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李兰英
摘? ?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经过长期发展,井研县的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人才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力资源数量逐年减少,整体素质偏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乡村创业环境不优等。为此,需要加强人才引进,为乡村人才队伍注入活力;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涵养乡村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 創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12? ? ? ? ?文献标识码:B?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6.007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6-41-0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等,其中农村实用型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中的骨干力量。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井研乡村振兴人才基本情况
井研县大力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坚持“人才强县”战略,紧扣人才“引、育、管、用”,探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展“五个一”关爱活动、“五产业”技能竞赛、“百里产业环线”“牛人创业园”招贤才等工作。
由表1可以看出,井研县农村实用型人才总数不多,性别以男性居多,占比99.02%;学历水平以中专及以下居多,占比94.69%;年龄以31—50岁居多,占比60.04%。
二、井研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调查发现,井研乡村振兴还存在着一些人才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井研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乡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创业环境比较欠缺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一)乡村人力资源呈现“两低”
1.乡村人力资源数量逐年降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井研县农村人口逐年下降,整体数量逐年降低。2012年,井研县总人口416409人,其中农业人口320882人,城镇化率31.06%;2015年,井研县总人口410676人,农业人口314706人,城镇化率35.44%;2018年,井研县总人口401694人,其中农业人口294255人,城镇化率38.31%。可见,井研县农业人口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井研县乡村人力资源数量也随之不断降低。
2.乡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空心化、老龄化导致乡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井研县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每年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6199”部队,即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特别突出。同时,留在农村的少部分年轻人往往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水平偏低,这也导致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偏低,生产经营能力不强,接收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
(二)人才数量不足
1.新型职业农民不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就井研农村目前的状况看,以农业生产为主业,从事种植、养殖的普通农户只能叫做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包含着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等,他们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是农村中种植、养殖方面的能手,能够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但是从井研的现状看,种养大户、专合社、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其作用发挥也比较有限。
2.生产经营人才不足。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井研农村实用型人才中,大部分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公共发展以及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核心人才匮乏。比如井研杂交柑橘产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井研现代农业的一个典范,但是从井研柑橘协会会员的组成来分析,团体会员93个、个体会员30个,其中从事柑橘种植的会员119个,从事化肥、农药等生资经营的会员4个。就目前来看,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如果要发展壮大产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匮乏将会成为严重的瓶颈因素。
3.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目前,井研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人才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经销商等。以井研农业主导产业——柑橘产业为例,很多业主怀着一腔热情进入柑橘种植行业后,却面临着缺乏技术的困境。井研县农业局多经站现有工作人员四名,其中两名同志将在年内退休,无法为柑橘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乡镇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乡镇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在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作用发挥受到局限;行业协会中为业主提供技术的所谓“专家”,多是以推广农药、化肥等农资为目的的经销商,受利益驱使大,很难指导农户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所以,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很难长期支撑起井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三)乡村创业环境困境
1.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井研县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之城市或者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比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均衡,让农村人才有后顾之忧,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身到农业农村工作中去。
2.乡村人才待遇不高。通过了解,乡村人才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工资收益、生产经营性收益和服务型收益等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主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生产经营性收益,但从事农业生产面临着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特点,也面临着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考验,所以这一类人的收益具有不稳定性。而直接从事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人才更多属于工资性收入,其收入水平与周围的人相比并无优势可言,吸引力不足。
3.“离农”思想观念影响较深。我国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农业农村“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认知和“跳农门”的思想观念。“离农”观念导致农家子弟在对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向往的同时,对农业越来越陌生、对农村越来越嫌弃、对农民越来越疏离。因此,在高校求学的专业选择中选择与“三农”相关专业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选择了与“三农”有关专业的,在最后职业选择中很多人也选择留在城市,做与“三农”不相干的工作。乡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输送大量人才,而乡村自身发展却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
三、推进井研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人才引进,为乡村人才队伍注入活力
1.公开选招、聘用人才。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业主等各种途径,争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聘请高端专业人才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深化院校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从教师队伍中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农业高端人才投身农业农村管理,重点在农业、水利项目建设等方面,提高农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积极参加省市人才“双选会”,充分把握“学生”这一丰富资源,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招录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服务管理工作。
