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课标、理解教材、适度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我们的课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也出现了打着“用教材教”的幌子,无限地拓展教学内容,变相进行题海训练,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7.2正弦、余弦(二)的研究课.教者片面理解“用教材教”的涵义,背离课标,对教材过度拓展,增加学习难度,造成无效教学.本文以此为例,谈谈我们该如何心怀课标,理解教材、适度教学,供大家参考.
1 教学过程简录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当老师用PPT呈现完题目,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于是老师简单分析后,匆忙下课.

2课后交流
笔者: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一是1.1部分,二是“在Rt△ABC(∠C=90°)中,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值有什么关系”,三是1.4部分.你为什么用了那么长时间对1.2和1.3进行拓展和强化?拓展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本节课1.1的情境创设是教材安排的内容,这一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教材在第二部分安排的是“思考与探索”环节,即“在Rt△ABC(∠C=90°)中,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值有什么关系?”根据这句话,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sinA=cosB,cosA=sinB,同时借助这一例题,通过观察得出sin2A+cos2A=1,tanA=sinAcosA这两个结论,并利用直角三角形进行了证明.这样的拓展很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
笔者:但在1.3环节中,学生根据上面的三个结论解题时并不顺利,我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很不轻松,你注意到吗?
教师:我也注意到学生学得不轻松,但这些知识并不难啊!为什么呢?
笔者:你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说明你研究了教材,但学生学得很困难,看来拓展的“度”超过了学生的水平,我们看看课标对三角函数是什么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7—9年级)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课程内容是这样要求的:
(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
(3)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显然,课标对本章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标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的,事实上,你今天补充的内容在高一的教材里才会学到,也就说你设计的1.2和1.3教学环节超出了课标的要求.
我们再一起看看江苏省泰州市(教师所在的城市)《2014年的数学考试大纲》,看看三角函数部分是如何规定的?

《2014年泰州市数学学科考试大纲》规定: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
应该说《标准》和《大纲》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文件,《标准》是教育部根据不同学段学习要求,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知识水平状况,是科学的、面对学生实际的指导性纲要;而《大纲》是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学习现状,依据课标精神制定的本地区的指导性文件,对照《大纲》,你的课堂教学也超出了大纲要求,你的这节课教学是“无效”的.可能你认为通过1.2和1.3的拓展,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过分超越学生水平的拓展,会让学生学得很吃力,长期以往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有效使用教材,都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吃透《标准》和《大纲》精神,不能把随意改变教材、随便拓展,片面理解为“用教材教”.
教师:听你的分析,感到惭愧.我只是想当然地理解“用教材教”,以为对教材进行了拓展,改编,就是“用教材教”,你的分析对我触动很大,要使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必须研读课标,在深刻理解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本节课第二部分的拓展已经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学生在现阶段学习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困难,长期这样超负荷学习,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厌恶学习,这样做得不偿失.今天这节课对我的启示是:要把握好“用教材教”这个“度”,不能无限地拓展知识,拓展要有依据,依据就是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否则偏离了课标,忽视学生的现状,我们的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
笔者:你说得很对!“用教材教”一定要眼中有人,心怀课标,理解教材,拓展有度.
3 几点感想
3.1“高效课堂”就是心怀学生、尊重课标、立足教材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这是目前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应试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学生还会这么辛苦吗?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课标的精神理解不透,也没有面对学生实际(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是想当然地对教材随意改编,随便拓展,于是上了一节“无效课”,这样的课堂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学生会觉得课本无用,必须要补许多课外的知识才行,于是跳进“题海”而不能自拔.“高效课堂”首先要理解课标精神,因为课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诸多因素(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数学学科特点),我们教师不可能同时是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数学专家,但课标的制定者中云集了这些专家,所以,课标是科学的、是面对学生实际的,其次,要面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教学的起点高低,组织探究的程度,学生活动获得的体验多少,都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本节课由于该班学生状况较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1.4 综合运用,形成能力”这一环节进行拓展,比如计算小明与风筝的水平距离;变式为测量校园内大树的高度;甚至可以走出教室,先测量某时刻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再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这样的拓展,不仅符合课标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所以“高效课堂”就是心怀学生、尊重课标、立足教材的课堂.
3.2 “用教材教”就是要理解教材,谨慎拓展、适度教学
现实情况下对教材的态度有几种倾向:一是照本宣科,亦步亦趋;二是所谓“用教材教”,对教材随意拓展,漫无边际;三是以所谓“讲学稿”“导学案”为幌子,抛开教材,一头钻进题海.教材是什么?《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章建跃教授说:“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课改实验中,许多老师觉得这个“度”不好把握.我认为这主要是对课标、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所致,不领悟教材就不可能把握好“度”.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理解好教材是当好数学教师的基本前提”.显然“用教材教”的前提是理解教材.本节课教材的第二部分设计“探究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关系”的教学,既是教材编写风格的延续(上节课引导发现sinA与cosB的增减性),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一引导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过分拓展,会让学生学得吃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教材是本,学生是人,理解教材,谨慎拓展、适度教学才是“用教材教”的真谛.
作者简介 韩新正,男,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党总支书记,海陵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课堂教学、教法和试题研究.
相关文章!
  • 理解运算本质 掌握二次根式

    聪晓一、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一般地,我們把形如√a(a≥0)的式子叫作二次根式,二次根式√a表示的是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所以二次根式具

  • GPS-RTK多点校正模式精度探究

    李念尚摘要:本文介绍了RTK(Real-Time-Kinematic)定位技术的原理及其系统构成,并根据构成其系统分析其误差的来源及降低误差影响应采取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