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企业和企业家报道
江 宁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竞争风险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企业和企业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需要更加开明和宽松的舆论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家是时代的骄子,无论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都享有特殊优势,他们不是缺乏关爱,而是优待太多。诚然,由于企业家的特殊身份,许多时候,他们被社会“追捧”,受人敬重,但是他们在开拓市场、摆脱危机、创造效益、保障就业等永无退路、无法停步的沉重责任压迫下,比常人有着更多的烦恼、孤独和艰辛。从38岁英年早逝的著名企业家王均瑶的不幸遭遇中,我们可感受到这个“强大而脆弱”的人群深刻的苦痛与不幸。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从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引入到企业生态的科学解读,把大众舆论趣味提升到新的高度,增强社会对企业家的理解度、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引导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支持企业、关心企业家,倾力经济建设,助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打破思维定势,拓展企业新闻
一段时期,新闻界有一个思维定势,经济报道即经济工作报道,经济报道就是反映企业生产,企业生产主要看产值利润。于是,经济报道被推入了狭小单一的小胡同。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新闻记者进工厂、下企业不能只关注其产品销售、经济效益。一家企业除了产值利润之外,党组织建设、工会工作运行、经济机制转换、管理模式创新、工人创造发明、职工保障建立、技术培训开展等等,都是丰富的新闻矿源。有了“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理念,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角落都有生动的新闻可挖。无论是亏损的老企业,还是引进的外资企业都蕴藏着大新闻。有一家新引进的大型外资米业公司,已签约落户镇江市开发区,进入厂房建设的场地平整阶段。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正遇上米业公司的负责人在与地方建设人员发生争执。争执的原因是因为建设单位在往一个大水坑填土时没有压实,从而会影响厂房的载重能力,并就此问题向地方领导现场投诉,要求返工重做。地方领导当场决定,按外商要求重新填土,费用由建设局承担。在采访中,记者没有拘泥于了解米业公司的投资规模、市场背景以及开工情况,而是全盘把握“争执”的场景,用“人文关怀”的方式介入采访报道。记者经过思考,站在促进企业和开发区发展的角度,从“亲商、富商,投资者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出发,发出了《开发区“委曲求全”超常服务打造诚信品牌》的新闻。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外商纷纷称道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个例子说明,记者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处置企业新闻报道,立意就会有高度,就能报道出有份量、有特色的鲜活新闻。
跳出“个人尊严”,开掘企业“金矿”
许多新闻记者都有被企业拒绝采访的经历,对此,有的记者会马上翻脸,发一通火,显出“无冕之王”的所谓尊严;有的记者会暗中发誓,下次找机会曝你的光。但是,如果记者富有“人文关怀”意识,心胸敞亮,视野开阔,就会主动从多方面理解其苦衷,善待其行为。企业拒绝采访,大多有不得已的原因。企业效益不好,不便露脸是其一;经济效益好但怕引来麻烦(索债、增税、拉赞助)是其二;报道失实,受过伤害是其三。当然,不同的企业还有其他不同的难处。有一家外来投资企业开发生产高科技新型金属添加剂,记者冒着酷暑大汗淋漓前往工厂采访,总经理避而不见,连办公室都不让去,更别说敬一杯茶。这种“不近情理”的冷遇让记者十分生气。不久之后,经济部门确定该企业的一个分厂作为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安排报道。这位记者没有赌气不去采访,而是像一切没有发生似的,不仅去了,而且作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记者发现,原来该企业拒绝采访的产品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种稀有金属添加剂,市场前景好,核心技术处于开发保密阶段,无数企业都盯上了这个项目。企业担心媒体报道泄露机密,造成项目失败,因此拒绝新闻采访。正当记者完成采访要离开时,总经理出差回来,意外碰面。一番攀谈之后,记者的真诚和包容打动了对方,关于新产品引进的过程及其细节便和盘托出,总经理连少年求学的“隐私”都痛快地倒出。一篇《高科技巨龙正在蓄势起飞》随即播出,只是按企业要求回避了可能泄密的内容——大型进口生产设备运转现场的镜头。这个曲折的采访过程真实反映了以人为本,包容、理解企业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带来的益处。反过来看,如果记者因为首次的“碰壁”而拒绝第二次采访,不仅失去与这位企业家的真诚沟通,而且也将一直处于对这家重量级企业“秘密”的无知状态。同时,新闻记者的形象也可能在企业家和受众心中打上折扣。
