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图像提供有效学习支撑的应用

张林
【案例描述】
《光的折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图像让课堂更生动,所以在学习的支撑上都以图像作为学生理解课堂提问、实验设计、分析归纳的重要成分,考虑到执教时间为40分钟,执教[JP2]班级学生在全市处于中等状况,笔者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知道光路的可逆.
整节课预设的教学流程大致有三个环节.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教学环节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环节三:生活应用.
【“环节一”教学片段】
师:从前,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只见过井口上小小的天空.(播放“坐井观天”实时录像.)
师:看到了什么?
生:两颗星星.
师:下了一场大雨后.(在教具中加入水.)
师: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很多星星.
师:为什么和之前有区别?
生:前者没有水,后者有水.
师: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播放活动一的内容)
(板书:光的折射)
此处的情景原理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偏折的.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们常用杯底现字或现币作为开场的情景,要从某一特殊的角度去观察现象,现象的大小程度不明显,而且与课本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条件不符合,无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采用,水下放置摄像头,拍摄没水与有水两种不同视野的景象,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明白视野的变化,也比较简单地明白光的折射需要光在传播时经过两种不同透明介质.
师:请介质为水的同学看左图,介质为玻璃的同学看右图,根据图像里空气中的入射光线位置及活动一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练习1.
(配上图片,是为了学生在不理解实验要求时,能抬头看一下图中入射光线的位置,并模仿图上光具盘里激光的摆放,既是对课堂的一种辅助.)
师:我们获得什么结论呢?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在水(玻璃)的界面上发生偏折.
(板书绘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师:这个角叫做什么?这条光线叫做什么?在水(玻璃)中的光线叫做什么?水中的角叫做什么?
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理解,才能回答出.在情景中,笔者设计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只要看情景说现象,用有和没有两个词语就能很好地对比不同的情景.每一次的问题都是学生思考之后再回答,若教师不放手一直辅导帮忙,只会使学生对这个现象不理解.
(此环节的作用就是学生通过坐井观天的情境与活动一的实验对比,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会发生偏折.本课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教师活动只能是提问与组织,简洁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理解问题)
【“环节二”教学片段】
师:下方的折射光线到底往哪个方向呢?
师:在探究前,我们一起回忆光的反射规律.
(投影光的反射规律)
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在光的折射中,又可以研究什么呢?
师:请同学小组讨论一下.
(光的反射实验是光的折射的实验基础,两个实验都是对光路改变方式的研究,所以有相似的地方,笔者通过列出光的反射规律后,学生类比、讨论,光的折射中,可能会有哪些相似的规律,提出问题与猜想.让学生经历方法的使用过程,对接下来的实验设计作好铺垫)
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液面的两侧?折射角与入射角是否有关?
师:我们发现两个实验有相似、相近的地方,这就是类比法,能够根据其他实验的规律,对我们今天要学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师:有了猜想之后,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猜想呢?
生:实验.
师:在光的反射实验中,这些规律都是如何验证的呢?
生:可以翻折反射光线一侧的小门,观察小门上的反射光线是否存在.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是怎么验证的.(播放 “光的反射实验”视频)
(这么做,教学时间节省下来,不仅为学生接下来设计光的折射实验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规范的语言格式,而且在这个教学点上,也不需要过多干涉学生的回忆.PPT中使用动画循环的方式,无形中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根据刚才的所见所闻去设计光的折射实验)
师:类比一下左侧实验的方法,在光的折射中,如何验证三线共面呢?
生:翻折折射光线一侧的小门,观察折射光线是否存在.
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在水中,翻折下方PE板.
师:观察现象,可得什么结论?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板书:三线共面)
师:请同学讨论,设计剩余猜想的验证方法.
生: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并记录下入射角和折射角.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行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点评学生的方案,纠正不足之处,完善实验设计.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巡视指导,指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并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根据两张表格的数据,可得结论是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再看一下数据的变化,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师:入射角相同时,水(玻璃)中的折射一样吗?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对于表格的分析,学生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再看一下数据变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分析不是只有比较大小,还可以分析如何变化.对今后其它的实验归纳方法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师:再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都得到了解答呢?
