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绘画艺术中的形神关系探究
周宇超
摘 要:徐渭在艺术创作中从本色论出发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舍形悦影”的观点。这两个观点一方面超越了对象的外在物理形态,而达到对其内部独特性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情感旨趣和艺术理解。徐渭以绘画作品为载体,抒发其理想与现实撞击下的灵魂呼号,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
关键词:徐渭;本色自然;绘画;形神关系
一、形神观的考源
纵观中国历史上关于绘画形神关系的诸多观点,“形神”观的内涵不断发展,就绘画中“形”和“神”的关系而言,经历了先秦两汉重形似、魏晋唐五代的形神并重到宋元明清重神似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形神”观从描摹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走向创作主题的情感表达。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传神”“传神写照”等观点,要求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气质和性情,也就是要求画家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注重对于“神似”的追求;南朝宋画家宗炳在他所撰写的《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是他根据自身经验和前人总结中概括出的观点,也是在表示“神似”的重要性;南朝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自此改变了中国山水画“重形轻神”的传统思想;随后,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认为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重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而不再是对自然的再现模仿;随后越来越多的画家更加注重画面中的“神似”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形似”的不重要,而是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发展方向即“工笔”和“写意”,尤其以五代宋时的黄笙、徐熙最为出名;之后,元代的赵孟頫、倪瓒等人都对形神关系有过论述,直至明代,徐渭开创了了水墨大写意绘画,“重神轻形”的发展观达到了顶峰,并且影响了后来的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
由此可见,绘画中的“形神”论的发展是从重形轻神到重神轻形,最后到形神并重;从写生到工笔,最后到写意和写实并重。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家们不管是在技法上,还是绘画理论上都是不断向前进步的,不断冲破传统束缚、打破常规,拓宽了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徐渭“形神”观的形成我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导致的,政治上奸佞当道,皇帝昏庸,严嵩把持朝政,而徐渭自己困厄科场数十年,志向难酬,尤其是中年入狱的经历。这些人生路上的种种悲悲喜喜都可能是导致他艺术创作中注重表现个性、抒发悲观情绪的原因。二是从徐渭的个人经历来看,对名利的执着,直到晚年才放弃。徐渭这样一个才华横溢、重视自我情感但是又具有强烈的傲世嫉俗精神的人,如果想要名垂青史,需要表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别的艺术家所反对的,就是我所追求的,时代流行的是他所不屑的,注重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徐渭绘画中形神观及其具体表现
(一)“本色自然”的理论观点
徐渭在绘画中提出了“本色自然”的绘画理念,为了阐明“本色”,徐渭从禅宗中借用“相”的概念。这一点徐渭在《西厢序》中说的很清楚: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
“本色”和“相色”就好比上述的夫人和婢女,婢女浓妆艳抹仍然掩盖不住她素雅的本质。婢女装作主母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然特性,无论高低贵贱皆然,但是又绝对不可以混淆。“本色”和“相色”分别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存在情况。“相色”源于佛学用语。《金刚经》里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由此引申,“相色”是指不真实的、虚幻的形体貌相,其特征表现为虚假、不可信、不真实,是扭捏做作的形象,也即“替身”之意。“本色”则为“正身”,为事物的本来面目,乃是事物的本真存在。徐渭理解的“自然”应该是符合事物自然本性的发展,而非病态的,习以为然的“自然”。这种“本体自然”方为本色。“本色”就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乃是事物存在的本身面目。“本色”是对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修饰的表现的特性概括,表现出人物本身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点,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山水与生俱来的气势,表现出花卉的不同情调和特性。单就不同的艺术表现对象而言,是以刻画本色为目的。相较于艺术主体而言,“本色”即要表现出艺术家的真性情、真自我。徐渭强调在艺术中表现真实的自我“本色”,如:“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忘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二) 徐渭繪画中“形神”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徐渭所描写的自然物,它不但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而且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感,而艺术家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徐渭以客观事物为载体融入了“本色自然”的艺术思想和主观情感。如徐渭的《墨葡萄图》,一根根挺硬的老藤像极了他自己满是荆棘的人生路,一颗颗原本甘甜可口的葡萄看起来却是那么的酸涩,这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徐渭将自己孤傲不群的个性,激昂郁愤的情感注入在画面中,不是要真实再现某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徐渭在《黄甲图》上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这幅画意在讽刺进士甲科,藉由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徐渭通过描绘螃蟹威风凛凛的豪强气势和秋天悲伤寂寥的气氛,抒发内心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感叹。
