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土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本土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渗透教学,可以与教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本土诗词;融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能够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根据本土资源的不同特色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活动,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词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本土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渗透教学,力求使它与教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拓宽知识的广度,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据典延伸,巩固拓展
学习了一些经典课文后,我们可以把本土诗人以该内容为题材的诗词或者与文中一些知识点有关的诗词“搬”出来,互相比较,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巩固提高。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奇妙的对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重点抓住“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结合例句,欣赏了传统对联的主要创作方法:叠字、反复、复叠、顶真、析字、镶嵌、加减、翻造、双关、同音、转类、 回文、 用典等。接着开展学生活动:我喜欢的一副本地对联,并谈谈你的看法。以下是学生回答的一些片断:
生1:我喜欢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
生2:此联堪称名联,我也推介它。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 “秋水长天” “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興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生发怀古幽情。
生3:我喜欢这幅对联与晚清名将、湘军鼻祖江忠源有关:石落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葛(角)亮;江口桥九墩,墩墩岷樵江忠(中)源。
生4:此联值得称道。我知道这个故事。石落塔为新宁门户标志性景点,建于清乾隆二年。百多年来,有关这座古塔流传有一句绝对“石落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葛(角)亮”。私塾先生带领江忠源等学生沿夫夷江泛舟,从石幕扁舟逆流而上一直来到新宁县古代最为著名的廊桥江口桥。江忠源站立桥上,突然来了灵感,对出了百多年来的绝对“江口桥九墩,墩墩岷樵江忠(中)源”。这让其师大吃一惊,也让江忠源一下子扬名县境。
生5:我喜欢忠烈公江忠源题写在赤木观澜亭的一副对联:来路艰难,履坦莫忘回首处;前程远大,偷闲敢作息肩时。
二、由此及彼,求同存异
碰到题材相同、意境相通、题目相同、作者相同等情况,我们就可以立足课本,广泛联系,以求得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1.题材相同。古往今来,日月星辰、鸟兽虫鱼、人间风情,无不在历代文人笔下重现,写作对象相同,而表达情感各异。比如同是咏桃李,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而明代沈文系(明代万历年间曾任新宁知县)的《咏宫墙桃李》:“乞得名花手自栽,十分春色向阳开。应知大厦需梁柱,磊石 纷纷尽楚材。”表达自己愿意为新宁的建设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的意愿,衷心可鉴。
2.意境相通。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羁旅思乡之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基本相同的感情,元代的刘明遇在《客居新宁》中也发出感叹:“为客何时了,浮居又海沤。天涯浑去住,萍迹遍淹留。一剑孤行色,千杯涸杖头。年年游子意,遗恨入并州。”
3.题目相同。课本介绍的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我顺便引出了本县清代诗人谢国安的《望月怀古》:“石磴盘旋一线通,杖藜恰与老僧逢。常怀茂叔潭边月,不见莲花水上红。地僻密封三径竹,楼高静锁一山松。夜深渔笛清尘梦,断续声随断续风。”
4.作者相同。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互相比较阅读,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环节,同学们齐声吟诵:“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这时一个学生补充,艾青当年说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1986年将半个世纪前的口吟化成了史实,将“甲桂林”改成了“赛桂林”。接着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艾青1938年随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避战乱迁来新宁时写下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同学们满怀深情地自由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名句绝唱,采英撷玉
中国诗词,代有杰作,佳句流传,不胜枚举,本土诗词也不例外。利用课堂空余时间,有机地把本土诗人中流传较广的名句渗透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分门别类予以归纳整理,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大有裨益。本土诗词,除了上面介绍过的艾青名句、刘坤一和江忠源等对联外,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梦中儿女路,莫忆旧长安”(元·方以智),“奈不能藏峰万叠,楚南尽是看梅人”(明·张同敞),“我是惯游山水客,隔林啼鸟莫相猜”(明·张问行),“一曲云深藏世界,却因歌舞满城飞”(清·刘禹甸)等。
丰盈的语文学习课堂应该是朴实、灵动而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土文化存活于我们的唇齿间,扎根在我们的心田里。把本土诗词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就如夜空中闪烁的明星,彩锦上美丽的花纹,美餐中调味的佐料,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杨华当(1966—),男,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