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高校信息化工作问题初探
张丹东+马迎+赵志辉
摘 要: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信息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认知不足的问题,提出高校互联网络,从技术与合作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云时代;高校信息化;高校互联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9-02
互联网云时代临近,高校信息化工作应对互联网应用的准备不足。云时代的特点是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而不是局域网提供,规模化建设的效益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现出价值。
一、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校的现状是,无论学校大小,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向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是学校自主建设的。从校园网开始,到邮件、主页、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机房、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等等,几乎全部都是自行采购建设,自行维护。投入巨大而效率较低,信息化工作人员压力大、工作繁重而效果不佳。目前高校只有图书馆采购的资料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
出现这种与时代需求脱节的现象,主要是高校在信息化发展上的认知与社会上信息化发展存在差异。其实,高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认知并没有与社会上的认知有什么差异,跨行业的交流以及信息化工作人员本身对行业发展的关注决定了不可能发生这样明显的认知差异。然而,高校管理者、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决策者形成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所体现的认知,与信息化行业发展之间的差异,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困局及原因剖析
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超出了信息化工作本身的范围,甚至跨越了国界。近期国际上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的大学也纷纷加入了国际上的几个不同的网络课程联盟,甚至国内一些著名中学也开始加入国际网络课程联盟,也有一些高校另起炉灶,准备建立由中国大学主导的网络课程联盟,并逐步发展到国际上去。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对中国教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这些项目提供了参与国际名校优质教学过程的廉价方式,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异的视角、相对的思维方式、冲突的结论都对家长、学龄青年、儿童产生致命的诱惑。由于国内对教育的行政化管理导致的决策集中和滞后,在中国目前并没有产生这种教育联盟的土壤,故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中国一流的大学,在短暂研究自行建设和领导一个联盟的可能性后,迅速决策,投入了国际教育联盟的怀抱。这种冲击,是单个高校,甚至是多个高校,乃至高校联盟短期内难以承受的,由于决策的外部化,这种冲击需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决策部委来承受和消化。
三、云时代信息化的突破
抛开管理决策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从技术和合作方面谈谈高校信息化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几个发展方向:
1.基于IPv6的高校互联网络
一个廉价、无阻塞的高校互联网络,是所有共享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各个高校间的网络互联技术基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是校园网的延伸。高校互联网络,是由高校联合发起,由赞助方提供网络设备,并提供高校间的互联光纤,各校接入该网络。接入设备启用 IPv6、BGP协议公告地址,即可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之所以基于 IPv6 协议,是因为 IPv6 不仅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开发网络领域的蓝海,可更好地推广并上线适用于IPv6 的应用。另一目标是避开 IPv4 这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可无障碍地为各互联高校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高校互联网络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流打开校际沟通的突破口,解决目前各高校业务部门之间因为网络带宽价格较高而导致的共享不畅的难题,同时也可以促成各高校信息技术部门在技术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与交流方面的校际合作。[1]
目前,高校互联网络已经有46所高校完成接入,已经在发挥作用。
2.促进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间的地区合作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北京海淀区的学院路地区自50年代开始,因建立了“八大学院”而闻名全国,至今已有15所高等院校坐落在这一地区。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这些高等学校的基本特点,多数高校都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这一模式已成为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的经典案例。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较于50年代以地域为核心的小规模教学资源共享,我们现在可以开展跨地区、跨省市,乃至跨国合作。改变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现状、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就成为互联网云时代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院路各校信息技术部门正在讨论开展网络课程共享、互认学分工作的步骤。
3.建设高校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近几年,各大高校均开始尝试建立高校共享的管理信息平台,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余所知名高校联合发起的创新盟校是其中翘楚。创新盟校以创建智慧校园为目标搭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发布的安装包供各大高校免费下载安装,且预置诸多校园基础应用,包括上网认证计费、迎新、离校、在校生、人事、校友管理,更有SNS、即时通讯、投票、日程等实用功能,同时拥有移动终端App,与大平台无缝对接的移动终端App,支持iOS、Andriod、Windows Phone,并且区分手机和平板(HD)版本。该平台在设计阶段即已实现全国统一身份认证、教育部数据标准、跨校资源融合、统一支付平台和开放API,是理想的高校共享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此平台将于2013年上线,开始推广工作。
4.建设高校共享的网络课程平台
