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视角下大孩成长影响与协同育人策略
崔玉婕
摘要:伴随“二孩政策”的推进,二孩家庭的占比越来越大,两个孩子特别是大孩的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类教育协同作为、精准发力,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祖国繁荣育好人。
关键词:二孩政策 ?大孩成长 ?影响要素 ?协同育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当二孩家庭的占比越来越大时,如何保障两个孩子特别是大孩健康成长,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二孩政策”视角下,分析大孩成长面临的诸多影响,探究多方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二孩政策”对大孩健康成长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失衡
在独生子女政策阶段,大孩成为“心头肉”“掌中宝”,享受到祖辈、父辈的全部宠爱。到“全面二孩”政策时期,二孩的出现动摇了大孩的地位。家人都围绕二孩转,对大孩越来越忽视,这会让大孩出现心理落差,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自卑。在父母认知中,大孩应该谦让“二孩”,对大孩要求一下子变得严格起来,对于大孩产生的逃避甚至抵触情绪,简单地判定为不懂事。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虽然也想做出改变,但是苦于没有更积极、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往往会简单粗暴地采取打骂教育,如此做法不仅没发挥正向作用,反而起了副作用。大孩并不能从打骂中受到教育,明白自己的家庭角色及承载的家庭责任,反而会认为父母不再爱自己,而是更爱甚至只爱“二孩”,进而带来行为倒退、思想对立等不良后果。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托幼及小学教育是学生由自然化转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可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家庭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二孩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常态,多数学校(园所)还没有及时改进教育内容与方式,不能满足二孩家庭中两个孩子的教育需求。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更加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评科目,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音乐、体育、科技、劳动实践等非升学考评课程。这种缺失导致大孩的思想情感得不到科学引领,精神状态得不到疏导放松,更多地处在偏激的思想误区和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大孩受到社会舆论、家长偏爱、“二孩”撒娇等情形的刺激,容易发生偏差甚至逆反行为。
(三)大孩自身性格的制约
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面对新成员二孩的加入,不同家庭中大孩的反应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大孩都会排斥甚至敌视“二孩”。即使存在排斥甚至敌视情况,不同家庭中大孩的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封闭自我的大孩心事较重,看待问题往往比较悲观,消极的心理容易使他们走向极端。相反,性格开朗乐观的大孩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即便受到“二孩”的影响,在长辈、教师等引导下比较乐于接受“二孩”的存在,并且承担起作为哥哥或者姐姐的责任。所以,不同大孩个性的差异,产生心理问题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家庭中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分配给“二孩”,大孩要处处让着“二孩”,容易产生忌妒情绪,影响与“二孩”的亲密关系,并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并在某个时刻爆发。
(四)社会负面信息的侵蚀
在信息化社会中,社会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迅速,覆盖面也非常广泛。无论身边发生的,还是网络媒体中看到的、听到的,例如“十岁女童因父母更爱弟弟多次离家出走”“长兄因父母分配家产不均大打出手”等信息,隐含其中的不良信息都会对大孩的思想认知产生影响,导致大孩形成弟弟妹妹的加入是“弊”远大于“利”的错误看法。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孩对于“二孩”有不同程度的抵触甚至是敌视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正确地引导,日积月累就会对大孩的心理健康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二、“二孩政策”下需要健全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一)家庭要创造平等民主融洽的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大孩养成健康的心理。父母有意向生育“二孩”时,应该提前开导大孩,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征得同意后再生育“二孩”,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孩对“二孩”的排斥甚至敌视心理。作为父母,不应该过分地溺爱“二孩”而忽略对大孩的关爱,人为地给两个孩子和谐相处、亲密交往制造不必要的矛盾。幼小时期的孩子,普遍依赖父母。父母的冷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所以在“二孩”出生后,父母不仅仅要照顾“二孩”,而且要对大孩保持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让大孩继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谐的夫妻关系、榜样的示范力量,对大孩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意见,照顾对方和第三方的感受,遇到矛盾时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口水仗或者肢体冲突解决问题,可以给大孩树立优秀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缓解“二孩”加入对于大孩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胎政策下的大孩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品行引领和积极的心理干预,从而缓解因为“二孩”加入产生的焦虑感、挫败感。学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良好品行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各个环节。同时,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创设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及时的引导。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宣传“二孩”政策的推行背景、积极意义和二孩家庭的温馨画面,重点关注品行存在偏差、心理存在症结的大孩,因材施教地进行思想开导和行为纠正。例如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孩讲述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大孩乐于接受新的家庭成员,降低消极心理产生的概率。还可以组织有关“二孩”的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潜移默化地端正大孩对于“二孩”的态度。不仅如此,学校还可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或文体活动,陶冶大孩的思想情操,排解孩子内心的压力。
(三)大孩要自觉涵养感恩孝悌的品行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没有“二孩”时,大孩享受到来自祖辈、父辈及亲友全部的爱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面对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出自私自利心理,在压力下,容易变得脆弱。当家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时,他们通常会采取逃避责任、威胁家长等形式以达到目的。面对家中“二孩”,他们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不愿意与弟弟妹妹分享家中的资源和父母的关爱。父母应重视对大孩进行同伴交往培养,多带大孩去一些生二胎甚至多胎的家庭中,使大孩能够了解到家庭中多个孩子的生活状态,推动大孩從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多创造一些让大孩接触、照顾比自己年幼孩子的机会,并要求大孩主动承担家庭中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责任。在大孩遇到困难时,要善于鼓励大孩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与协助孩子解决困难,以此增强大孩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引导大孩理解与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促进大孩与二孩的友爱关系。
(四)社会各界要强化正面舆论和营造良好环境
为建构引人入胜的剧情,不少网络文章或影视剧会加入多个子女争夺家产、家长喜欢“二孩”、家长重男轻女、大孩欺凌二孩等情节,这些可能会误导大孩的价值观和家庭观。一些大孩没有认识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甚至是违法事件的严重性,可能模仿偏激行为。因此,应正确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在各类媒体上多报道一些大孩与二孩既合作又竞争的友爱相处事迹、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方法等,帮助大孩增强孝悌观念,增进亲情体验,培养感恩心态,树立独立、自强、团结、乐观的行为取向,努力将“大孩”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大孩与二孩之间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二孩政策”视角下,影响大孩健康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协同育人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的力量也是多方面的。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持续探索,不断优化,共同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祖国繁荣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