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教学设计为例谈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陈志刚 江田祥

    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7-07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对此,不少学者、老师纷纷撰文阐述各自的看法。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的探讨大多未能超越传统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这里笔者试从课程的视角,结合教学设计的要求,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经验课程观、目标模式理论。

    经验课程觀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认为只有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而是学生本身获得的某种形态的经验。它强调通过学生的“做”中学,在经验的获得与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发展自我的能力。①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单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特征以及学科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忘记后留下的,未来能够使用的技能、方法与态度。这与经验课程观强调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影响其发展的经验的认识几乎一致。可见,核心素养教育仍然秉承经验课程观。

    没有目标的改革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此次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课程目标的构建与达成,坚持目标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的编制设计与实施均须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学校教育应达成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②目标模式理论强调:课程设计以学生最终的具体学习行为表现结果为依据,学习结果目标的确立是课程目标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该理论意在追求效率,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与前七次课程改革相比,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特点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评价检测与教学实施均应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标准”要求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要有课程标准意识,以课标为依据去行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就是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来自于学科的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整体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其中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体现了学科的精神、意义。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遵循的就是目标模式理论。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表现水平层次的划分,实质是围绕具体行为目标展开的课程编制,以便于实施者、评价者对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

    二

    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思考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这要求教师熟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有两种样式,一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一是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后者。

    为什么不能基于教科书即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②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编写虽然根据课标的要求,但具体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或要求存在差距。原因在于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内容目标进行编写时,侧重于对具体历史史事的叙述与历史意义、影响的介绍,课本主要呈现的是学科的内容。至于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表述涵义,编写者很难通过具体的学习内容表达出来。例如,2017版课标在“早期中华文明”课程内容学习上规定“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教材编写者只能在课本中呈现对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内容的具体介绍,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等。但学生如何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具体有哪些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程度如何?等等,这些课本均难以呈现。课本在编写上没办法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难以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考试评价中,例如高考,命题者是依据课标进行命题,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即命题者可以围绕学生如何认识、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程度等进行命题。如果根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些历史知识,而不是课标强调的学习这些知识后如何运用的结果目标。基于课本进行教学,往往造成一线学生感慨万千:考试考的都没有教,教师教的都没有考。

    历史课本编写呈现的主要是学科学习的内容,容易造成课文是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采用由古至今、中外合编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这种编写方式使课本知识内容在编写的难度系数上几乎一致,即初中三年的课文、高中必修阶段的课文,在难度系数上几乎没有变化。如果教师根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主要是知识内容量的增加,而学科技能发展容易被忽略。核心素养是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这些东西难以在课本中呈现,只能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如果仅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容易落空。

    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尽管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具体的知识,但就核心素养结构组成来看,它强调的是学生学科发展能力、学科价值观的培育。要想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就应围绕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水平层次,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如果总想着传递知识,辅之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容易使师生在教学中仍以知识的掌握为关注的焦点。

相关文章!
  •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

    牟发松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

  •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恐

    刘晨太平天国时期,一场遍及江南、造成大量人口损失的社会恐慌风潮迅猛蔓延。民众迁徙避乱和自杀殉难是战时社会恐怖的两个重要表征,而战

  •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描”

    关键词:辛亥革命,问题生成,日常生活史,方法引领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9-07中学历史教材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