网络课程是开放大学的标志性产品,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已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如2012年7月成立的北京开放大学就已实现了以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个趋势为高校之间迫切需要且已经出现了以共享为主要目的的网络课程平台。在云时代的背景下,借助高校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以TED公开课为模板,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络课程,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未来的重点任务。通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国民终身教育水平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5.建设高校共享的数据中心
在互联网的云时代,数据是一切信息工作的核心。目前,以清华、北大、人大为主的高校已完成本校内部的数字校园共享数据中心,该工作整合了校园内一卡通、网络认证、人事、科研、教学、财务等多方数据,实现整个数字校园中仅有一份数据,其他所有服务都通过LDAP或SSO技术实现与该数据库的对接与认证,这是高校信息化的一个巨大突破。数据整合完成后,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校信息化工作而言,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和突破口就是建设高校共享的数据中心,以实现各大高校跨地域共享机房、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提高建设的效率,降低硬件、软件投入成本,降低管理成本。
四、综述
应对云时代的准备,涉及技术、管理、运营、理念、组织等方面。这一部分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畴,只能点到为止,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同行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从而为高校信息化争取一些发展条件,就达到笔者的目的了。为了迎接云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关注互联网技术,提前为逐步联合的高校信息化工作做好技术准备;从管理上来讲,投入的资金、人员,如何分担,如何回报,各校能否达成合作意向,如何符合高校上级部门的拨款、审核制度,都是难题;可运营,特别是资源的使用方式、计费方式、支付方式将成为管理的核心,社会上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不包括人员,而高校的共享资源的管理者初期可能还是高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怎么计算人员的投入费用,会是个新的课题。理念需要更新,这种高校联合投入,按需付费获得资源,按照投入分红的方式,是否能够被高校的管理者接受,并通过高校管理者传递给教育管理者并被接受,是高校信息化突破小作坊式的独立建设、独立管理、独立维护方式的关键;同时,组织形式也会有所变化,一旦高校开始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联合组织进行决策,而决策又必须对参与高校有约束力,这也需要创新。
无论如何,高校接受也好,排斥也罢,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大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宋婷玉,赵志辉. 高校IPv6 免费互联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网络,2013(6):54.
[2]赵胜年.教学资源共享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学院路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若干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69.
(编辑:王天鹏)
摘 要: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信息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认知不足的问题,提出高校互联网络,从技术与合作的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云时代;高校信息化;高校互联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9-02
互联网云时代临近,高校信息化工作应对互联网应用的准备不足。云时代的特点是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而不是局域网提供,规模化建设的效益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现出价值。
一、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校的现状是,无论学校大小,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向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是学校自主建设的。从校园网开始,到邮件、主页、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机房、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等等,几乎全部都是自行采购建设,自行维护。投入巨大而效率较低,信息化工作人员压力大、工作繁重而效果不佳。目前高校只有图书馆采购的资料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
出现这种与时代需求脱节的现象,主要是高校在信息化发展上的认知与社会上信息化发展存在差异。其实,高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认知并没有与社会上的认知有什么差异,跨行业的交流以及信息化工作人员本身对行业发展的关注决定了不可能发生这样明显的认知差异。然而,高校管理者、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决策者形成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所体现的认知,与信息化行业发展之间的差异,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困局及原因剖析
云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超出了信息化工作本身的范围,甚至跨越了国界。近期国际上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发展势头迅猛,国内的大学也纷纷加入了国际上的几个不同的网络课程联盟,甚至国内一些著名中学也开始加入国际网络课程联盟,也有一些高校另起炉灶,准备建立由中国大学主导的网络课程联盟,并逐步发展到国际上去。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对中国教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这些项目提供了参与国际名校优质教学过程的廉价方式,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异的视角、相对的思维方式、冲突的结论都对家长、学龄青年、儿童产生致命的诱惑。由于国内对教育的行政化管理导致的决策集中和滞后,在中国目前并没有产生这种教育联盟的土壤,故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中国一流的大学,在短暂研究自行建设和领导一个联盟的可能性后,迅速决策,投入了国际教育联盟的怀抱。这种冲击,是单个高校,甚至是多个高校,乃至高校联盟短期内难以承受的,由于决策的外部化,这种冲击需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决策部委来承受和消化。
三、云时代信息化的突破
