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学的整合关系

    张 笛

    【摘 要】语文是基础学科,要想学好其它各门学科必须学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传授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与其它各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当代 教育工作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那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在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我的体会如下:

    一、在教学中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情的忘我投入,只有自己进入了角色,才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天地。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很好的进入课文的内容中去。积极的情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情感,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材中,大都是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许多作品包容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作品总是要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又会推动情感的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

    其次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从而揭示情境中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为了能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可以让我们去开采、去发掘,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呢?

    1.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文大多是经典作品,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像《离骚》、《兰亭集序》、《陈情表》等篇目,这些作品有的想象新奇出语隽秀;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这么多精品,教学中如何着手?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如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我就留意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通过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更能体会郑国的危机和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的危险,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我认为可从课文文本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传播传统文化。以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在今天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三、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重责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同时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重责,应该从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作者简介:张笛,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创新小规模学校联片教研,提升

    王志琼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很多学校都逐步实施了联片教研。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

  • 如何让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中“

    王小方【摘? 要】要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只有优化课堂提问,才能避免提问的繁琐、单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