人文关怀,需要较高的专业技巧做基础
在采访中,由于公务繁忙,企业家接受采访的时间往往很有限。作为记者如何把握有限的采访提问机会,切中关键,抓住“真金”,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一次,记者参与江苏天工国际集团集体采访,董事长朱小坤正襟危坐,只给四家媒体每家提一个问题的机会。此时,迅速把握被采访者心态,找准切入点,对采访成败十分关键。在前三家媒体分别提了“企业做大了,如何带动乡亲致富”“天工六千多名员工眼中的董事长是怎样的”“天工是怎样跻身世界同行业前列的”等问题之后,记者经过密集筛选,提出了“俗话说‘无商不奸,天工在企业中全面推行诚信理念一定会有许多难处,尤其对事关企业市场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做决断时,要做到诚信是不是有点难?”朱小坤的话匣子猛地被打开了,惜字如金的他居然滔滔不绝地谈了7分钟。记者在这次采访提问中,可以总结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抓住根本点。企业大发展关键靠什么?千条理、万件事,都要靠人去做。抓住了人,就抓住了企业的神;抓住了人,就能把集体采访的信息碎片串成线,缀成面。二是避开共同点。写成功企业总离不开品牌、市场、效益、发展目标以及回报社会等,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和不多的信息面前尽量避开企业共同的经验和做法,筛选出只属于这个企业的独特点。这样的点,回答起来不会简单干巴。三是激发兴奋点。对于诚信,企业家都有一些想法,而朱小坤对诚信的追求有一整套言必行、行必果的可操作模式和一连串实例。而最经典、最得意的是他对失败、对错误的诚信态度,他用大投入赎买错误,用真感情挽回失败,靠诚信打出天工的一片广阔天空。谈到这个点,朱小坤非常激动,说出来的事例也很有力量。关注企业精神,关注企业家的内心世界,这是智性记者的利器。有了前期的“以人为本、紧扣灵魂”的采访,后期专题的报道就可以水到渠成、入木三分。一篇题为《天工之巧凭谁出——江苏天工国际集团董事长朱小坤笃守“诚信”打天下》的新闻报道感染了观众,也折服了被采访者——采访只问了一个问题,居然能写出大文章,一向不重视新闻报道的朱小坤也由此感到了新闻的神奇魅力。
总之,要在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报道中运用好“人文关怀”,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大德在上、大爱在心;其次要有较强的忍耐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还有就是,“一句话就潜入心底”的沟通能力,“一个切入点就从天空降到地面”的平民化报道角度,“一段声音或者画面就能让人顿生悲喜冷暖”的传真手段,以及“拒绝窥私、猎暗”尊重人格的健康心态。
(作者单位:镇江电视台)本文责编:陈道生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竞争风险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企业和企业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需要更加开明和宽松的舆论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家是时代的骄子,无论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都享有特殊优势,他们不是缺乏关爱,而是优待太多。诚然,由于企业家的特殊身份,许多时候,他们被社会“追捧”,受人敬重,但是他们在开拓市场、摆脱危机、创造效益、保障就业等永无退路、无法停步的沉重责任压迫下,比常人有着更多的烦恼、孤独和艰辛。从38岁英年早逝的著名企业家王均瑶的不幸遭遇中,我们可感受到这个“强大而脆弱”的人群深刻的苦痛与不幸。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从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引入到企业生态的科学解读,把大众舆论趣味提升到新的高度,增强社会对企业家的理解度、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引导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支持企业、关心企业家,倾力经济建设,助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打破思维定势,拓展企业新闻
一段时期,新闻界有一个思维定势,经济报道即经济工作报道,经济报道就是反映企业生产,企业生产主要看产值利润。于是,经济报道被推入了狭小单一的小胡同。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新闻记者进工厂、下企业不能只关注其产品销售、经济效益。一家企业除了产值利润之外,党组织建设、工会工作运行、经济机制转换、管理模式创新、工人创造发明、职工保障建立、技术培训开展等等,都是丰富的新闻矿源。有了“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理念,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角落都有生动的新闻可挖。无论是亏损的老企业,还是引进的外资企业都蕴藏着大新闻。有一家新引进的大型外资米业公司,已签约落户镇江市开发区,进入厂房建设的场地平整阶段。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正遇上米业公司的负责人在与地方建设人员发生争执。争执的原因是因为建设单位在往一个大水坑填土时没有压实,从而会影响厂房的载重能力,并就此问题向地方领导现场投诉,要求返工重做。