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玢
摘 要:重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勇攀中医药文化高峰的信心,是目前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一)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角逐,步入了中医药院校这座“象牙塔”,在一项对中医药大学生报考专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基于学生择业因素,中医药院校农村生源要明显多于城市生源。来自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表现得朴实肯学,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农村生源学生想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家乡的医疗状况,学习动力足,学习毅力强。但不善于人际交往,敏感度比城市生源学生要高,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常表现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中医药文化过程中,常出现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面对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常感无从下手,加之中医药理论体系讲究大同,哲学理念明显、思维方法独特,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学多思的学习方法。
(三)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院校普遍存在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但男生职业发展前景要明显优于女生,除了家庭、社会因素外,心理素质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智力水平上相当,但男生心理素质优于女生,抗挫折、抗干扰能力强。女生特殊的生理构造及相对优越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备受老师、家长的宠爱与呵护,使她们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能悦纳自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生要长。
二、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初步“象牙塔”的适应性问题。中医药大学生自身角色的转换带来了相应的适应性问题。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个体将面临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医学知识的枯燥,加之中学阶段树立的“大学是天堂”的错误价值观,都给大学生带来了适应性问题。
(二)步入“象牙塔”的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社会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情感教育的忽视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致使“小皇帝”、“小公主”在步入大学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能正确处理自身需求与他人需求之间的关系,面对矛盾时,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处于“象牙塔”中的青春期问题。大学生活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期,是步入成年期的关键阶段,伴随自身生理的成熟,加之对医学知识的初步了解,对异性的好感产生的性意志、性理性不够完善;对自身及家长身体状况的担忧心理;对自己的相貌、体态不美而不能悦纳自我的心理;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压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心理等等。
(四)离开“象牙塔”前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部分大学生却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过于功利性、学习中的挫败经历、对浩瀚中医药文化的恐惧,导致学业方面的问题。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1)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每学期开展两次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使培训人员意识到自身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班级的重要心理防护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团体素质训练。每学期开展一次团体素质训练,通过团体协作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应变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信任和理解,提升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的能力。(3)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每学年举办一次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以“5 25”心理健康教育日为契机,实施“心理阳光工程”,举办心理情景剧展演活动,通过学生演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二)坚持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医药高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位置,将心理危机干预列为重点。通过量表等手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加强中医药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三)坚持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中医药大学生课时多,学业负担重,选择中医药学专业就是选择了吃苦耐劳、终身学习、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中医药大学生本科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公共基础和基础理论课程,加之现代中医药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仅靠学生阶段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而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也要求医学生要有高尚的医德。
(四)坚持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者的重要使命,是中医药大学生获得祖国传统医学瑰宝的重要保证。中医药学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注重学生临床经验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服务意识。
摘 要:重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勇攀中医药文化高峰的信心,是目前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一)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角逐,步入了中医药院校这座“象牙塔”,在一项对中医药大学生报考专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基于学生择业因素,中医药院校农村生源要明显多于城市生源。来自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表现得朴实肯学,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农村生源学生想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家乡的医疗状况,学习动力足,学习毅力强。但不善于人际交往,敏感度比城市生源学生要高,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常表现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大学生在学习中医药文化过程中,常出现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面对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常感无从下手,加之中医药理论体系讲究大同,哲学理念明显、思维方法独特,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学多思的学习方法。
(三)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医药院校普遍存在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但男生职业发展前景要明显优于女生,除了家庭、社会因素外,心理素质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许多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智力水平上相当,但男生心理素质优于女生,抗挫折、抗干扰能力强。女生特殊的生理构造及相对优越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备受老师、家长的宠爱与呵护,使她们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能悦纳自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生要长。
二、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初步“象牙塔”的适应性问题。中医药大学生自身角色的转换带来了相应的适应性问题。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个体将面临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医学知识的枯燥,加之中学阶段树立的“大学是天堂”的错误价值观,都给大学生带来了适应性问题。
(二)步入“象牙塔”的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社会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情感教育的忽视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致使“小皇帝”、“小公主”在步入大学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能正确处理自身需求与他人需求之间的关系,面对矛盾时,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处于“象牙塔”中的青春期问题。大学生活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期,是步入成年期的关键阶段,伴随自身生理的成熟,加之对医学知识的初步了解,对异性的好感产生的性意志、性理性不够完善;对自身及家长身体状况的担忧心理;对自己的相貌、体态不美而不能悦纳自我的心理;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压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心理等等。
(四)离开“象牙塔”前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部分大学生却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过于功利性、学习中的挫败经历、对浩瀚中医药文化的恐惧,导致学业方面的问题。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1)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每学期开展两次心理健康防护网人员培训,使培训人员意识到自身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班级的重要心理防护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团体素质训练。每学期开展一次团体素质训练,通过团体协作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应变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信任和理解,提升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的能力。(3)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每学年举办一次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以“5 25”心理健康教育日为契机,实施“心理阳光工程”,举办心理情景剧展演活动,通过学生演绎生活中的点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二)坚持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医药高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位置,将心理危机干预列为重点。通过量表等手段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加强中医药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三)坚持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中医药大学生课时多,学业负担重,选择中医药学专业就是选择了吃苦耐劳、终身学习、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中医药大学生本科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公共基础和基础理论课程,加之现代中医药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仅靠学生阶段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而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也要求医学生要有高尚的医德。
(四)坚持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者的重要使命,是中医药大学生获得祖国传统医学瑰宝的重要保证。中医药学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注重学生临床经验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人民,培养学生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