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势在必行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今存在的一个社会现状,有研究表明,这一现状将在以后会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常活跃,生产力流动性程度愈来愈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较高的流动性和充分的活跃性,有利地发挥了我国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作用,也正因如此,才有我国的GDP逐年保持着较高程度的增强,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更进一步深入。然而,“老有所养”又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国以来,由于战争的结束,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人民得到了修养生息,人口呈快速增长,至七十年代,我国人口从四亿多急增至七亿多,二十年就快翻了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它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地增长,减轻了由于人口急增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但由于计划生育,又造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不平衡,至今,我国人口在逐年向人口老齡化发展,这种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就给养老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给已进入老年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绕。本文将作两个方面的分析:
1 从社会生产力的活跃和生产力的较高流动性来看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充分活跃和生产力的较高流动,至使绝大多数子女都远离父母而工作于外地(农村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基本上是老人守家,儿女都远隔千山万水外出打工),父母的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儿女们的无微照顾,父母若患有疾病,子女也难以顾得过来。如果父母患病,子女照顾三五天尚可,时间长了就难。用人单位也不可能长期养着一个孝子,人家要生产、要效益,否则就会亏损倒闭呀!我在单位退休办公室已工作了十多年,深深体味到这种忠孝不可两全的窘迫,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一旦老人生病,他们就犯难,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如若老人得的是小病,住院十来天,可能还好说点,而那些得了重病甚至得了绝症的,需长期治疗的老人,其子女就不知该如何办了,有的只好递上一纸辞呈回家为老人尽孝,可尽孝之余也又忧虑:医药费用在一天天上窜,工作辞了又没其他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子女上学等都成了头痛之事,也有少数不孝子女就干脆不管,这可苦了老人,这些老人只好两眼摸泪,忍受着病痛和孤独,也有个别老人却偷偷自杀。也有子女不在身边且又失去老伴的老人,因突发病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故,去年我所在小区就有两例是因突发病死在家中多日才被发现的,其中有一例是因腐烂发臭后才被邻居发现,这是养儿不能防老之原因一;
2 七十年代末,我国城镇居民实行了一胎制,独生子女居多,而这一批人的养老任务将更重
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将要赡养四位老人甚至更多,这样一来,就算常伴老人身边也会难以尽孝。要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人同时患病,就难以顾及,工作在外地的就更难。我就亲眼见过几家同时两位老人患病住院需照顾的,结果是老人痊愈了,子女因为劳累过渡而住院了,这是养儿不能防老的原因二。
有人会这样说,象以上情况,应该请人护理或交医院特护。言之有理,可时下多数打工在外的,从经济上来说,他们也只是维持家中正常开销,撇开医院特护不说(医院特护价格是很高的,一般家庭是难以负担),请人护理也不是很理想,请人护理要么是亲戚朋友家中有闲暇的人或是外面的钟点工,一般来说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这样做,因为这些人的照顾都难以达到病人的要求,若要达到那种亲情的要求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做到。另外,请人护理给子女加重了经济上的负担,经济收入高的尚可应对,收入低的就苦口难言了,可以说有的在外打工一天的收入还不一定付得起该付的护理费(护理费一般高于一般普工工价)。所以请人护理既达不到病人的护理要求,又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后面所说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局限性。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奉行“老有所养”,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也就是提倡孝道,也就是说子女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侍奉其左右,可而今,社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子女又怎么能因父母在而不远游呢?就从我所在的小区来说,儿女常伴老人身边的甚少,大都相隔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这些子女们最大的心愿是父母身体健康。愿望归愿望,总会有事与愿违的事发生。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中的矛盾,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解决呢?这需要我们日常从事这方工作的同志开动脑筋,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对策,使老人过的开心,子女在外安心。我是一位从事退管工作的人员,经过这些年的反复探索,综合比较目前各种养老方式,我觉得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现状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实行社会化养老将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什么是社会化养老?简而言之,社会化养老就是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社会化。