地方领导当场决定,按外商要求重新填土,费用由建设局承担。在采访中,记者没有拘泥于了解米业公司的投资规模、市场背景以及开工情况,而是全盘把握“争执”的场景,用“人文关怀”的方式介入采访报道。记者经过思考,站在促进企业和开发区发展的角度,从“亲商、富商,投资者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出发,发出了《开发区“委曲求全”超常服务打造诚信品牌》的新闻。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外商纷纷称道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个例子说明,记者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处置企业新闻报道,立意就会有高度,就能报道出有份量、有特色的鲜活新闻。
跳出“个人尊严”,开掘企业“金矿”
许多新闻记者都有被企业拒绝采访的经历,对此,有的记者会马上翻脸,发一通火,显出“无冕之王”的所谓尊严;有的记者会暗中发誓,下次找机会曝你的光。但是,如果记者富有“人文关怀”意识,心胸敞亮,视野开阔,就会主动从多方面理解其苦衷,善待其行为。企业拒绝采访,大多有不得已的原因。企业效益不好,不便露脸是其一;经济效益好但怕引来麻烦(索债、增税、拉赞助)是其二;报道失实,受过伤害是其三。当然,不同的企业还有其他不同的难处。有一家外来投资企业开发生产高科技新型金属添加剂,记者冒着酷暑大汗淋漓前往工厂采访,总经理避而不见,连办公室都不让去,更别说敬一杯茶。这种“不近情理”的冷遇让记者十分生气。不久之后,经济部门确定该企业的一个分厂作为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安排报道。这位记者没有赌气不去采访,而是像一切没有发生似的,不仅去了,而且作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记者发现,原来该企业拒绝采访的产品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种稀有金属添加剂,市场前景好,核心技术处于开发保密阶段,无数企业都盯上了这个项目。企业担心媒体报道泄露机密,造成项目失败,因此拒绝新闻采访。正当记者完成采访要离开时,总经理出差回来,意外碰面。一番攀谈之后,记者的真诚和包容打动了对方,关于新产品引进的过程及其细节便和盘托出,总经理连少年求学的“隐私”都痛快地倒出。一篇《高科技巨龙正在蓄势起飞》随即播出,只是按企业要求回避了可能泄密的内容——大型进口生产设备运转现场的镜头。这个曲折的采访过程真实反映了以人为本,包容、理解企业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带来的益处。反过来看,如果记者因为首次的“碰壁”而拒绝第二次采访,不仅失去与这位企业家的真诚沟通,而且也将一直处于对这家重量级企业“秘密”的无知状态。同时,新闻记者的形象也可能在企业家和受众心中打上折扣。
人文关怀,需要较高的专业技巧做基础
在采访中,由于公务繁忙,企业家接受采访的时间往往很有限。作为记者如何把握有限的采访提问机会,切中关键,抓住“真金”,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一次,记者参与江苏天工国际集团集体采访,董事长朱小坤正襟危坐,只给四家媒体每家提一个问题的机会。此时,迅速把握被采访者心态,找准切入点,对采访成败十分关键。在前三家媒体分别提了“企业做大了,如何带动乡亲致富”“天工六千多名员工眼中的董事长是怎样的”“天工是怎样跻身世界同行业前列的”等问题之后,记者经过密集筛选,提出了“俗话说‘无商不奸,天工在企业中全面推行诚信理念一定会有许多难处,尤其对事关企业市场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做决断时,要做到诚信是不是有点难?”朱小坤的话匣子猛地被打开了,惜字如金的他居然滔滔不绝地谈了7分钟。记者在这次采访提问中,可以总结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抓住根本点。企业大发展关键靠什么?千条理、万件事,都要靠人去做。抓住了人,就抓住了企业的神;抓住了人,就能把集体采访的信息碎片串成线,缀成面。二是避开共同点。写成功企业总离不开品牌、市场、效益、发展目标以及回报社会等,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和不多的信息面前尽量避开企业共同的经验和做法,筛选出只属于这个企业的独特点。这样的点,回答起来不会简单干巴。三是激发兴奋点。对于诚信,企业家都有一些想法,而朱小坤对诚信的追求有一整套言必行、行必果的可操作模式和一连串实例。而最经典、最得意的是他对失败、对错误的诚信态度,他用大投入赎买错误,用真感情挽回失败,靠诚信打出天工的一片广阔天空。谈到这个点,朱小坤非常激动,说出来的事例也很有力量。关注企业精神,关注企业家的内心世界,这是智性记者的利器。有了前期的“以人为本、紧扣灵魂”的采访,后期专题的报道就可以水到渠成、入木三分。一篇题为《天工之巧凭谁出——江苏天工国际集团董事长朱小坤笃守“诚信”打天下》的新闻报道感染了观众,也折服了被采访者——采访只问了一个问题,居然能写出大文章,一向不重视新闻报道的朱小坤也由此感到了新闻的神奇魅力。
总之,要在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报道中运用好“人文关怀”,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大德在上、大爱在心;其次要有较强的忍耐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还有就是,“一句话就潜入心底”的沟通能力,“一个切入点就从天空降到地面”的平民化报道角度,“一段声音或者画面就能让人顿生悲喜冷暖”的传真手段,以及“拒绝窥私、猎暗”尊重人格的健康心态。
(作者单位:镇江电视台)本文责编: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