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明朝灭亡
任世江
关键词:农民战争,危机与威胁,明朝灭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20-05
部编教材第17课“明朝的灭亡”从三个方面陈述史事:官场腐败、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李自成进北京结束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但是明朝的香火又延续了十几年,史称“南明”。郑成功就是效忠南明王朝的大臣,他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为了光复明朝。最后,南明王朝被清军剿灭。李自成占领北京仅有43天,1644年5月1日清军进驻北京,9月顺治帝登基,清朝迁都北京。因此应该说是农民军与清军合力推翻了明朝,满族也是受明朝压迫,且最早提出推翻明朝,并先于李自成建立政权,完全归功于农民军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歌颂农民起义。一、1978年以来课程中的农民战争
自2000年以来,中学历史课程已经10多年不讲李自成起义了。初中教科书最多在课前引言中说一两句,实验课标的高中必修专题则没有古代农民战争的一席之地。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这个思路与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學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致,前面有陈胜吴广起义,后面保留李自成起义,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革”之后至2001年前,国家教育部(委)总共颁布了7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粗略统计其中对古代农民战争的教学要求,可以回味阶级斗争学说对历史学及历史课程的影响。1978年和1980年的大纲,农民战争有10多处,明末农民战争作为一节,开列3个子目10条要点,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不过如此。这可以理解,“文革”刚刚过去,尽管中共中央明确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历史学的清理工作尚未展开。1986年的大纲中,这10多处仍然保留,只是内容缩减,说明阶级斗争思维的惯性还存在。1980年代,学术界思想开始活跃,首先清理的就是对古代农民战争的认识,并且大体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民起义只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以后有关农民战争的专著几乎为零,有关文章仍不断深入反思过去的观念。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史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下,1988年的大纲只保留了秦末、汉末、唐末、明末4次农民起义。但是,1990年的大纲又全面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10多次农民起义贯穿成一条线索。这大概与那场政治风波有关。很快,两年以后的1992年大纲又删减到4个,退回到1988年大纲。产生这种极具跳跃性的变化,似乎与邓小平南行讲话有关,但更多的反映了大纲和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因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与学术发展开始拉开距离,不光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世界近代史的反差更大,以至于高考试题与高中教材唱反调,迫使高中教师阅读学术著作。而后,2000年大纲保留了“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以下没有要点。2001年颁布的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只有“陈胜吴广起义”,课程标准研制组也起用了另外一批人。这些变化反映了历史课程与政治气候的关系,以及大纲和课标编写人的学术认知。
歌颂农民战争,当然要掩盖农民战争的负面影响。其实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军的恶行很多,他们虽然与官吏、官军为敌,但杀富济贫、纪律严明的也比较少见,滥杀无辜可称残暴的却不少,典型如张献忠。1630年到1644年的14年间,张献忠带领的起义军纵横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数省,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做的就是大肆抢掠,然后纵火烧房,再就是杀人,凡是不愿意随军的全部杀掉。张献忠的队伍杀人成性,最令人发指的是残杀妇女,即使是年轻漂亮的女子,陪宿一夜后第二天也要杀。占领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初期,张献忠曾一度约束部下,但撤离前夕他不仅屠杀了全城居民,队伍中的四川人也被拉出来斩首。尽管长期以来历史课本歌颂农民战争,正面肯定张献忠起义,但是张献忠屠蜀的残暴并没有被川人忘却。如今川蜀有纪念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塑像和墓碑——秦良玉两次抵抗张献忠入川,在张献忠成都称帝后仍然坚持反抗;而寻遍四川重庆各地,没有人为张献忠造像立碑。那些颂扬张献忠的书籍和文章如今看来都是满纸荒唐,一文不值。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都是典型。课程内容选择农民起义,问题在于如何解读农民起义的作用。陈胜吴广的首义之功,古往今来都没有人否定;但是要说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那就是无视六国贵族群起的事实。过去课本的说法是,楚汉之争以前包括刘邦项羽都属于农民起义,之后性质就变了。其实,农民起义只能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最初造反的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但最后成功的不是他们。有压迫不见得就有反抗,没有组织领导的抗争不能成事;有组织有领导还要看领袖的素质和斗争的策略。宋朝的几次农民起义规模都不算小,清朝的白莲教起义规模更大,但都被镇压下去了。一个政权核心的内斗及官僚群体的贪腐和不作为,是自取灭亡,也是这个政权瓦解的前兆。全面介绍秦朝灭亡和明朝灭亡的各种因素,才能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独立思考,避免单一的立场。尽管明朝政府是被李自成直接推翻的,但是导致明朝灭亡绝不是农民起义一举之力。必须改变以往套路,尽管学生还很小,也要训练其全方位地观察历史。二、明朝的危机与清军的威胁
1571年,明朝与蒙古终于和解,此后九边军费逐渐下降,这时倭患也已绝迹。没有军费压力,又有张居正主持改革,大明王朝的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国库开始有了存银,最多时达400万两,北京粮库存粮可供8年食用。1582年张居正去世,19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这个皇帝心胸狭窄又热衷敛财,疑心病重又贪图安逸、沉湎酒色。他从23岁开始“怠政”,一方面不上朝也不批复奏章,另一方面挥霍无度。光禄寺主管皇帝的伙食,一年开支最高达到29万两白银。当时一个二品高官的年薪不过153两银子。据黄冕堂的统计,万历年粮价在5至7钱银两1石。① 1石大约折合现今120~150斤,价格不到一银两,29万两可以买到大约4000万斤米,大约是8万人一年的口粮。为皇帝购买的食物要比市价高出许多,因为宫里养着两万多太监,他们要加码找回扣,弄点儿油水。每个活着的皇帝都要为自己建陵墓,定陵是万历帝的陵寝,为此耗银800余万两。万历皇帝在位48年,前13年有些积累,后35年基本耗尽了帝国财富。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作为书名,意指万历中期已经显示出明朝气数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