目前大体有三种养老模式,一种是家庭养老,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模式,主要靠家人或亲戚朋友照顾;第二种是机构养老,也就是我常说的去敬老院养老;第三种模式是居家养老。前两种模式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种模式它的条件是子女或亲戚朋友与老人住在一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当地;第二种模式,它要求老人有一定经济来源或子女经济条件较好,所以说这两种模式它只能适应于部分老人,而大多数老人用第三种模式养老,也就是居家养老模式,即社会化养老模式。
社会化养老模式就是把老人集中生活于社区,利用社会服务功能,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具体办法是:社区成立一个有力的服务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老人的生、病、危。
生:是指生活上,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机构中成立专门的护理队伍,工作人员象子女一样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作为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一定的服务培训,他们要具备爱老、尊老的意识,要有一定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病:在社区设立社区医院,方便老人就诊,有了社区医院,老人自身也就少担忧自己得病后不能及时救治,病人的护理,就是前面“生”中所说的那种护理队伍。
危:社区对上了年纪的老人要建立身体状况档案,了解各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社区要设立专门的电话问候制度,时常打电话问候,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易发时间段,工作人员要多打电话询问情况。另外,要求本单元老人之间串门问候,注意观察,不要互不往来,也可以每单元安排一个身体健壮的老人负责观察本单元的情况。同进还要请专家对老人进行自我急救教育,增强老人的自我急救意识和急救措施,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孤寡老人和重病老人家中装上监控器,以利及时发现病情,让病人得到及时抢救。
社区还要做的工作就是助、教、乐。
助:就是老人之间互相帮忙。若本社区能充分调动老人们相互帮助的作风,无形中会大大减轻社区工作中的压力。
教:就是社区可到外面请专家进行讲座,教老人一些普通的医学知识,教老人如何防病和自救,当自己或别人遇到危险情况知道如何处理,还要大力宣传科学的生活习惯。
乐:在本社区经常开展适合于老人的文体活动,开设健身场所、门球场、棋牌室、集体舞场,同时还可以与外社区联谊,丰富老人生活,活跃老人们的生活气氛。
象这种社会化养老,既不会让老人有离家的忧郁,又不会让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把父母放在这样的社区生活,子女在外是很放心的,子女闲暇之余抽空回来陪陪老人,平时经常电话问候,老人在这里生活也是有声有色。在这样的社区生活,老人会很开心,他们会感受到夕阳更红!
作者简介
彭航飞(1966-),男,湖南衡南,大专,政工师,思想政治。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常活跃,生产力流动性程度愈来愈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较高的流动性和充分的活跃性,有利地发挥了我国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作用,也正因如此,才有我国的GDP逐年保持着较高程度的增强,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更进一步深入。然而,“老有所养”又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国以来,由于战争的结束,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人民得到了修养生息,人口呈快速增长,至七十年代,我国人口从四亿多急增至七亿多,二十年就快翻了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它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地增长,减轻了由于人口急增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但由于计划生育,又造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不平衡,至今,我国人口在逐年向人口老齡化发展,这种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就给养老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给已进入老年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绕。本文将作两个方面的分析:
1 从社会生产力的活跃和生产力的较高流动性来看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充分活跃和生产力的较高流动,至使绝大多数子女都远离父母而工作于外地(农村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基本上是老人守家,儿女都远隔千山万水外出打工),父母的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儿女们的无微照顾,父母若患有疾病,子女也难以顾得过来。如果父母患病,子女照顾三五天尚可,时间长了就难。用人单位也不可能长期养着一个孝子,人家要生产、要效益,否则就会亏损倒闭呀!我在单位退休办公室已工作了十多年,深深体味到这种忠孝不可两全的窘迫,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一旦老人生病,他们就犯难,不知所措,一筹莫展,如若老人得的是小病,住院十来天,可能还好说点,而那些得了重病甚至得了绝症的,需长期治疗的老人,其子女就不知该如何办了,有的只好递上一纸辞呈回家为老人尽孝,可尽孝之余也又忧虑:医药费用在一天天上窜,工作辞了又没其他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子女上学等都成了头痛之事,也有少数不孝子女就干脆不管,这可苦了老人,这些老人只好两眼摸泪,忍受着病痛和孤独,也有个别老人却偷偷自杀。也有子女不在身边且又失去老伴的老人,因突发病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故,去年我所在小区就有两例是因突发病死在家中多日才被发现的,其中有一例是因腐烂发臭后才被邻居发现,这是养儿不能防老之原因一;