2.产业带动,吸引人才回流。通过产业带动,提供创业机会,吸引人才创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细化产业分工,不仅可以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把产业做大做强,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人才聚集的产业洼地,吸引更多人才汇聚。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百里产业环线”“牛人创业园”等重点项目进行人才引进回流。政府应该加强研究,通过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以奖代补等支持产业做强做大,促进产业园以更优惠条件吸引农民工、农民企业家、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就业。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3.打破壁垒,在交流中选才。提升上升空间,打破城乡壁垒、体制壁垒、地域壁垒,拓宽人才晋升渠道,加强人才流通。打通农业农村人才与党政干部的流通壁垒,鼓励党政人才与农业农村人才的双向流动;鼓励在编干部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到乡镇事业单位或者基层农业岗位工作的,可按照高一层级的专业技术岗位进行聘用;落实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加强对实际工作业绩的考察。
(二)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井研县要以农村实用型人才工作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農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培育具有就业创业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的农村实用型人才。
1.整合培训资源。县级主管部门要对培训资源进行梳理,有机整合,发挥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力,避免浪费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等机构为主体,以行政学校、农民夜校、网络资源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用“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让田间地头成为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实践锻炼的天地,就地孵化本土人才。
2.理清培训目标。一是培训对象重点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取,以“田园名农”为抓手,培养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经理人和乡村工匠等。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者、开拓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最具备产业化性质、最能凝聚智慧与力量的组织,也是技术传播最直接、普及现代科技最重要的组织;“田园名农”是农业产业发展树立的典型,为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职业经理人站在产业发展的延伸链条上,能带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这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抓好了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发展产业的关键,也就最有可能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培训范围要力争全覆盖,着重向贫困村倾斜。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地域产业和人才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在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成熟的农村实用型人才的作用,采用现场理论教学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贫困村等,要加大培训力度,采用普识性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与重点培训相补充、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统一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实现问诊式培训,提高培训整体实效。三是培训内容着重向农业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农业文化、创业创新和农场管理等主题集中。培训内容要具有时代性,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需要与社会形势需要。针对目前三产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把一些创新的理念与元素融入到培训当中,因地制宜选择培训内容,让受训者对新的农业发展理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理解。
3.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一是校县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引进专家开展讲座,可聘请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乐山市农业局以及乐山农科院等单位、部门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开办科技讲座等方式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化井研同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建立高校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组织农业人才每年定期参加高校专业培训,每3年参加一次轮训,提升队伍素质。同时,井研也可将有一定基础的现代农业园区等建立为高校学生实践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平台,也为基地注入新的科技动能。二是科学设计学制,灵活培养人才。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民自身素质高低不一,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必须根据农民自身文化、身体素质,结合农业生产特点,科学设计学制,灵活培训人才。三是行业参与,同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合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业行家”的作用,学用结合,培养专业人才。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本土专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组织到农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和参观,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要围绕项目,重点培养人才。
(三)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涵养乡村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
1.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保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乐业。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上下协调、功能完善、综合配套的农业农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三是营造氛围。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四是加大投入。按照《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进一步加大财政、人力等投入,提高硬件條件、师资队伍等建设水平。
2.完善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一是利用好信贷、保险、税收等政策工具,鼓励、引导和动员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工作的投入,不断拓宽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家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关的政策,落实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建设经营型、生产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平台。将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农业农村建设项目作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3.加强评价激励,鼓励创新创业。一是开展人才认定。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统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研究、制定、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明确认定条件、标准、程序和主体。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认定重点,兼顾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推进全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开展奖励激励。建立规范有效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推荐活动。创新政策、优化服务,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村实用型人才平等参与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完善小额贷款机制,解决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短缺问题;完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体系,增强适度规模经营抗风险能力;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传递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