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肖渺 黎文俊 李绍基

    

    

    

    【摘 要】 基于对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研究网络暴力与大学生心理挫折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研究网络暴力发生的情况,结果发现:(1)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网络暴力发生情况较轻微;(2)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中网络暴力的发生与心理挫折形成之间无显著关系;(3)上网时长与经常微博类社区与网络暴力发生的增加有关。

    【关键词】网络暴力 大学生 心理健康

    1.引 言

    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又称网络欺凌)是指网民通过网络、非肉体接触地利用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图片、视频等载体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希望和生力军,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他们或多或少地经历或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这对当事人产生轻重不一的负面影响。可见,研究网络暴力与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之间的关系有十分迫切、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暴力与挫折的一系列研究多着眼于定性研究。虽然定量分析研究日臻增多与成熟,但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下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比较少,更鲜有针对此问题的相关量表作为研究的工具。

    2.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基于以上分析,选取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共得到169份,有效回收率84.5%。其中男生101人,女生68人,大一74人,大二95人。

    2.2研究方法与假设。参考数份量表设计出一套新量表问卷,量表从“完全没有”到“总是有”分5个等级,分别以1到5计分。使用制作调查量表并收集数据,借助SPSS软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在问卷I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基础上,使用KMO与巴特勒检验进行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重新制定问卷II做进一步分析,充分利用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评判问卷质量,增删问卷内容。根据问卷I的数据完成对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网络暴力情况相关性分析工作。

    由于问卷提问方法不一,导致计分方法(正向或逆向)在不同的问题里有不同的含义。因而取负面影响为正向(即得分越高越表示负面消极)首先对问卷I的Q4-Q7每个小问的数据按下表做标准化处理。

    可见,全卷整体的可信度达良好,达0.856;然而分维度的可信度系数普遍较低。由于克隆巴赫α系数受问题数量影响较大,推测这是每个维度下的题目数量过少所造成的。

    在对问卷做效度分析前,有必要先对之使用KMO与巴特勒检验进行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KMO值为0.819,接近于1,;巴特利特检验的p值为<0.05,因而可否决原假设,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使用数据降维的思想,分析各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贡献程度,进而判断问卷的效度。

    公因子方差的结果,表征了七个主成分对原始问题的解释程度。显然,除了Q4-1、Q5-1和Q5-6外,大多数问题的被解释程度都在70%甚至80%以上。该七个主成分比较好地保留和解释了原变量的信息,因而该问卷的效度较为令人满意。

    3.研究结果

    3.1 上网时间对网络暴力发生的影响

    通过上网时间对四类网络暴力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可以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中关于网络游戏、在线视频、在线社区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上网时长对网络游戏、在线视频、在线社区中的网络暴力发生无显著线性关系;而FQ9显著性0.030<0.05,則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上网时间长短对即时群聊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关系。再观察折线图 3-1-(3),可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学生上网时长的增多,即时群聊中网络暴力现象发生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上网时长在2-8小时左右的学生群体中,网络暴力现象发生可能性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3.2 网络游戏类型对网络暴力发生的影响

    表3-2中各项显著性均大于0.05,即表明学生最常玩的网络游戏类型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3.3 视频网站对网络暴力发生的影响

    表3-3中显著性为0.323>0.05,接受原假设,即学生最常访问的视频网站类型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3.4在线社区对网络暴力发生的影响

    与3.1节同理,通过单变量多因子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略去,其显著性0.812>0.05,接受原假设。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可知,选项1、2、4、5、6的显著性均大于0.05,而仅选项3(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显著性为0.015<0.05,拒绝原假设;再看下图单变量轮廓图:

    选中了该选项的学生的统计量的估算边界均值更大,意味着经常微博类社区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具有促进影响。

    3.5 即时群聊对网络暴力发生的影响

    同理进行单变量多因子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0.052>0.05,接受原假设;分析结果见下表:

    显然,各项显著性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认为学生进行的群聊方式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4.讨论

    本研究显示,宏观而言,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的网络暴力情况较轻微,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遭受过网络暴力,最高频的接触条件(如最常玩的网络游戏、最常登录的视频网站)和学生遭遇网络暴力发生的关联不显著;国际教育学院大学生中网络暴力的发生与心理挫折形成之间无显著关系,即网络暴力对大部分学生当下造成的心理挫折影响比较小,而且很快消失;绝大多数同学在网络世界行为良好。

    微观而言,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的网络暴力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进行的群聊方式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2)上网时长在2-8小时左右,网络暴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3)学生最常玩的网络游戏类型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4)学生最常访问的视频网站类型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

    (5)上网时长越长,即时群聊中网络暴力现象发生可能性越大,因此要避免长时间沉迷网络;

    (6)经常访问其余在线社区与网络暴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而经常访问微博类社区可能对网络暴力的发生有诱导作用,因此要及时了解学生微博关注话题,做好准确预判和有效干预,并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38-41

    [2] 毛向樱, 黄路路, 莫海英. 广西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调查分析[J]. 钦州学院学报, 2016, 31(8): 63-67

    [3] 支愧云, 陈永进, 夏薇, 游雅玲, 张林林. 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2): 179-182

    [4] 黎晓明. 网络 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改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9): 109-110

    [5] 谢宇. 回归分析(修订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95-143

    作者简介:肖渺(1988-),男,汉族,湖南娄底人,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先进校园文化、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等。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抗战中的外国人

    聂广涛宝塔山下,延水河边,伫立着三名顶天立地的抗日战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汇聚到红色抗日根据地—延安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