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方芳
摘要: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需要重视美育,在教学环节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美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滋养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努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将以美育人与以文化人统一起来。语文教材精选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一章章感人肺腑的小说都是文人大家的泣血之作,这些作品不仅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思考与表达,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美育内涵,更要让学生在美育的熏陶之中提升审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
(一)在诵读中读出美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诵读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读出美感首先需要语文教师能读、会读、乐读,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毅军老师在讲授《琵琶行》这篇文章时,曾诵读《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片段。王毅军老师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朗读将学生瞬间带入情境之中,学生仿佛与作者一样正倾听着琵琶女弹奏的美妙音乐。作者、读者、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堪称精妙。其次,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自由朗读、齐读、跟读、配乐朗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执教《神的一滴》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字逐句逐段认真诵读;接着通过齐读、对重点字词的推敲读,使学生逐步欣赏、领悟到瓦尔登湖的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们读出了语文的味道,发现了解读文本的密码。特别是在学习经典诗词时,给诗词配上合適的音乐抑或唱出诗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学习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笔者曾在班级举办诗歌诵读会,学生或原创诗词,或选择经典诗词配乐,或自带乐器伴奏,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不可言。美读,读出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读出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直上青天揽明月”的情怀,读出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旷达。
(二)在鉴赏中品出美意
叶嘉莹先生说:“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鉴赏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时,需要引导学生品出字词句背后的意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首词,它通过对长沙秋天景物的描写和对青年革命生活的追忆,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慨叹以及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体味出这首词的深层意蕴?新时代的高中生们能够从这首词中悟出什么,又有哪些独特的思考?笔者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探寻词人的人生意趣。学生们在诵读品味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为时代青年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才能“挥斥方遒”。“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从何而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得出从读书中来,从学习中来。接着笔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年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年青春搏击的能量。学生们不仅品读到诗词背后词人的匠心,更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与动力。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时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人生体验,不能用僵化的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想象与创造。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其中一篇《读〈伊索寓言〉》就读出了很多人不曾发现的新意。钱钟书先生不是直接引用故事情节来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而是通过寓言中的几个故事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将《伊索寓言》读成了“钱氏寓言”。语文课堂应是多元开放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插上美育的翅膀,让学生在诗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在文学的殿堂中涵养性情,在民族文化厚植的土壤中展现文化自信。
(三)在写作中创造美言
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侧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写作教学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往往被教师所忽略。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写作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师在启发学生发现、感悟、欣赏美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写作中的“灵光一现”,让学生在发现与体验中写出真情实感。生活处处皆语文,笔者曾组织学生去南京研学旅行,旅行结束后学生在文章中写道:“南京一行,唤醒了深藏于我心中的痛楚与振奋。夜晚,目不交睫,白天目之所及的画面依旧停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侵略者的马蹄践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脑海中回荡,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有些历史片段,即使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不能将其忘却,有些记忆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躯体里,不能忘怀。”学习苏轼《赤壁赋》时,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设计了写作题:《我读苏轼》。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每每读苏轼词,我都几近落泪。春天早已到来,夏去秋来,四季更替,往事如风,有些情感成为回忆,我们将放在心底,继续上路,而有些,哪怕逝去了,也依然鲜活在心里,念念不忘。”学生对美的感受被激活,创作灵感自然如源头活水,汩汩而来,正如苏轼所言,“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实践中都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进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
在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美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美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不断挖掘教学方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环节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字的旋律中起舞!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