徐渭通过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动图画。由于主体情感的表达不能完全再现客观形象的外在形态,艺术家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描绘客观事物的形象,如同《黄甲图》中徐渭藉由螃蟹的形象讽刺进士甲科,粗鲁横行是他们之间的共性,而螃蟹的个性形象又与徐渭所表达的情感相似。徐渭以简洁洗练的艺术形象传达自身的感受,把真实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画面,并能够准确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徐渭的作品中,通过描绘事物的外在形态表现艺术家内在情感的神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情感神态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徐渭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是表现情感神态的媒介,情感是虚无、没有具体形象的,情感的抒发需要载体表现出来。媒介的选择与情感要具有共通性,也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态和情感的神态要具有相似性,只有对其内部独特性精准把握,才能表现出创作主体特定的情感旨趣和艺术理解。
徐渭的艺术作品不仅感情丰富,而且在他的画作中,“书画”的关系尤为密切。徐渭学习前人草书入画的传统,并且第一个揭示了草书与写意画的内在联系。在他看来草书是大写意形成的基础,他深知书画相通的道理,因此他敏锐地注意到书法中所蕴含的真正的写意性。徐渭的绘画是与草书结合在一起,以墨汁描绘艺术形象,以笔法抒发感情。在《墨葡萄图》中,葡萄在徐渭笔下,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他善以草书笔法入画,此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其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错错落落、浑然天成的美,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如倪瓒),更具有一种野拙的生机力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通过草书的笔法表现出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神态,三者通过书法的写意性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艺术形态就无法表现情感的神态,没有书法的写意性就无法表现出蕴含情感的艺术形象。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主体,而艺术家的情感则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为什么画面中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社会中的客观形象不同,是因为艺术家对于客观生活的感受不同,所表达的不是客观生活本身,而是艺术家对于客观生活的感受。如果想要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的真实感受,需要借助客观世界中的某种事物表现出来。那么,艺术形象和艺术主体就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艺术形象不仅要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而且也要反映出艺术家的人格品德。从徐渭的绘画作品中反映出徐渭勇于突破前人桎梏,坚持自我的求变精神。徐渭不反对学习前人熟练的技法和成熟的思想,因为这是厚积薄发之前的原始积累,但是不能固步自封,被困在前人思想的牢笼中,没有表达自我的欲望。徐渭虽然历经挫折,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回到徐渭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渭旺盛的创造力,赋予一个个现实形象以人类的感受和思想,不再注重一些“本色”之外的條条框框。徐渭曾提出“不求形似求神韵”“舍形悦影”的观点,并不是要否定绘画中的形似,因为形似是基础,只有在牢固的基础上你才可以进行神似的刻画。“不求形似”和“舍形”不是说形似不重要,相反,这是艺术家达到“悦神”“神似”的重要步骤。
三、结语
从顾恺之到张彦远,人们均以形神兼备去理解“气韵”,经过宋元文人对写意绘画的努力,“气韵”已逐渐成为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方向。徐渭作为明代时期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当形神兼备的绘画作品似乎将要被不求形似的写意画所取代时,他先后提出了“不求形似求生韵”“舍形悦影”的观点。相对于明代其他的艺术家来说,徐渭在那个时代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从来都没有偏离“本色自然”的绘画理念,这也不难理解他的绘画作品是他抒发情感最完美的体现。徐渭不提倡机械地模仿客观世界,而是将技法升华到全新的高度,以放纵简逸的寥寥数笔,十分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韵。正因为有了徐渭开拓性的尝试才使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 观点的提出拓宽了中国画法的发展道路,在以线造型、随类赋彩画法之外又增添了水墨淋漓、线面结合、书写性灵的大写意画法。在徐渭的影响下,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郑板桥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都受到了徐渭写意画的影响,比如郑板桥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闲章,齐白石也刻印“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都表示对大写意画家徐渭的崇尚。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徐渭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清]张岱.琅缳文集(卷五)·跋徐青藤小品画[M].长沙:岳麓书社,2016.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