仰。针对此现象,要求教师在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苦下功夫,真正为大学生提供理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同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持续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第二,课后参与。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课后参与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课后学习由于其灵活性、自主性和适用性,可大力提升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利用率和行为转化能力。首先,实现高校网络课程共享。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网上教学资源,尤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各个知识点特别是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等,组织专家团队,精心制作模块化、专题化的短小视频,通过校园网共享,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点击。其次,增强课后实践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多种课外实践模式,任大学生自行选择、自主参与,学校负责监督控制和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协同性参与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是大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做好课程设计、合理运用马工程教材、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等工作,使其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协同,使学生在课程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要旗帜鲜明地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绝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天然赋予这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这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有担当有引导,将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贯穿到专业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专业课学习中提高认识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为伟大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意识与情怀。另一方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建设。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批立场坚定、专业精深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以各自学科与研究领域为依托建设通识课程,以课堂、讲座、网课及实践等多种形式呈现,扩大校园影响力与辐射面,吸引不同学科的学生参与其中,构建跨学科师生交流的新平台。着力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深入了解中国、理性认识世界。
3.强化校园文化的熏染性参与
校园文化一直被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学生参与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性和塑造性,发挥其独有的气质和品格,强有力地影响生活其中的每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一,构建立体型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体系。从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校刊、广播台等文化设施建设,到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校史陈列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再到精心组织各种吸引力、感召力强的主题文化活动,这样一个立体型的校园文化体系,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影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以及行为取向等无时无处不受着校园文化氛围的熏染,发挥润物无声的影响,充实大学生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其二,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报、校刊采编,校园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以及校园网等平台的建设,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员,增强文化参与性与感受性。
4.运用网络媒介的辐射性参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確规定:“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7]互联网和教育将实现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运用网络的强大辐射和信息沟通、交流互动功能,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此,应建设高校校园云媒体,形成集学习、资源、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学习交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打造优质的校媒群,形成品牌效应,定期向大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图片、视频、文字,信息传递更加直观、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培育优秀辅导员、高校理论课教师、骨干学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加大师生与生生精神碰撞与情感交流,构建不受时空的限制和平等互动的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空间,使学生更具有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收集大学生网络使用痕迹,分析大学生关注热点和网络使用习惯,从数据的系统采集和分析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生乐于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5.组织社团活动的引导型参与
施拉姆认为:“要使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发生重要的转变,通常就要从改变其珍视的团体的态度着手。”[8]事实也表明,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时,总会受到他所属群体的影响和制约,而参加某一社团的成员互相之间的认同性较高,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具有较强的自主自觉性。因而,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要有效运用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和互动性,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一方面,组建马克思理论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加入社团并参与社团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规范引导爱好型社团。通过规范社团规章制度、活动准则等,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融入社团活动之中;还可以选取符合社团目标、与成员需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比如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理论热点、政策解读、社会现实透视、国内国际局势等等,策划适宜的活动嵌入社团活动中,使社团活动的参与变为一次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参与。
6.寓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型参与
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寓于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使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遵守过程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过程,能更有效地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所不同的是,从学生参与的视角来探讨规章制度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凸显的理念是大学生是具有自我规定性的独立主体。在此意义上,要在高校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中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一方面,在制定、完善与评价各项规章制度中,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本校人文精神、核心价值、道德要求以及具体要求等,就如何把这些总体要求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广泛征集学生意见,经座谈、对话和交谈等达成共识。这样,不仅学生讨论制度制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而且由学生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执行,提升其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另一方面,在监督规章制度的实施中,要重视大学生的相互监督,并且定期收集大学生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3]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3.
[4] 刘新全.论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发生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01.
[5]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
[6] 林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6.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8]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31.
[责任编辑:庞 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