生:做实验时同时也发现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
师: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们还发现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图)
师:在光的折射中,是否也存在可逆?如何验证?
生:从原来折射光线的位置再入射回去,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师:大家动手做做看.
师:根据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生: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图像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就好像一场球赛的进球镜头一样,现场的球迷看了以后没有太多感觉,但是当这镜头能在大屏幕上重复不断地播放时,球迷的心情肯定也跟着激动起来.学生需要动力才能更好地自我探究,那就是动画的效应.
(此环节中,大量使用实验装置图,甚至是动画,为的是让繁琐的实验步骤简单化、便捷化,但是只用图片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困难还是很大的,所以在动画的基础上配上学生的视频.这样学生理解时即看到了班中同学拍视频时的风采,也能模仿该视频中同学的操作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环节三”教学片段】
笔者邀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做出光的折射图像,两人都很规范,画出了光路中的法线,但是其中一位同学却标错了反射角的位置.
师:请这位同学看一下错在哪里了呢?
此时,该同学并没有发觉位置错误,而是丢给大家一句:“噢!我画的角度太大了!”
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但是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师:其实你的折射角标的位置有问题.折射角是哪两条线的夹角呢?
生: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恍然大悟)
(学生对于折射角的概念还是没有弄明白,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水后,看得景象和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不同,学生对折射角所在位置就产生了偏差.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过程中,学生归纳得出的结论也不能应用于所有光的折射现象,所以环节三中此处是一大败笔.)
师:筷子放入水中,水中的筷子发出的两条光线进入空气后的折射光线该怎么画呢?
笔者巡视了学生们所画的,将某一位学生的图放在投影仪上.
师:这位同学你用到了什么规律去画呢?
生: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此处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光路图的绘画是根据光路传播的规律来完成的,学生画完后,说出原理,就是对规律的合理使用)
师:空气中这两根线不能相交,但在水中却有交点,这个点便是筷子的虚像,它被抬高了.
(理解虚像是最费力的一件事,在应用环节中,笔者忽略了一点,在学生完全不理解的情况下,应该将道理解释清晰,将其改成:“人眼只认直线传播过来的光,而折射光线并非直线传播而来,反向延长回去就是人所认为的光源.”)
师:开头的青蛙为什么看到的东西变多了呢?
生:由于光的折射,视野开阔了.
(此处应将有水、没水的两类图像对比,让学生运用对比法,看出光路的不同,对光的折射应用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此环节中,主要通过建模,画图的方法对物理现象作出解释,如果让学生在一幅图中既要画出入射光线,又要画出折射光线,那是难上加难.所以,此环节上首先要有光的折射规律的简单作图应用,让学生熟悉给一条光线画另一条光线的方法,再给出生活实际场景,根据给定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去画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照着做,进行模仿,等他学会后,再进一步更难的现象用光路图进行解释.)
不过,学生的能力最多就停留在画出光线为止,若要让其解释虚像问题,现在还太早.所以图像对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应用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案例分析】
图像为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提供了帮助.本节课中,学生的学是因引入的情景产生了动力、因“静”与“动”两种图像产生了润滑作用的一种自主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撑.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要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和归纳等过程才能对一个物理概念有初步认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学生间相互合作完成探究.整节课学生采取数据分析法、多次图像对比法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从教学实录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时,离不开图像;在提问、探究时离不开图像;在应用、现象解释中,更离不开图像.图像变成学科知识获取时,不可或缺的提示.整堂课上,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方法不是来自于空洞的概念讲授,而是教师不断地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图像,使得学生结合这些图像与自己的思考才有了新的记忆.
现在图像运用的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师提供给学生层面.笔者认为,更好的学习便是学生自主产生使用图像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它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形成.在学生活动中,将图像法与其它方法对比,比出其中的优劣,学生便根据学习结果作出调整,挑选出较为简单的图像法,通过反复不断地强调,学生可以体会到图像法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直观性.
本节课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图像提供有效学习支撑的应用,无论“动”与“静”的图像,都是教学中的一小步的突破.实验与图像的交融,让学生在其中更好地体验、更好地学习和更好地探究.
相关文章!
  • 从车马传送到5G

    王梦倩近年来,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它的出现让每秒成千上万条信息进行传递与交换变得轻而易举,让在几百千米外

  • 浅析煤矿机电的安全与管理

    刘治刚摘要: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基础管理,为了保证企业机电管理的效果,使其能更好地为煤炭企业的生产而服务,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