2 七十年代末,我国城镇居民实行了一胎制,独生子女居多,而这一批人的养老任务将更重
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将要赡养四位老人甚至更多,这样一来,就算常伴老人身边也会难以尽孝。要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人同时患病,就难以顾及,工作在外地的就更难。我就亲眼见过几家同时两位老人患病住院需照顾的,结果是老人痊愈了,子女因为劳累过渡而住院了,这是养儿不能防老的原因二。
有人会这样说,象以上情况,应该请人护理或交医院特护。言之有理,可时下多数打工在外的,从经济上来说,他们也只是维持家中正常开销,撇开医院特护不说(医院特护价格是很高的,一般家庭是难以负担),请人护理也不是很理想,请人护理要么是亲戚朋友家中有闲暇的人或是外面的钟点工,一般来说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这样做,因为这些人的照顾都难以达到病人的要求,若要达到那种亲情的要求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做到。另外,请人护理给子女加重了经济上的负担,经济收入高的尚可应对,收入低的就苦口难言了,可以说有的在外打工一天的收入还不一定付得起该付的护理费(护理费一般高于一般普工工价)。所以请人护理既达不到病人的护理要求,又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后面所说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局限性。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奉行“老有所养”,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也就是提倡孝道,也就是说子女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侍奉其左右,可而今,社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子女又怎么能因父母在而不远游呢?就从我所在的小区来说,儿女常伴老人身边的甚少,大都相隔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这些子女们最大的心愿是父母身体健康。愿望归愿望,总会有事与愿违的事发生。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中的矛盾,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解决呢?这需要我们日常从事这方工作的同志开动脑筋,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对策,使老人过的开心,子女在外安心。我是一位从事退管工作的人员,经过这些年的反复探索,综合比较目前各种养老方式,我觉得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现状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实行社会化养老将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什么是社会化养老?简而言之,社会化养老就是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社会化。
目前大体有三种养老模式,一种是家庭养老,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模式,主要靠家人或亲戚朋友照顾;第二种是机构养老,也就是我常说的去敬老院养老;第三种模式是居家养老。前两种模式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种模式它的条件是子女或亲戚朋友与老人住在一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当地;第二种模式,它要求老人有一定经济来源或子女经济条件较好,所以说这两种模式它只能适应于部分老人,而大多数老人用第三种模式养老,也就是居家养老模式,即社会化养老模式。
社会化养老模式就是把老人集中生活于社区,利用社会服务功能,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具体办法是:社区成立一个有力的服务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老人的生、病、危。
生:是指生活上,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机构中成立专门的护理队伍,工作人员象子女一样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作为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一定的服务培训,他们要具备爱老、尊老的意识,要有一定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病:在社区设立社区医院,方便老人就诊,有了社区医院,老人自身也就少担忧自己得病后不能及时救治,病人的护理,就是前面“生”中所说的那种护理队伍。
危:社区对上了年纪的老人要建立身体状况档案,了解各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社区要设立专门的电话问候制度,时常打电话问候,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易发时间段,工作人员要多打电话询问情况。另外,要求本单元老人之间串门问候,注意观察,不要互不往来,也可以每单元安排一个身体健壮的老人负责观察本单元的情况。同进还要请专家对老人进行自我急救教育,增强老人的自我急救意识和急救措施,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孤寡老人和重病老人家中装上监控器,以利及时发现病情,让病人得到及时抢救。
社区还要做的工作就是助、教、乐。
助:就是老人之间互相帮忙。若本社区能充分调动老人们相互帮助的作风,无形中会大大减轻社区工作中的压力。
教:就是社区可到外面请专家进行讲座,教老人一些普通的医学知识,教老人如何防病和自救,当自己或别人遇到危险情况知道如何处理,还要大力宣传科学的生活习惯。
乐:在本社区经常开展适合于老人的文体活动,开设健身场所、门球场、棋牌室、集体舞场,同时还可以与外社区联谊,丰富老人生活,活跃老人们的生活气氛。
象这种社会化养老,既不会让老人有离家的忧郁,又不会让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把父母放在这样的社区生活,子女在外是很放心的,子女闲暇之余抽空回来陪陪老人,平时经常电话问候,老人在这里生活也是有声有色。在这样的社区生活,老人会很开心,他们会感受到夕阳更红!
作者简介
彭航飞(1966-),男,湖南衡南,大专,政工师,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