抛开管理决策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从技术和合作方面谈谈高校信息化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几个发展方向:
1.基于IPv6的高校互联网络
一个廉价、无阻塞的高校互联网络,是所有共享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各个高校间的网络互联技术基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是校园网的延伸。高校互联网络,是由高校联合发起,由赞助方提供网络设备,并提供高校间的互联光纤,各校接入该网络。接入设备启用 IPv6、BGP协议公告地址,即可实现校际资源共享。之所以基于 IPv6 协议,是因为 IPv6 不仅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开发网络领域的蓝海,可更好地推广并上线适用于IPv6 的应用。另一目标是避开 IPv4 这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可无障碍地为各互联高校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高校互联网络可以通过数据的交流打开校际沟通的突破口,解决目前各高校业务部门之间因为网络带宽价格较高而导致的共享不畅的难题,同时也可以促成各高校信息技术部门在技术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与交流方面的校际合作。[1]
目前,高校互联网络已经有46所高校完成接入,已经在发挥作用。
2.促进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间的地区合作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北京海淀区的学院路地区自50年代开始,因建立了“八大学院”而闻名全国,至今已有15所高等院校坐落在这一地区。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这些高等学校的基本特点,多数高校都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这一模式已成为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的经典案例。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较于50年代以地域为核心的小规模教学资源共享,我们现在可以开展跨地区、跨省市,乃至跨国合作。改变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现状、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就成为互联网云时代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院路各校信息技术部门正在讨论开展网络课程共享、互认学分工作的步骤。
3.建设高校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近几年,各大高校均开始尝试建立高校共享的管理信息平台,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余所知名高校联合发起的创新盟校是其中翘楚。创新盟校以创建智慧校园为目标搭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发布的安装包供各大高校免费下载安装,且预置诸多校园基础应用,包括上网认证计费、迎新、离校、在校生、人事、校友管理,更有SNS、即时通讯、投票、日程等实用功能,同时拥有移动终端App,与大平台无缝对接的移动终端App,支持iOS、Andriod、Windows Phone,并且区分手机和平板(HD)版本。该平台在设计阶段即已实现全国统一身份认证、教育部数据标准、跨校资源融合、统一支付平台和开放API,是理想的高校共享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此平台将于2013年上线,开始推广工作。
4.建设高校共享的网络课程平台
网络课程是开放大学的标志性产品,互联网云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已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如2012年7月成立的北京开放大学就已实现了以网络教学为主、面授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个趋势为高校之间迫切需要且已经出现了以共享为主要目的的网络课程平台。在云时代的背景下,借助高校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以TED公开课为模板,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络课程,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未来的重点任务。通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国民终身教育水平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5.建设高校共享的数据中心
在互联网的云时代,数据是一切信息工作的核心。目前,以清华、北大、人大为主的高校已完成本校内部的数字校园共享数据中心,该工作整合了校园内一卡通、网络认证、人事、科研、教学、财务等多方数据,实现整个数字校园中仅有一份数据,其他所有服务都通过LDAP或SSO技术实现与该数据库的对接与认证,这是高校信息化的一个巨大突破。数据整合完成后,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校信息化工作而言,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和突破口就是建设高校共享的数据中心,以实现各大高校跨地域共享机房、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提高建设的效率,降低硬件、软件投入成本,降低管理成本。
四、综述
应对云时代的准备,涉及技术、管理、运营、理念、组织等方面。这一部分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畴,只能点到为止,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同行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从而为高校信息化争取一些发展条件,就达到笔者的目的了。为了迎接云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关注互联网技术,提前为逐步联合的高校信息化工作做好技术准备;从管理上来讲,投入的资金、人员,如何分担,如何回报,各校能否达成合作意向,如何符合高校上级部门的拨款、审核制度,都是难题;可运营,特别是资源的使用方式、计费方式、支付方式将成为管理的核心,社会上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不包括人员,而高校的共享资源的管理者初期可能还是高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怎么计算人员的投入费用,会是个新的课题。理念需要更新,这种高校联合投入,按需付费获得资源,按照投入分红的方式,是否能够被高校的管理者接受,并通过高校管理者传递给教育管理者并被接受,是高校信息化突破小作坊式的独立建设、独立管理、独立维护方式的关键;同时,组织形式也会有所变化,一旦高校开始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联合组织进行决策,而决策又必须对参与高校有约束力,这也需要创新。
无论如何,高校接受也好,排斥也罢,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大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宋婷玉,赵志辉. 高校IPv6 免费互联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网络,2013(6):54.
[2]赵胜年.教学资源共享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学院路地区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若干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69.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