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富了民
50多年前,我们淌泥河村老一辈为了实现粮食增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在“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号召下,党群一心、因地制宜,把坡地平整成了梯田,带来了粮食大丰收。
“白战太阳夜战星,没有星星点马灯。一下干到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直到现在,这段描写父辈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顺口溜还一直在我们村流传。
如今,淌泥河村里的梯田层层叠叠,风景如画。除了要感恩先辈们的辛勤付出,我还感慨于时间的力量,也就是将近10年的步伐,我们这个村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休闲乡村。
新思路
这个自然村以前没有致富产业,人多地少、土地贫瘠,适合种玉米和核桃,乡亲们日出而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微薄。有“门道儿”的人都出去经商,大部分群众也出走家乡奔好日子。
包括我以前也在外面做生意,偶尔回到村子里,看到乡亲们和村庄面貌逐年萧瑟,心里挺不是滋味。
2014年,我们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随着乡村旅游热不断蔓延,我们父辈建设的旱作梯田景观成为附近许多人旅游必经打卡地,乡村旅游让淌泥河村致富有了新的思路。
想到家乡未来的前景,2015年,我放弃了在外的生意,决定回乡发展,后来经过大家推荐选举就任村党支部书记。
也就是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村党员李宏权带头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至今依然在营业,因为地道的农家味儿,游客爱吃,县城的人也经常来品尝,他的生意不错。
我上任后,配合县司法局建设了法治广场,群众休闲娱乐从此有了好去处,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活动,逐渐有了凝聚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经过多方努力和支持,在2018年开始修建卫生厕所,现在170多户全覆盖;2019年全村通上了自来水,卫生条件有了质的改变。
“村子要发展,必须先改变环境!”经过多次党员代表会的讨论和动员,轰轰烈烈的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打响了。拿着村集体经济发展赚到的钱,我们自己买了垃圾清运车,还给每户家里发放垃圾箱。党员干部带头干,全村男女老少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从“站着看”到“比着干”,欺街占道、污水横流、垃圾乱飞等问题被解决了,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眼睛看到的全是美景。
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景区在不断地修建和扩大,在景区务工成为乡亲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和景区管理公司协议后,我们村包括脱贫户在内共10人成了景区的“正式工”,在家门口就挣了钱。
2017年,淌泥河村被原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淌泥河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收入约180万,村内9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年经营收入约100万元,带动15户30名群众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1万多元,比2016年增长了近3000元。
李国贤正在观察农作物长势
自我改革
致富路上绝不落下一人。2016年,我们村有16户共43人脱了贫,这是包村单位党员干部们扎在扶贫一线辛勤付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结果,更让脱贫群众坚定了致富的信心。
随着旅游观光者越来越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发展的机遇,更是自我改革的深刻挑战。“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游客有更好的观光体验”成为我们必行的改革实践。我们以德治为基础,以家训家规为德治内容,以讲文明、讲卫生、垃圾不乱丢等为着力点,推动“五美庭院”行动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评选。把乡村治理、旅游示范村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通过志愿服务激发群众参与村级治理内生动力、投身文明实践。
这几年,乡亲们的改变很大,遇到游客问路会自信地用普通话沟通,花季,房前屋后村民自己栽植的鲜花盛放,成为梯田美景中的组成部分,这让游客游玩中总会发出“乡村生活真美好”的感叹。
为了能跟上景区发展热潮,增加村集体与群众收入,促进淌泥河产业振兴。我们村采用“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发展模式,2019年,我们积极与玉华酒厂合作为村集体定制红高粱酒及梯田人家粮食酒,年收益10万元以上。利用村集体资金,20年年底,我们村还投资成立了淌泥河村集体油坊,加工原生态菜籽油,目前已开始投产,村集体每年收益3万元。
好生态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招商的“金字招牌”,2018年,经过我的劝说,在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有志青年亢光明返乡创业,投资300多万元在淌泥河村建成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民宿,年收入40多万元。随着民宿的规模扩大,亢光明还雇佣我们本村乡亲做杂务贴补家用,这让许多在外打工的乡亲为家乡的大好发展前景动了心。
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来自西安的王先生和他的合伙人投资3000万元,在淌泥河村新建了一处高端民宿。作为第一位来淌泥河村投资经营民宿的外地人,王先生对淌泥河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乡愁? 初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村口广场上的标语。这些年,在配合景区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我们村突出“用景观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始村落面貌,先后实施了院墙、巷道、屋顶、玉米仓储、涝池、河道等民居改造工程。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间,见缝插绿、见缝插景。以农业学大寨、农耕文化为依托,完善“支农茶庄”“农耕体验”等项目功能,既保护传统又改造村落,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
2020年,经过向上级申请和审批,终于翻修了年久失修、环境差的村委会,环境舒适了,确实激发了我们村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回望这10年,我和我的乡亲们共同奔波奋斗的情景历历在目。从整治环境、改善村风、发展产业入手,村里到处都留下了我们劳作的脚印、坚守的身影。这10年,我们见证了淌泥河村由落后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10年,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年春天,我们在村集体200多亩流转地里种下了矮砧苹果树苗,小苗们将继续和其他富民产业一道,帮助村民们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淌泥河村变得更好、更美,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字整理/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