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景促进动态形成

陈知镜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普及,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设身处“景”,促进学生扮演好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激情的效果。本文粗略谈谈我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巧妙创设情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置于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探究问题,调动了学生来自生活中的感受和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更深透彻了。如在“摩擦力”教学时,对于静摩擦力可作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学生难以领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用手握住瓶子向上提起,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瓶子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②为什么会向上运动?③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④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5)这个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⑥若瓶子越重,为什么我们手要握得更紧才能提起来?这样通过递进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分折得出结论。接着再让学生将两本书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然后向上提起书本一,书本二并没有滑落下来,而是随着上升,让学生分析书本二在上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及其方向。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从生活经验人手,创设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情景,问题就可以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迎刃而解,这也是物理,动态生成的最佳途径。
二、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灵感,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先演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小实验:将小灯泡接在两节串联的新干电池上,小灯泡发出了白光。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要让灯泡发出更耀眼的光,请问能把灯炮接到4节串联的旧蓄电池组(内阻较大)上吗?”学生叫开了:“不能连上去,会烧坏灯泡的。”“为什么会烧坏?”,“因为3v的电压就让小灯泡发白光了,连在8v的蓄电池组上,大大超过了灯泡的额定电压,肯定会烧坏!”学生的话似乎很有道理,“肯定吗?”,“肯定”,“好,我们来验证一下”,试着将灯泡接到蓄电池组上,发现灯泡不仅没烧坏,反而比刚才还暗了一些,学生就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不可能吧!通过上面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已经处于“愤绯”状态,急切想寻找原因,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学会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和启动点。
三、创设实验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魅力精心创设情景,把物理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感性信息,然后通过不断设疑,营造出强烈的问题场,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思考、分析,这样学生就能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动量和冲量”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取一颗玩具手枪用的塑料弹丸让学生观看,然后装入玩具手枪里,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枪口对着纸靶射击,弹丸射穿纸靶。接着假装再次装弹,并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移动枪口对着某一个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时,发现枪口所指向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躲避的动作。针对这一现象及时提出问题:①你们在躲避什么?②为什么要躲避?③弹丸为什么会击伤人?④空气中的气体分子运动速度高达10m/s,每时每刻都在撞击着我们最脆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⑤演示用弹丸打墙壁,发现弹丸被反弹,无法射进墙里,而子弹为什么能射进墙里?⑥炮弹为什么能穿透墙而炸毁房屋?⑦导弹为什么能穿进坚硬的坦克里并炸毁坦克?通过实验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产生兴趣,造成悬念,思索、交流、讨论,“动量”已自然形成了,而且对动量大的取决因素及方向性都有了明确的结论。
四、创设逼真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语言创设情景,显得枯燥、单调,且对于抽象、复杂的情景,仅凭语言是难以精确描绘出来,学生领悟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及微观、宏观世界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多角度刺激学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由于天体看不清、摸不着,而运动过程处理公式繁杂,以致学生觉得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复习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飞船发射、变轨、漫游和返回着落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①火箭升空过程,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受哪些力作用?②船箭分离后,飞船又处于什么状态?受力如何?③飞船进入近地椭圆轨道运动,处于什么状态?运行过程飞船速度、能量如何变化?④飞船从近地椭圆轨道怎么向远地圆轨道变轨?⑤飞船又是怎么返回地球的?⑥飞船在太空中重量、质量是否发生变化?⑦如果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⑧拓展:飞船在变轨上升过程中速度、动势能如何变化?又是怎么校正轨道的?这样通过多媒体再现飞船整个运行过程,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识障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多媒体技术超越时空束缚,实现远近、动静、虚实的转换;将所授内容由繁变简、由抽象变具体;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
五、创设冲突情景优化认识结构
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中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创设睛景,让学生本能的沿着固有的思路“犯错”得出结论一;然后从正确的切入点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分折得出结论二;让学生通过对比两个结论,发现相互矛盾,引发认识冲突,并质疑自己的前观念,激发学生寻找矛盾根源的内动力,得出产生错误的原因,重新确立正确观念。如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时,通过两学生“互拉弹簧秤”实验,得出定律内容,学生似乎也理解了,接着提出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①马拉车加速(减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哪个大?②马若拉不动车呢?马拉动车呢?⑧让甲乙两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已知甲同学力气、体重都更大,技巧也更好,结果是甲同学赢了,那么甲同学为什么赢了?学生还搞不清楚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都回答错了,且这些错误观念极其顽固的缠绕在学生的脑海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理解产生了极大的阻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让甲同学站在滑板上继续比赛,结果乙同学赢了,力气大的同学怎么会输了呢?这时学生开始注意到脚下,原来是被他们忽视的摩擦力在起作用,引导学生对甲乙进行受力分折,并得出:拔河比赛的输赢取决于摩擦力和拉力大小。再引导学生对绳子及人和绳之间的受力进行分折,通过条件对比,把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区分开来,这样学生对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马与车之间的受力情况。通过创设“冲突情景”,有效地优化了学生的认识结构,融会贯通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激发了所学知识的共振与互证。
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物理隋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有用人才。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